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624938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DOC 页数:384 大小:48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_第1页
第1页 / 共384页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_第2页
第2页 / 共384页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_第3页
第3页 / 共384页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_第4页
第4页 / 共384页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_第5页
第5页 / 共38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38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bd私企内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中国私企内幕:一个职业经理人的亲身经历作者:李华刚前言随着上海、江浙一带经济的迅猛发展,从2000年开始,国内人才市场出现了一个很重要的潮流“孔雀由南向东飞”。珠江三角洲的许多外企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及管理人才向上海、浙江和江苏等地大量流动。同时,大量上海、浙江和江苏的企业纷纷到深圳、东莞和广州高薪招聘人才。徐刚就是这个历史大潮中的一员。2003年6月,徐刚从深圳来到浙江温州成雄电器有限公司,随即强力推行改革,整个过程惊心动魄,使一个粗放型管理模式的家族企业转变为一个按现代企业模式运作的企业。但是,企业的整体文化氛围没有改变,它原有的根深蒂固的农耕文化并没有

2、得到彻底地改变,企业最高决策人的思维方式及工作方式没有改变。一方面来讲,徐刚是成功者;但从另一方面讲,徐刚也是一个失败者。2004年底,在进入这家公司整整18个月的时候,徐刚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憾、带着疲惫的身躯离开了这家公司,回到了深圳。当代中国民营企业面临两道鬼门关,一个是“五千万”,一个是“一亿元”。企业从小型规模发展到中型规模时,凡是年营业额接近五千万元时,企业在管理、机制、人才、企业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面临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如果能改善企业管理、优化内部机制,企业就能跨过这道门槛。而如果无法改善内部管理,就永远在五千万以下徘徊或面临破产倒闭的命运。当企业成功跨越了这道门槛,成

3、为了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型企业后,它就会面临从中型企业走向大型企业的第二道门槛“一亿元”。如果一亿元门槛也过去了,那么,再往高处发展就会十分顺利。这一规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就反复地被无数家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所验证,没有任何一家企业能够逃出这一规律。有关中国企业管理类图书,要么是从纯理论的角度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论述,要么就是讲述海尔、联想、TCL等明星企业的经营发展之道,却很少讲述普通民营企业从粗放型管理模式向现代化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这就好比军事著作中要么像战争论这类讲述纯军事理论的书,要么就是描述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样大规模战争的书,而没有一本像美国电视剧兄弟连(描写二战中一个普通美国步兵连作

4、战经历的故事片)那样描述一个普通作战连队实战经历的军事著作。而本书正好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像海尔、联想这样一类的明星企业毕竟是极少数,98以上的都是中小型企业,这就注定了中国98以上的企业管理人才和98以上的即将成为企业管理人才的高等院校MBA毕业生都只能为中小企业服务。我把温州成雄电器有限公司改革过程中的经历写出来,提供给中国民营企业的管理人员、所有MBA课堂上的同学以及对企业管理有兴趣的人们,让大家了解在MBA正规课程内容之外的那些企业中实际发生的问题。这就好比军事院校的学生听完戴着眼镜的教授按正规军事理论教材讲授的各种课之后,再听一下一个刚刚从炮火连天战场上归来、头

5、上还缠着浸着血的绷带的陆军少校讲述亲身战场经历一样。陆军少校会告诉你敌军步兵连冲锋时的队列形状、敌军炮火的具体射击规律、审讯敌军俘虏时的有趣细节,感受及收获会截然不同。本书所讲述的全部是真实发生的真人真事。我本着对读者负责、对书中当事人负责的精神,力求把一个发生在一家中国普通民营企业的改革故事准确、完整、详尽地展现出来。让读者了解一段发生在民营企业的改革历程,体味民营企业改革过程中历经的种种艰辛。本书的结尾笼罩着一层悲剧色彩,给人一种巨大的遗憾,相信能引起人们深深的思考。相信本书一定能够给所有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在读MBA学员一种启迪,让他们真正有所得。如果真能够如此,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第一

6、章、职业经理人徐刚第一节、追寻理想1963年9月,徐刚出生在湖北宜昌的一个书香世家,徐刚随母亲姓。父亲姓李,广西临桂县人,与李宗仁同乡同宗,家里所在的村子与李宗仁家所在村子仅一河之隔,方圆几十里十多个村寨的村民全部姓李,据说是明朝末年一个得罪了皇帝的李氏大家族为躲避朝廷追杀从山东迁移至此的。徐刚的爷爷曾经在李宗仁的桂系国民党军48军中当过兵,参加过抗战中的台儿庄战役,用大刀砍下过一个日本士兵的头。徐刚的外祖父是当时湖南农业大学的副院长,1948年广州国立中山大学土壤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外祖母是湖南农业大学的讲师。徐刚的父母均在湖北的一家学校任教,是典型的知识分子。徐刚从小就生长在一个知识分子聚集

7、的环境之中。从徐刚记事起,就经常听到别人骂他的父母是“臭知识分子”。而他父母也常常以“臭知识分子”来自嘲。1970年,6岁的徐刚随父母下放到湖北沙洋的一个“五七干校”劳动改造。徐刚上的第一所学校是一所农村小学。徐刚在学校里跟一帮穿破衣烂衫的农村孩子一起上了三年学,学会了一口土话。1973年邓小平复出,解散了“五七干校”,全家人才得以回城。少年时代的徐刚特别喜欢文学,他每次作文都是全班第一名,常常做着美丽的文学梦,梦想着自己能成为中国的巴尔扎克。他经常写一些“鸿篇巨著”。但从未能发表过。最让徐刚头疼的是英文课,每一次考试都是不及格。从中学时代起,徐刚就感到当时的学校里有一种压制学生创造力的倾向。

8、老师们很少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总是不停地强调“集体主义”和“统一性”。学生的所言所行都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都必须符合某种原则和秩序,这让少年时代的徐刚感到压抑。由于徐刚总喜欢提出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对于一些问题经常发表独特的看法,因而中学时代的老师没有几个喜欢他,为此他还经常遭到老师们的训斥。徐刚和老师的关系经常处在一种紧张状态。在高中二年级的一篇我的理想的作文里,徐刚写他自己的理想是做一名伟大的文学家,达到巴金和茅盾那样的水平,因而被老师斥为狂妄自大而打了“零”分。这件事让徐刚一直耿耿于怀,他永远忘不了老师对他的评价。但有一位教语文的王老师让徐刚终身难忘,原因是这位老师对徐刚总是持一种

9、理解和支持的态度。当徐刚走向社会后发现,中学时代的那些被老师们誉为模范、经常被评为“三好学生”的同学,在社会上表现得并不佳,没有几个人取得什么特别的成绩,很多人至今下岗待业,生活上处于一种贫困状态。而那些跟徐刚一样喜欢独立思考、表现与众不同、常常被老师训斥为“另类”的学生,在走向社会之后反而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有的当上了企业董事长,有的当上了市长,有的当上了高级外交官。这表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方式存在着严重问题。那是一种压制学生创造力、否定个性的一种教育体制。由于英文成绩太差,1980年徐刚高考落榜,正在他苦闷彷徨之际,恰巧有部队来征兵。1980年11月,17岁的徐刚应征入

10、伍来到广州空军航空兵部队的一个战斗机飞行团。在新兵训练的一天,当班长喊了“立正”口令时,徐刚正在全神贯注地看前面两只小狗打架,没听见口令。班长怒气冲冲地走过来朝徐刚腿部踢了一脚,把稍息姿势踢成了立正姿势,然后严厉训斥道:“你给我站好!”当天训练结束之后,徐刚找到班长说:“你小子就会欺负新兵,别以为自己多当了几年兵就了不起,老子不怕你!走,咱俩找个没人的地方单练,看看到底谁打得过谁!”山东籍大个子班长根本不把徐刚放在眼里,哈哈笑着说:“嘿!小新兵蛋子,看不出你小子还真有种,愿意奉陪到底!说吧,上哪儿练?前面操场宽敞。”战友们纷纷围上来制止,并将两人拉开。新兵连连长得知此事,把徐刚叫到连部办公室询

11、问原因。徐刚气急败坏地说:“班长踢了我一脚!”连长听明情况后对徐刚说:“班长的行为确实有不对的地方,但是,你有没有考虑到你自己的错误?一个军人,首先就必须服从命令。部队正在进行队列操练,你作为一个新人伍的士兵,不听班长的口令,却在看狗打架,这是违反纪律的行为!你必须明白一个道理,在部队里,一个军人在指出别人错误之前,首先必须检讨自己的责任!你要再敢找班长打架,我就关你禁闭!”连长说的“在指出别人错误之前,首先必须检讨自己的责任”的话让徐刚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新兵连训练结束之后,徐刚被分配到强击机地勤机务中队,当了一名强击机军械员。几年的军队生活过得平平淡淡,完全没有一般军事题材电视剧上面的那种激

12、情沸腾的场面,他只是参加了两次军事演习,也并不惊心动魄。80年代初,中越边境上硝烟炮火不断,徐刚总是盼望自己所在部队能够开赴前线参战,以便生命中能够有一段光荣的作战经历。但是,一直到退伍,这种期望也未能成为现实。1983年12月,徐刚退役后被分配到湖北襄樊一家冶金工业部地质勘探公司工作,半年后他考上济南历城的山东冶金地质学校,读物理化学探矿专业,毕业后仍然回到原单位工作。在湖北襄樊的那些年月里,徐刚当过为期一年的野外地质勘探队员,当过单位里劳动服务公司经理(24岁),被襄樊市福英峰然时装厂聘为副厂长(25岁),被襄樊市特种材料公司制鞋厂聘为副厂长(27岁)。徐刚青年时代的大部分时光都是在草拟企

13、业承包方案、制定工厂各种管理制度、召开生产和营销会议中度过。当大部分同龄的年轻人忙着恋爱结婚的时候,徐刚却在为企业的生产任务和经营目标而大伤脑筋,少了很多年轻人应有的欢乐。徐刚喜欢西方经济学,喜欢读加尔布雷斯和弗里德曼的书,喜欢读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喜欢凑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盂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同时,他也喜欢研究法国大革命和欧洲文艺复兴,喜欢读人权宣言和独立宣言,喜欢尼采的悲剧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理论,更喜欢亨廷顿的政治学理论。徐刚工资的三分之一都是用于买书,最多的财产就是书。徐刚最喜欢去的地方是北京的国家图书馆,从1986到1994年总共自费去过6次,每次都要待上半个月左右的

14、时间。每去一次,都能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满足。国家图书馆内的灯光、地毯,墙壁、音乐、书架一切都让徐刚觉得那么亲切,就连走廊中带有浓浓纸页气味的空气也让徐刚觉得那么美好。图书馆每一层楼的设置、每一个阅览室的位置,甚至连一些工作人员的面孔他都记得清清楚楚。正是在国家图书馆,徐刚的很多疑问得到解答,精神得到了升华,个人志向得以确定,逐渐成为一个理想主义者。每当他想到北京的国家图书馆,心中都会泛起一种感动,对它怀有一种深深的依恋情结,颇有一些像马克思对大英图书馆的那种情结。徐刚的整个青年时代是在一种不得志的状态中度过的,但无论受到多么大的挫折和失败,他心中总是怀着一个五彩斑斓的梦,至于这个梦到底是什么,

15、却始终无法描述清楚。徐刚总是用这样一句话来鼓励自己,“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增益其所不能”。无论怎样不得志、无论怎样怀才不遇,他从不灰心丧气,总是梦想着未来有朝一日“一飞冲天”、功成名就。第二节、遭遇日本人由于无法忍受原单位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1991年初,28岁的徐刚只身南下来到广东,希望在此寻求一块属于他的人生舞台。徐刚很快就在深圳一家生产家用电器的大型台资公司找到了工作,担任总经理办公室助理。在台资企业工作的几年时间里,徐刚每天跟台湾高层管理人员及公司聘请的日本顾问打交道。从他们身上,徐刚学到了不少在国内企业难以学到的东西。除了学到一些企业的管理方式之外,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超强的敬业精神、一种极端严谨的工作态度、一种重视团队精神、一种崇尚协调配合的观念。尤其重要的是,学到了一种先进的企业管理哲学。这是他从日常工作中慢慢悟到的。天长日久逐渐变为一种定式、一种思路,最后形成了一种理念。这种理念对徐刚今后的企业管理实践打下了基础。给徐刚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一位名叫山本的日本顾问。山本先生50多岁,家住日本横滨,在松下集团工作过30年,被台湾老板聘请担任日本管理顾问小组的首席顾问。徐刚担任日本管理顾问小组中方助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