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暑中医辨证论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577739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暑中医辨证论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暑中医辨证论治(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丨 丨宜昌租车丨宜昌租车公司中暑是在高温伴高湿或烈日暴晒过久的环境下,由于中枢性体温调节功能障碍而发生的一组急性热病。中医认为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人若长时间在烈日下或高温中劳作,伤及气阴,暑热之邪乘机侵入而发病。发生中暑时,应尽速急救,以免引起休克及肾脏衰竭等并发症,中医常采用以下辨证论治,往往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暑入阳明致气阴两伤症见壮热多汗,口渴引饮,面赤气粗,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洪数,指纹深红,透达气关。治宜清泻阳明,益气生津。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生石膏30克,知母15克,粳米9粒,炙甘草10克,人参10克,生地黄15克,水煎服。若烦躁明显者加麦冬15克;欲吐者加姜半夏6克

2、;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10克,玄参15克。中成药可选用益元散,每次6克,每日两次;或避瘟散,每次0.6克,凉开水送服或吸入鼻孔;或十滴水,每次2.55毫升,每日两次。暑犯心包致热余气机症见猝然昏倒或昏狂谵语,身热肢厥,斑色紫黑,舌绛起刺,脉洪大而滑数,指纹紫暗,直达命关。治宜清心开窍,凉血解毒。取清营汤加减:生地黄15克,玄参15克,麦冬(去心)15克,丹参15克,连翘10克,金银花10克,黄连12克,水煎服,加羚羊角(研细末)1.5克冲服。昏狂重者加郁金6克,石菖蒲10克;烦渴欲吐者加竹叶12克;瘀血重者加桃仁10克,红花6克。中成药可选用安宫牛黄丸,每次一丸,每日两次;或紫雪丹36克,或无极

3、丸,每次1020粒,每日12次。暑热亢盛致肝风内动症见昏眩欲倒,四肢挛急,头项抽搐,甚至角弓反生,牙关紧闭,神志不清。治宜镇肝熄风,开窍醒神。取镇肝熄风汤加减:赭石15克,芍药12克,玄参15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茵陈15克,天冬15克,生麦芽10克,甘草6克,怀牛膝12克,钩藤10克,水煎服。四肢挛急者加止痉散;烦热者加生石膏30克,栀子6克;烦躁不安或抽搐酌加羚羊角(研细末)0.3克冲服;有痰者加天竺黄9克,胆南星3克;头痛重者加夏枯草30克。中成药可选用行军散,每次0.30.9克,每日12次;或通关散少许吹鼻取嚏;或卧龙散,每次0.3克,每日12次。阴损及阳致气虚欲脱症见面色不华,

4、头晕心悸,精神萎靡,汗出肢冷,发作时昏倒仆地,气息短促,舌质紫暗,苔白腻,脉象沉微,沉缓,指纹多淡滞。治宜益气固脱,益阴复阳。取参附汤加减:人参10克,制附子10克,淮山15克,白术15克,水煎服。若汗出不止者加黄芪15克,山萸肉15克,煅龙牡20克;血压低者加生脉散;兼血瘀者加丹参15克,田七10克。中成药可选用玉屏风口服液,每次20毫升,每日3次;或痧药,每次1020粒,每日12次;或周氏回生丸,每次10丸,每日3次,姜汤送服。中暑是一种急性损伤性疾病,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护:1.做好户外防护工作,比如选用透气的帽子,选择在清晨或黄昏的时候从事劳动;2.饮食宜均衡清淡,适时补充水分,服清暑饮料(如绿豆汤、西瓜汁、凉茶、海带汤等)及盐类饮料,多吃水果蔬菜,避免烟酒,忌酸辣等刺激性食物;3.加强体质锻炼,宜穿浅淡色的衣服,若一定要在高温高湿环境下活动,须定时到阴凉通风处休息并补充能量;4.常备清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风油精等。丨 丨宜昌租车丨宜昌租车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