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达金融学课件货币政策

w****i
实名认证
店铺
PPT
338KB
约49页
文档ID:94508007
黄达金融学课件货币政策_第1页
1/49

第十四章 货币政策,第一节 货币政策目标 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 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和中介指标 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 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2,第一节 货币政策及其目标,,货币政策的概念,1. 当代,讲货币政策,通常指的是中央银行为实现给定的经济目标,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所采取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和 2. 货币政策包括:⑴政策目标;⑵实现目标所运用的政策工具;⑶预期达到的政策效果 3. 从确定目标,运用工具,到实现预期的政策效果,还存在着一些作用环节,其中主要有中介指标和政策传导机制等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1. 金融业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十分宽泛的领域,在我国,金融政策是个涵义甚广的概念 2. 货币政策是金融政策中的一部分,并居于核心的地位 3. 在我国的实务和理论文献中,常常将货币政策与金融政策两个词混用我国关于货币政策认识的演变,1.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虽然实际上也有货币政策这样性质的问题,但在决策中占不到地位在特定的时候,如在20 世纪60年代初,也曾采用纵无货币政策之名却有货币政策之实的举措,并有力地促成了物价的回落 2. 1984年底和1985年初,由于物价新一轮上涨的势头极为强烈,控制货币以抑制物价和掌握经济关键环节的议论一时成为非常时尚的声音。

我国关于货币政策认识的演变,3. 1989年下半年,为了压下过高的通货膨胀率,采用了强力的紧缩货币政策;1989年底和1990年,为了阻止经济的下滑,则曾两度采用扩张的货币政策这可以视为最高决策层对货币政策典型的运用 4.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终极目标明确地确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货币政策也明确地列入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之中从那以后,只要提及宏观调控,几乎没有不提及货币政策的货币政策的目标:单目标与多目标,1. 各国货币政策的目标,表述有差异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货币政策的目标也在演变 2. 在一个国家的特定时期,货币政策有追求多项目标的,最多的包括经济增长、充分就业、稳定物价和国际收支平衡;有的是明确突出一个目标:稳定币值(包括稳定汇率) 后者,称为单目标;前者,称为多目标 3.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其它国际金融组织对于货币政策的主流观点都是强调单目标的稳定币值我国关于货币政策目标选择的观点,1. 中国人民银行,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法》所宣布的货币政策目标为:“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在“稳定”与“增长”之间,有先后之序,主次之分 2. 中国货币政策应有怎样目标的讨论: ⑴强调物价稳定是惟一目标。

但同时有另一种单目标:最大限度的经济稳定增长⑵兼顾发展经济和稳定物价⑶必须包括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均衡和经济增长、稳定物价等诸方面对“稳定”的诠释,1. 如果只把稳定币值作为绝对惟一的、排他性的目标,逻辑判断只应是惟一的“零”通货膨胀率但实际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 2. 运用实证分析来确定允许的波动幅度,则必须与成长、就业等目标联系起来才有可能论证:通货膨胀率不超过怎样的波动幅度是与较好的成长或就业状态相匹配,等等 换言之,只要给稳定确定一个回旋的空间,稳定的目标就不可能是绝对惟一、全然排他的对“稳定”的诠释,3. 不论是怎样强调单目标的当局,在阐述货币政策时,都不会忽视稳定目标与经济全局的联系对目标不应作过分机械的论证,1. 现代货币政策的实践说明,任何国家,任何国家的任何时期,稳定币值——无论是否有明文的规定——都是货币政策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目标回溯历史,也无不如此对目标不应作过分机械的论证,2. 不过,虽都强调稳定币值,但却实际有不同的方针:⑴力求保持币值的稳定;⑵维持低通货膨胀率;⑶对高通货膨胀率无可奈何之下把增长与就业摆在首位,等等 3. 第三种情况,在当今世界并不罕见;虽然没有稳住货币,但通常都有反通货膨胀的纲领。

前两种情况是否都可纳入把稳定币值作为首要目标的范围之内13,第二节 货币政策工具,,一般性政策工具,1. 法定准备率、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业务等工具,属于传统的、一般性的货币政策工具 其特点是经常使用;且都属于对货币总量的调节,能对整个经济运行发生影响一般性政策工具,2. 存款准备制度,始于英国,以法律形式出现则始于1913年美国的联邦储备法凡是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一般都实行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准备金工具的运用呈弱化之势准备金率普遍极低,有些国家则取消了法定准备金制度 法定存款准备率通常被认为是最猛烈的货币政策工具之一但也不尽然一般性政策工具,3. 再贴现工具,现在实际是泛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再贴现和各种贷款利率的调整各国的主导利率,不尽相同 这一政策的作用,除影响商业银行的融资成本和超额准备率之外,更反映为告示效应 4. 公开市场业务有明显的优越性 然而,要使之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必须具备全国性的金融市场;作为交易对象的债券等金融工具必须有足够的规模选择性政策工具,1. 选择性政策工具是指可选择地对某些特殊领域的信用加以调节和影响的措施 2. 其中有消费者信用控制、证券市场信用控制、不动产信用控制、优惠利率、预缴进口保证金等。

直接信用控制和间接信用控制,1. 直接信用控制是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以行政命令或其他方式,直接对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的信用活动所进行的控制 包括利率最高限、信用配额、流动性比率和直接干预等 2. 间接信用控制是指中央银行通过道义劝告、窗口指导等办法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1. 中央银行使用什么样的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其货币政策目标,取决于不同时期的经济及金融环境等客观条件,并无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 考察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运用,也必须立足于中国实际,而不能生搬硬套 2. 中国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现在已大体与市场经济国家相同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使用和选择问题,3. 信用贷款,习惯一直叫做再贷款,实际是指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的贷款 再贷款在中国人民银行的资产中占有最大的比重,是我国基础货币吞吐的主要渠道和调节贷款流向的重要手段1994年以来,伴随外汇占款在中央银行资产中的比重大幅上升,再贷款的比重开始下降同时,伴随着深化改革,更多地发挥其他政策工具的作用成为既定方向 4. 除上述工具外,中国人民银行还采取优惠利率政策、专项贷款、利息补贴和特种存款等工具。

21,第三节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和中介指标,,早期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1. 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如何引起社会经济生活的某些变化,并最终实现预期的货币政策目标,就是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2. 凯恩斯学派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其最初思路可以归结为:,在这个过程中,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3. 这个模型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有能反映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遂有进一步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4. 但不论有何进展,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息这一环节的特别重视早期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早期货币学派的传导机制理论,1. 货币学派认为,在传导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的不是利率;具有直接效果的是货币供应 M→E→I→Y 2. 当作为外生变量的货币供给改变,比如增大,由于货币需求并不会因外生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超过愿意持有的货币必然使支出增加:或投资于金融资产,或投资于非金融资产,直至人力资本的投资支出,导致资产结构调整,并最终引起 Y 的变动开放经济下的传导机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净出口,即一国出口总额与进口总额之差,是总需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货币政策可以通过影响国际资本流动,改变汇率,并在一定的贸易条件下影响净出口这样的机制可以描述如下:,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选择,从货币政策工具运用到货币政策目标实现之间有一个相当长的作用过程在作用过程中,需要及时了解政策工具是否得力,估计目标能不能实现,为此,需要设置中介指标中介指标的选择是否正确,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货币政策中介指标选择的标准,可控性 可测性 相关性 抗干扰性 适应性,货币政策中介指标,近期中介指标 超额准备金 基础货币 远期中介指标 利率指标 货币供应量,货币政策通过中介指标的操作,30,第四节 货币政策效应,hu,货币政策的时滞,1.政策从制定到获得效果,需要经过一段时间,这叫做“时滞”如果收效太迟或难以确定何时收效,则政策本身能否成立也成问题 2. 时滞由两部分组成:内部时滞,是指从政策制定到货币当局采取行动的这段期;外部时滞,指从货币当局采取行动到对政策目标产生影响 3. 时滞是影响政策效应的重要因素假定政策的大部分效应要快过较长的时间才会显现,那就很难证明货币政策的预期目标是否恰当影响货币政策时滞的因素,1、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 2、微观经济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 3、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

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1. 货币流通速度是限制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另一主要因素对于货币流通速度一个相当小的变动,如果政策制定者未能预料到或在估算这个变动幅度时出现偏差,都可能使货币政策效果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有可能使本来正确的政策走向反面 2. 但在实际生活中,对货币流通速度变动的估算,很难做到不发生误差,这限制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微观主体预期的对消作用,1. 构成挑战的另一因素是微观主体的预期当一项货币政策提出时,微观经济主体会立即根据可能获得的各种信息进行预测,从而很快地做出对策面对微观主体的对策,推出的货币政策可能归于无效 2. 鉴于微观主体的预期,只有在政策的取向和力度没有为公众知晓的情况下才能生效即使当局采取非常规的货币政策,终究也会落在人们的预期之内 3. 但公众的预测即使非常准确,实施对策即使很快,对消也要有过程,从而政策仍可奏效,只是效应会打折扣其他经济政治因素的影响,1. 货币政策的效果也会受到其他外来的或体制的因素所影响 2. 由于任何一项货币政策方案的贯彻,都可能给不同阶层、集团、部门或地方的利益带来一定的影响当利益受损时,就会强烈反应,并形成政治压力乃至迫使货币政策进行调整。

货币政策效应的衡量,1. 衡量货币政策效应,一是看效应发挥的快慢;二是看发挥效力的大小 2. 对货币政策数量效应大小的判断,一般着眼于实施的货币政策所取得的效果与预期所要达到的目标之间的差距 3. 现实生活中,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往往有有赖于多种政策的配套进行因此要准确地检验货币政策效果,必须结合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及作用大小进行分析这是一个困难的课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1.松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 2.紧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 3.紧的货币政策与松的财政政策 4.松的货币政策与紧的财政政策,38,第五节 中国货币政策的实践,,我国古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思想,1. 在中国的古代,存在着货币政策 当然,是以古代小农经济为背景,而不是以现代社会化的大生产为其背景不过也是从经济整体出发,运用总量的政策工具作用于经济运行,因而的确可以称之为宏观经济政策 2. 最初是从价格角度提出的认为,把价格控制在一定限度之内,则农商都有利后来,有关于控制谷物价格的记载:丰年用货币收购,荒年则出售丰年收购的谷物,保持谷价平稳我国古代的宏观经济政策思想,3. 要实现这样的要求,古人明确应掌握货币同时,也要求掌握谷物。

4. 关于古代的货币政策思想,在《管子》一书中有最集中的反映:⑴明确货币与物价的相互关系;⑵论证调节货币购买力高低的操作过程;⑶强调要辅之以财政措施及信用措施;⑷不是追求价格的绝对稳定;⑸最终目标是保护小农经济,遏制兼并,巩固君王统治计划体制下的“货币政策”实践,1. 在高度集中计划体制下,并无货币政策的提法但既然有货币,也必然有关于货币的政策。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