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 (1)

上传人:笑傲****01 文档编号:94599056 上传时间:2019-08-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6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 (1)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 (1)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 (1)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 (1)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 (1)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 (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6 怀念母亲 |人教新课标 (1)(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怀念母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执教:何丽云单位:湖北省阳新县经济开发区用录小学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课文8个生字和“寝不安席、频来入梦、凄凉、朦胧、可见一斑、真挚”等六个词语。2、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课文中描写对生身母亲魂牵梦萦的句子。3、品味揣摩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旅居海外时对祖国异常强烈的思念之情,从而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4、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5、学习体会关键词句,结合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的读书方法。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通过朗读感悟、品味揣摩,理解作者对两个母亲同样的敬意与真挚爱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突破方法:引导

2、学生朗读,在读中加深理解,感悟作者的情感。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复杂的思母、思国这情。突破方法:运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置身文本情境,适当补充,拓展有关的资料,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法与学法:教法:点拨、引导法。学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法。教学准备:课件、作者的有关资料、赋得永久的悔、寻梦、寸草心教学过程:1、 课前热身:播放祖国大好河山的视频,配乐我的中国心的歌曲2、 激趣导入:、同学们,你们都爱你们的妈妈吧?那么你想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母亲?(慈祥、伟大、温柔、坚强、了不起)、怀着你自己对母亲的感情亲身呼唤:母亲(出示并板书:母亲)。、认识季羡林。师:今天我要给大家介绍一位号称我们中国的

3、文学“国宝”的大人物,下面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位老先生。(示: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国学大师季羡林 季羡林,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西语系。年考取清华大学交换研究生,赴德国留学,在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年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兼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系主任。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

4、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读题并理解“怀念”师:同学们,从对季羡林老先生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他是中国文学界了不起的老先生,给我们现代人留下了许多文学的瑰宝。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文章怀念母亲(出示)。齐读课题!“怀念”

5、是什么意思?(生:想念!)想念谁?(生:母亲!),谁相信母亲?(生:季羡林)。季老先生想念的是自己的母亲能没有感情吗?(不能!)带着真挚的感情再次齐读课题怀念母亲!(生再读课题)、理清两个“母亲”师:真棒,同学们,你们的真情把我都读感动了。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读文)。你们有什么发现?(生:作者有两个母亲,一个是生身母亲,一个是祖国母亲)师板书:生身、祖国,提问:还有什么发现?(生:作者对两位母亲都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是呀,同学们的观察力可真是了不起,看来你预习得非常认真。三、上新课:(1) 初读课文,理清文脉。、认读生字并写“频”师:(出示)是呀,同学们的观

6、察力可真是了不起,看来你预习得非常认。老师这里还有一些生字应该也难不倒你们了,谁来读一读?(点名读)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灵魂不全终天之恨频来入梦心潮腾涌书写:频(pin)、点名读“频”师:谁知道“频来入梦”的“频”是什么意思?(点名答)那谁会写这个字呢?请一位书法家上黑板来写一写,我这里请了学校的书法家汪校长写了一范例,谁敢上来挑战一下汪校长?(生上黑板写)、 听录音朗读课文、指导阅读方法并提出要求师:写得不错,掌声送给勇敢的书法家!字是构成词、句、篇最基本的单位,因此我们不仅会读课文的每一个生字还要会写。下面我们一起走课文。今天我们来听课文朗读,你们拿起手中的笔跟着朗读用方框圈画出大屏幕上的词语

7、并用()标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听明白要求了吗?(生:听明白了!)、课文音频朗读、填一填:师:听完了朗读,刚刚老师看见同学们都听得很认真。现在我来考考你们。把刚才认识的几个词语填到文中去,你们会吗?(生交流填空)我六岁时离开生母,读大学二年级进,母亲弃养,我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人,抑(抱终天之恨)时,我在德国留学了十一年,两个母亲(频来入梦),让我(心潮腾湧)。、默读第段,体会两个母亲频来入梦师:真棒,同学们,为你们的学习的认真鼓掌!接着请同学们继续保持这样认真的学习态度来默读课文的第段,思考:作者反复问的一句话在第段中出现了两次是哪句话?用波浪线把它画出来:

8、生(不知道为什么?)作者不知道为什么是什么呢?用横线把它画出来。(第一次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生身母亲频来入梦,第二次不知道为什么的是祖国母亲频来入梦?)(二)学习第段,体悟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初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情并板书。师:是呀,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让我们一起进季羡林的梦中吧,下面我们师生配合读文章第2自然段师: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种什么情感呢?,把这种情感浓缩为一个字来说。(生汇报交流:痛、伤、恨、爱并上黑板写出来。)、抱天之恨,悟母爱之情师:老师对其他的情感都能理解,唯独不理解这个“恨”字。同学们,再从第段的字里行间去找,作者恨的是什么?(生如果能回答就回答,如果不能回答师

9、做引导往下学)、品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师:边读边思考:找出作者感情最激烈的句子,请画出来读一读,也可以在句子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 生:“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这个句子让我感受到母亲的去世,让作者感到无比的伤心,一连痛哭了好几天,而且吃不下饭,可见作者对母亲有多么爱。(出示: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师:不仅吃不下饭,还“寝不安席”,你知道“寝不安席”是什么意思吗?生:就是睡不着觉,在床上翻来覆去。师:是啊,最亲最爱的母亲的离去,让作者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为什么作者会如此痛苦不堪?生:因为作者六岁就离开了母亲,而且平时也很少回家,没有很

10、好地帮助母亲分担生活的压力,所以感到很内疚。、去年关键字词体会情感,指导习作师:也许作者头脑中最清晰的画面是就是定格在他六岁离开母亲那段时光了。(示)我们一起读读这句话:我六岁离开我的生母,到城里去住。中间曾回故乡两次,都是奔丧,只在母亲身边待了几天,仍然回到城。师:去掉“六岁、只、几天”后,句子对比以前有什么变化?(生:感情不强烈)几个简单的数词去能使感情更加充沛。今后的习作中要注意数词的运用。生:我觉得还有一点,母亲临终之前都没能看到自己日夜想念的儿子一眼,心里一定也很痛苦。师:母亲是带着遗憾、带着不舍,离开这个世界,也离开了自己的孩子。一想起这些,作者真是心如刀绞。请你读读这句话。(出示

11、: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师:在这悲痛的日子里,在作者食不下咽,寝不安席的时候,他的脑海里会回想起什么?生:会想起自己曾经依偎在母亲身边的情景。生:会想起母亲为了这个贫困的家日夜操劳的情景。、品悟:“个缺少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出示资料:这是一个穷得不能再穷的家庭了。因此,幼年时我大部分时间是和母亲形影不离。母亲走到哪里,我就跟到哪里。母亲到地里摘绿豆荚,我便跟到地里,在母亲身后跑来跑去,不停地问这问那。捉到一只蚱蜢,我一定要拿给母亲看一看。棒子上长了乌霉,我一定要问母亲这是为什么。母亲总是一边摘着豆荚一边耐心地回答我的问题,脸上露出慈祥的笑容。

12、)师:这是存留在作者脑海中关于母亲最深刻的记忆了,因此当母亲突然去世,作者内心深处又怎能接受?让我们一起读这句话。生:“一个缺少母爱的孩子,是灵魂不全的人。我怀着不全的灵魂,抱终天之恨。”这句话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挚的爱慕,因为作者觉得自己失去了母爱,成了一个灵魂不全的孩子。师:的确,这是一个很值得认真品味的句子,请大家认真读读这句话,你能读懂些什么?生:我觉得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的眷恋,对母爱的渴望。因为作者觉得只有拥有母爱,自己的灵魂才是完全的。生:失去了母亲,作者感到内心无比空虚、寂寞,似乎整个世界都变得一片黑暗,觉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了任何快乐。、品悟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师:

13、是呀,正如作者自己所说“世界上无论什么名誉,什么地位,什么幸福,什么尊荣,都比不上呆在母亲身边。”可见母亲的离去,带给作者多大的伤痛。母亲的去世,更是作者的终生遗憾。(出示资料:我暗暗地下定了决心,立下了誓愿:一旦大学毕业,自己找到工作,立即迎养母亲。)师:读了这则资料,你又明白了什么?生:我知道了作者因为无法迎养母亲而更加感到遗憾。生:我明白了文中提到的“我的愿望没能实现”这句话,我想这个愿望就是作者赡养母亲的愿望。(出示(寸草心我的母亲)师:是呀,当作者即将大学毕业,即将有能力赡养母亲的时候,母亲却离开了自己,这怎么不让作者难过、悔恨?带着这种感受一起读这段话。(出示) (三)品读作者日记

14、,再悟作者对自己的恨是对母亲的爱、默读日记,感悟作者怀念母亲之情师:作者有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化了对母亲的感情(生:没有)。任何一个细小的事物都有可能会勾起作者对母亲的怀念之情。(显示作者日记)请同学默读这些日记,标注出最让你感动的那则日记。、引导体会“月日的日记”师:最让你感动的是哪则日记呀?老师也读了季老师先生的日记,最让老师感动是这则日记(出示月日日记)师引导学生体会房东太太高兴得不得了同学们讨论交流一下房东太太会说些什么?(生讨论交流)师:你还读到了什么感受?(生讨论交流)师:作者是睹物思人,睹人思人啊,作者此时些刻只想哭!房东太太可以等到儿子回来,而自己的母亲直到死也没有等到自己回

15、去。此时,作者是什么样的感情?(内疚、悔恨)、体会寻梦片断师:作者只有在梦里寻找自己的母亲。引用作者的散文寻梦的片段,对比出不同。、配乐读季羡林赋得永久的悔、其实作者在满怀的爱里面包含的是对母亲的“爱”(板书:爱)四、拓展创新1、师:对母亲的思念总是像把锥子一样时刻刺痛着作者的心。出示:一想到母亲我就泪流不止,数十年如一日。(生齐读)、播放学生与妈妈的日常生活照配渲染写作气氛。师:“树欲静而风不止,了欲养而亲不待”。是呀,同学们生命是何其的短暂和脆弱,谁都不知道明天会发生什么。不如趁着现在,我们把心中想说的话对着自己还健在的母亲表达一下。今天我把部分同学的妈妈请到了课堂上来了,同学们可以边看着自己的妈妈边写下要对妈妈说的话,今天放学回家后送给妈妈!(师给学生一人发一张小心形卡片。)、以身示范引导学体会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