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1《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4538368 上传时间:2019-08-08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1.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作文教学1《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作文教学1《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作文教学1《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作文教学1《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作文教学1《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作文教学1《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教学1《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灵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高一语文备课组,情景导入,人生是一条浪花飞溅的长河,时光的流逝淡化了过去的记忆,但总有一些人和事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时时触动我们的心灵,激起心灵的阵阵涟漪。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六十秒,回顾一下,在你的生活当中,有那些人和事在你的心灵深处划下不可磨灭的痕迹(有哪些感人至深的人和事),时时触动着你的心灵?六十秒后,请同学说出来让我们大家共同分享。 ,刚才我们大家一起分享了这几个同学的最感动的人和事。其实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大家作文时却常常感到生活平平淡淡,没有什么东西可写。同学们想没有想过这是什么原因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答这个“谜”。

2、请同学们打开书57页,我们一起来学习和讨论心音共鸣: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写作平淡的原因,缺乏对生活的敏感 缺乏感恩的心,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话题探讨,看哪个同学最先找出这个“谜底”?,我们之所以觉得没有东西可写的原因是缺少对生活的敏感。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我们缺少一种发现美的眼光。 我们除了要对生活敏感外,还应该有一颗对生活感恩的心。我们有时候觉得没有东西可以写,可能是我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司空见惯了,正如书中说的一样“面对一个生活场景,一句真情的话,一个善意的微笑只要我们的心灵不麻木,就会激起涟漪。” 如:朱自清背影 拾馒头的父亲 生活当中的一些感人事迹,为什么要写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伟人、大

3、事固然可感,一个生动的场景,一句真情的话语,一个善意的微笑,也是生活美、人性美的表现,也会折射出生活的真谛,“一滴水里看世界”“细微之处见精神”。再者,同学们日常生活所能观察到的大多是一些凡人小事,因此,从平凡的小事中观察人物,从细小的言行中探索人物心灵,是我们尤其需要培养的本领。,三、作家谈有感而发 1我写东西时是有感情的,没有感情时,我就不写。巴金在四川省文学创作会议上的讲话 2没有感情也就不存在真正的艺术。歌德 3你自己要先笑,才能引起别人脸上的笑容。同样,你自己得哭,才能在别人脸上引起哭的反应。贺拉斯 4你的感情只要有一点不真实,读者一下子就会念得出来。所以,要对读者真实,首先要对自己

4、真实,要把自己的真实感情写出来。冰心写作经验琐谈,如何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发掘感动点抓住细节 提炼素材发掘主题,深化意蕴 它为什么触动你 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月 亮 桥,故乡叫月亮湾,清水江流到此处划了一个大大的问号,轻轻地绕过村子,奔向山外的世界。清水江上有座桥,母亲叫她月亮桥。 月亮桥苍翠欲滴的古树旁,月亮桥下咿咿呀呀的水磨房,月亮桥边蜿蜒如练的大山路都是我今生今世寻找最美风景的证据。 月亮湾距离小镇有几十里山路,父亲在小镇里开了一家铁匠铺子。我六岁时父亲拽着又哭又跳的我跨过月亮桥,沿着蜿蜒的山路去小镇里读书。一哭二闹三回头,那月亮桥总深情地凝望着我小小抽泣的背影,还有我回头时幼稚惘然

5、的泪光,月亮桥总揪扯着我稚嫩的心。因为桥上站着我那不同于其他母亲气质的母亲。,每逢放假,我就撒开脚板往月亮湾的方向奔,临近家居之地,爬上山坳。便竭力向竹幽林密的月亮桥望去,月亮湾铺排得大大方方,古朴淡雅,月亮桥亲切地扑入我的心,因为桥上站着一个我时时眷恋的母亲。夕阳西下无限好,半江瑟瑟半江红。母亲那爱和希冀的目光揉碎在月亮桥下的波光里。我老远就不断地大声呼喊着母亲。站在桥上的母亲,像月亮桥,饱经风霜的脸上绽露出不同于一般母亲微笑的气质。 月牙儿轻挂在月亮桥的古树梢上,少儿只识贪玩滋味的我在青藤重挂的月亮桥上和同伴们跳龙门、捉迷藏。玩累了便给坐在桥上的老祖母捶背,时不时好奇地用小手摸一摸老祖母的

6、小小脚。远处田野的蛙声,月亮桥下的河水声,月儿下我们的欢笑声,母亲月光似的呼儿声,连成了一片。在这美丽的月亮桥上,母亲月亮似的目光看着我尽情地释放着儿时的情趣和轻松。还有她那我根本无法解读的不同于其他母亲气质的企盼、柔和的眼神。,晨曦初露,竹林中鸟儿翻飞,啼声婉转悦耳,山鸠咕咕,叫声不迭。噼噼啪啪、噗噗簌簌,振翅高飞,散落在月亮桥的古树上。站在月亮桥上,极目四望,山川相缭,湿润清馨,绵长漫溢,诗意清新。远处星星点点的草垛,挺拔的秀木佳树,吱呀吱呀如歌如诉的桥下水磨,与月亮桥和谐地融为一体,酿造出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江水的田园香气,如痴如醉而又迷茫自失。母亲轻抚着我的头,凝望着山的那边,慈声励

7、语:“去吧,儿,好好读书!读到你书上画的地方去。”,我似懂非懂的点着头,背着书包,在母亲余音缭绕的凝视下,跨过月亮桥,踏上那蜿蜒如练的山路。回头一望,月亮桥上的风景让我心悸母亲雕塑般的身影和月亮桥构成了我今生今世深深的记忆。母亲告诉我,叮嘱我,要好好读书,读到我书中那美丽画儿的地方中去,那儿才有更美更美的风景。我知道,月亮桥是月亮湾唯一通向山外的彩虹桥。我那时不知道母亲何以知道我每次回月亮湾的时辰,上苍也许可怜做母亲的人,赐予了她一种心灵的感应吧。她每次都站在桥上凝望着从山那边求学归来的我飞向她的身边,无论是寒暑易节,还是飞雪风雨。在我七色的梦境中,总是固执地认为月亮湾、月亮桥是我长大后最终归

8、宿的风景,然而母亲总是坚决地摇着头,说我必须属于比月亮桥、月亮湾更美丽的风景那就是母亲从我书包里小心翼翼地捧出书来,指着书中的画儿慈声而不失严厉的叮嘱:“读到书中这画儿的地方去,那儿才是你最美的风景。”年少的我似懂非懂。真的不理解为什么书中的“哪儿”才是我最美的风景?为什么每次返校,母亲总要把我送上月亮桥,柔和的目光久久地注视着我迈向曲曲折折的山路,直到我翻上山坳变成了小黑点?我只知道我的背后有月亮桥,月亮桥上有我母亲不同于其他母亲月亮般的目光。,我从月亮桥上走过了春夏,迈过了秋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每一次的回归,都定格了一幅月亮桥的永恒迎送风景画。自从父亲用他那有力的布满老茧的手拽着泪流满

9、面的我跨过月亮桥,就注定了母亲不同于一般母亲更希冀严厉的目光。母亲和月亮桥是我梦想的起点,也是我希望的终点。月亮湾、月亮桥和母亲组合的风景是我生命点缀的鞭策和精神的家园。从此,我为了寻找比月亮桥更美的风景而跋涉在人生曲折坎坷的求学寻“画”之路上,读书读到了母亲千叮万嘱的画儿里去了。母亲用微笑的泣语告诉我,她是从风景如画的城市来到月亮湾的月亮桥上。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嫁给了月亮桥上的父亲。月亮桥装饰了母亲的窗子,我装饰了母亲的梦。仰视母亲泣语微笑的慈容,我才读懂了母亲不同于月亮桥上其他母亲月亮般柔和的目光和气质。母亲于1997年8月13日突然离我而去了,故乡只剩下了月亮湾的月亮桥。,如今独自到了天涯

10、海角,今朝的思情陪伴着往昔的记忆,往昔的记忆萦绕着今朝的思情。散落我风景馨香的月亮桥,时时在我脑海中划过。桥上那幅恬静淳朴、至纯至善的母子四季迎来送往图,时时掠起我思念的浓浓愁绪,定格着我人生最美的风景。 故乡叫月亮湾,月亮湾里有清水江,清水江上还有月亮桥,月亮桥上再也没有了母亲,母亲眼里却永远有着儿子寻找书中最美风景的背影。 评价:此文之所以好,是因为它有感情,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怎样写出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一、 发掘感动点。从自己的生活储备中寻找材料,要特别留意,是什么人,什么事,什么地方曾使你的心灵受到了触动,要把它发掘出来。在发掘感动点时,要注意抓住细节,把它形象地再现出来。 十九世

11、纪俄罗斯作家屠格涅夫写了一篇麻雀,把一只老麻雀写得十分生动。 为了救护自己的小麻雀,这只老麻雀表现出惊人的牺牲精神,它不顾力量的悬殊,“势如飞石一般,正投到狗的鼻前来”,它了解狗是多么庞大的怪物,虽然“惊恐万状,倒竖了全身的羽毛,发出了绝望而哀求的叫声”,但它还是“两次投向那齿牙发光的张大的口边”。这只老麻雀,多么令人同情,又多么令人尊敬!,二、提炼素材。这个过程,是发掘主题、深化意蕴的过程。要善于从触动你心灵的人和事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它为什么触动你?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一定要把这些感悟写出来。 魏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感动了千千万万读者。里面可爱的人和事就是作者从在朝鲜战场上采集到的无

12、数感人的材料中反复推敲、仔细提炼出来的。,三、整体构思。动笔前一定要想一下要写的人和事,需要从哪点展开叙述?重点安排什么材料?在何处、做怎样的议论和抒情?怎么收尾? 总之,只要善于观察、思考,家庭、社会、学校以致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都会给我们垢心灵带来许许多多触动。只有心灵受到触动,真挚的感情才会很自然地在我们的笔下流露出来。否则,勉强为之,一定写不出好文章。,怎样选择材料,选择材料没有什么固定的方法,但应注意这样几个问题:,1、着眼于“小”。在写作时,不一定要写大人物、大事件,生活中的平凡人、平凡事,只要我们感受独到,写出来就是一篇好文章。正如艺术家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

13、自己的眼睛去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罗丹艺术论)只要认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抓住生活中那些有意义的“小”事,深入挖掘,是可以写出好文章来的。,2、着眼于“真”。总有一些同学逃不出选材虚假、陈旧的“怪圈”。比如,他们写老师总是固定的选材套路:“五个一”雨天里的一把伞(学生忘带雨具,老师出手相助)、病痛中的一片药(学生高烧难耐,老师授以良方)、缺席后的一堂课(学生卧病在床,老师排忧解难)、失败后的一番话(学生失败沮丧,老师开导解惑)、暗夜里的一盏灯(夜半时分,孤灯一盏,老师奋笔疾书,默默奉献),这“五个一”近乎笑话,但我们却随处可以看见它的影子。这些脱离了生活

14、真实的“故事”,自己读了也要反胃,更不用说以情动人了。当然,文章中的真,并不是客观描绘,生活实录,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真实,是一种艺术上的真,是“一种生活中的可能”。,、着眼于“深”。要深入挖掘材料本身的意义,并把这种影响施加给读者,以期引起一种感情上的共鸣。要想深入挖掘材料的意义、价值,除了自己的思考,还要多读书,弄明白成功的作品是怎么做的,模仿、借鉴会对提高自己的水平有很大帮助的,正如梅兰芳所说“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写作也是这样。,片断欣赏我的母亲(片段)邹韬奋,我六岁的时候,由父亲自己为我“发蒙”,读的是三字经,第一天上的课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坐在一

15、个客厅的炕床上“朗诵”了半天,苦不堪言!母亲觉得非请一位“西席”老夫子,总教不好,所以家里虽一贫如洗,情愿节衣缩食,用省下的钱请一位老夫子。说来可笑,第一个请来的这位老夫子,每月束脩只须四块大洋(当然供膳宿),虽则这四块大洋,在母亲已是一件很费筹措的事情。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教师的每月束脩已加到十二元,算增加了三倍。到年底的时候,父亲要清算我平日的功课,在夜里亲自听我背书,很严厉,桌上放着一根两指阔的竹板。我的背向着他立着背书,背不出的时候,他提一个字,就叫我回转身来把手掌展放在桌上,他拿起这根竹板很重地打下来。我吃了这一下苦头,痛得是血肉的身体所无法避免的感觉,当然失声地

16、哭了,但是还要忍住哭,回过身去再背。,不幸又有一处中断,背不下去,经他再提一字,再打一下。呜呜咽咽地背着那位前世冤家的“见梁惠王”的“孟子”!我自己呜咽着背,同时听得见坐在旁边缝纫着的母亲也唏唏嘘嘘地泪如泉涌地哭着。我心里知她见我被打,她也觉得好像刺心的痛苦,和我表着十二分的同情,但她却时时从呜咽着的断断续续的声音里勉强地说着“打得好”!她的饮泣吞声,为的是爱她的儿子;勉强硬着头皮说声“打得好”,为的是希望她的儿子上进。由现在看来,这样的教育方法真是野蛮之至!但是我不敢怪我的母亲,因为那个时候就只有这样野蛮的教育法;如今想起母亲见我被打,陪着我一同哭,那样的母爱,仍然使我感念着我的慈爱的母亲。背完了半本“梁惠王”,右手掌打得发肿有半寸高,偷向灯光中一照,通亮,好像满肚子装着已成熟的丝的蚕身一样。母亲含着泪抱我上床,轻轻把被窝盖上,在我额上吻了几吻。,父亲,父亲是三天前的一个下午到家的。当时无人在家,他搁下背篓蹲在门口抽叶子烟。楼上的张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