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局限性.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489634 上传时间:2019-08-07 格式:DOC 页数:51 大小:28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局限性.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局限性.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局限性.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局限性.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局限性.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局限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系统存在的局限性.doc(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引 言言 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大量研究表明: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其 局限性突出表现为:信息单一性,分类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高度汇总所采集的数 据,与企业其他职能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没有被实时记 录和处理,以满足主要视图的需要为系统的目标,仍然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滞后 的信息揭示,难以满足用户不同的、变化的、未知的信息需求。这些局限性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会计信息系统和会计信息的价值。针对这些局限性,研究者提出了改进会 计信息系统的理论,其中:用 REA 模型描述业务流程,并基于 REA 模型建立会计信 息系统的数据模型是发展较为成熟的理论,该理论受到了

2、会计信息系统开发人员的重 视,在实践中得到了应用。本文的研究结合当前的企业经营模式及信息技术的发展, 提出基于网络计算模式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本文的基本结构为: 第一章回顾了对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已有研究,着重分析了 REA 模型,为下文应 用 REA 模型奠定了基础; 第二章分析了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必要性来自于企业经营向电子商务转变的需要, 可行性则来自于以网络计算为特征的信息技术; 第三章首先提出了基于网络计算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基本框架,接着对基本框架 中的组件进行分析,以 REA 模型为基础,从会计信息系统的业务数据库数据模型的建 立出发,进而讨论对业务数据的操作处理模型,以及引入

3、数据仓库技术,拓展会计信 息系统的决策支持功能; 第四章则是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网络计算模式的实现以及国内会计信息系统的现状 和改进方向进行分析。 最后,在结束语中对基于网络计算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建议。 2 第一章第一章 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相关研究综述 近 50 年来,会计学者和实务工作者注意到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难以支持会计信息使 用者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针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人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这类研究的思路是在分析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构架新的会计信息 系统的模型。本章总结前人在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方面已有的研究成果,其中的某些成 果

4、将会作为本文的分析工具。 1 1 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分析 这里所讲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不仅包括手工条件下的会计信息系统,还包括基于 桌面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后者是“以现代信息技术适应手工会计模型的规则及其功 能定位” (袁树民,1998) 。它们采集会计事项的财务计量结果,基于会计循环 1,以 会计科目表为核心对会计事项数据进行加工、汇总,最后得到通用财务报告和较为固 定的管理报告。不断的研究表明,这一会计信息系统有一定的局限性。 美国会计学会(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 AAA)在 1969 年对管理决策模 型进行研究及在 1971 年对非财务计

5、量的有效性进行研究后,列出了他们在研究中发现 的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MaCarthy,1980): (1)信息单一性:仅存储、处理业务活动数据的一个子集,主要是会计 事项的日期和财务影响。记录和维护会计事项的货币计量结果,而不包括诸如生 产能力、执行情况、可靠性之类的其他数据。 (2)分类标准单一,缺乏灵活性:会计科目表决定了有关的经济事项的 信息应当如何归类,但对于非会计人员来说,这样的分类可能掩盖了数据的本质 特征,使得非会计人员不能从多个不同角度分析会计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 (3)高度汇总所采集的数据:会计数据的使用者有不同的类别,特定的 使用者所需的信息量、信息的汇总程度及其关

6、注的焦点取决于使用者个体的个性、 决策风格和概念框架。所以,有关经济事项及经济对象的数据应该尽量以最基础 的形式存在于会计信息系统中,以便于最终用户对这些基础数据按个人需求进行 汇总,但传统会计信息系统只对用户提供已汇总的会计数据。 (4)与企业非会计信息系统的集成度有限:与同一经济现象有关的数据常 常需要由会计信息系统与非会计信息系统重复输入和存储,即在多个系统中存在 同一数据的若干拷贝,导致系统与系统之间数据的不一致性。 1 基于桌面系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在会计循环中有变动,即明细账、总账(通常以科目汇总表代替)都是直接由凭证 文件按科目代码逐级汇总生成的。 - 3 - 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发

7、展了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的分析,我国学者薜 云奎(1997)将手工会计信息系统的技术特点概括为“只读寄存” ,系统提供的信息 “非此即彼” ,即 (1) 连续性:会计系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储存与交换是按照一种严格 设定、不可更改的程序连续不断、顺序进行的; (2) 有形性:会计信息的收集、处理与交换都必须以有形的实物(纸质的 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账簿、报表等)为载体; (3) 单一性:会计系统在信息收集、储存与交换过程中所表现出非此即彼 性,收集与处理的信息只限于与主体直接相关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已发生或 已执行的经济交易或事项的信息,只储存和报告应用符合会计准则的确认和计量 方法生

8、成的会计信息。 这种只读寄存、非此即彼的特征造成了手工会计系统的局限性: (1) 传统会计所提供的信息量相对减少,主要是向资本市场提供单一性质 的信息; (2) 信息生产成本大。 对计算机桌面系统应用于会计核算,他称为是会计信息系统的初次革命,是一次 成功的“仿真” ,而且实现了“随机寄存”功能,可以根据记账凭证所提供的基础数据 直接生成各类账簿所寄存的信息,瞬间生成各类会计报表,省略了手工会计循环中用 于信息重组和分类的诸多烦琐的环节,并且使得各程序之间的技术性核对(账账、账 证、账表核对)失去存在的必要性。但该革命是未脱离“传统会计的窠臼” ,它的局限 性表现为: (1) 未改变信息处理和

9、报告上的单一性或非此即彼性; (2) 未引起传统会计信息处理程序和方法的变革; (3) 未因为信息处理成本的降低和信息处理效率的提高而改变会计信息揭 示的基本框架,仍然局限于静态的、历史的和严重滞后的信息揭示。 Hollander 等(1999)提出: (1)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中数据没有被实时记录和处理:会计数据的收集与 处理大量采用批处理方式,用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总是滞后的,影响了信息的决策 有用性。 (2) 传统会计信息系统采集与存储数据以满足主要视图的需要:视图是人 们为认识事物而选择和组织与该事物有关的信息的模式。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 深度不同,认识该事物的视图也会不同,传统会计信息系统

10、以事先已确定的视图 作为其最终输出结果,采集与存储满足视图需要的数据。会计信息系统面向的主 要视图是通用财务报表及由管理人员预先确定的管理报告,根据这些视图制定会 计科目表(账户分类方案) ,依据科目表来存储、汇总数据,再由这些数据生成 固定化的输出结果,难以支持用户信息需求的变化。 4 肖泽忠(2000)提出现行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大批量生产模式,指出尽管通用财 务报告模式在对报告者与审计人员的规模效益、简化财务报告程序并保持财务报告在 不同公司的可比性、有利于监管等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通用财务报告基于的两 个假设:(1)不同使用者的信息需求是相同的、 (2)财务报告的编制者事先知道使用

11、者的信息需求,或至少知道他们制定决策的模型,并不合理,需要有一种由用户按需 定制财务报告的机制保证会计信息系统产生灵活多样的财务报告,满足用户共同的和 不同的、稳定的和变化的、已知的和未知的信息需求。 12 重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 在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的局限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研究者开始思考以会计信息 使用者的信息需求为导向,以传统会计信息系统为改造对象,对传统会计信息系统进 行根本性的思考和分析,重构会计信息系统,提高会计信息系统的绩效。研究者对重 构会计信息系统的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部分研究从建立会计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 模型入手,部分研究讨论会计信息系统的数据库与处理模型库的结合,分类介

12、绍如下: 121 事项会计 Sorter(1969)提出“事项会计”(event accounting),他认为会计应该提供对各种 可能的决策模型有用的相关经济事项的非汇总数据,为达到该目的,他明确了事项会 计的两项操作原则: (1)使用者能够按照事项解构资产负债表中的汇总数据,并按照需求重新 汇总数据; (2)在收益表中对事项的描述信息应有助于使用者在设定外生变量的变化 的情况下,对未来发生的同类事项的预测。 他还提出用多栏式报告,按照事项在各个时期的计量属性、可控性、重要性在 不同的栏目中分别报告。 事项会计通过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关于事项的描述 2,帮助使用者从财务报告推断有 关的会计事项,

13、获取更多的信息辅助决策。 122 数据库会计 (1) 该模型由 Goetz 于 1939 年提出,他认为会计人员只有完全理解了需要进 行决策的事项的本质,才能对经济现象进行挑选、分类和计量;另一方面,使用者只 有完全理解了产生信息的方法,才能正确评价信息;同时,由于不同的目的或适应不 同的情况需要不同的信息,应该记录多种价值。他提出的解决方案是应用“基础历史 记录” ,将数据库或类似的发明用在会计和财务报告中,得到一个可调整的系统,达到 2Johnson(1970)对有关事项的描述定义为不仅包括货币特征,还包括观察所得的其他特征,加强使用者的预测能 力,并能够提供跟踪事项的线索的多维数据。 早

14、在 1962 年,Schrader 也曾提出对事项的描述应是关注企业发出和 收到的对象,以及该对象所涉及的人、事、时间和地点。 - 5 - 支持管理的目的,针对法律或财务会计目的所作的必要调整则作为该系统所得记录的 补充。所以,Goetz 在 1939 年提出的目标系统是保存最原始状态的数据,使得这些数 据可以按照最切合每一个决策者需求的形式进行组织。 在数据库会计的理论基础上,部分学者开始尝试将理论与数据库技术联系起来, 建立更为储存强大的非汇总(Disaggregate)和多维数据的会计信息系统。Colantoni 等 (1971)描述了可以将每个事项用货币与非货币特征进行编码的工具,用层

15、次数据结 构图(树形结构)将通用会计科目表与已编码事项类型对应列示,并强调对数据进行 管理必须引进一种数据管理语言。提出层次数据库会计模式的还有 Liebarman 和 Whinston (1975) 、Haseman 和 Whinston (1976) ,他们引入了 70 年代先进的数据库 技术,提出了基于事项的会计信息系统的逻辑框架,并描述了系统实施的途径。另外, 也描述了在数据库中将非结构化的数据文件转化为逻辑数据库的过程。Everest 和 Weber(1977)将 Codd3(1970,1972)提出的关系数据库模型的概念用于会计领域, 为了对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导出关系模型,他们采用

16、了传统会计体系结构,并用结构 化分解法分解这一结构,形成数据库的概念模式。接着,阐明了如何运用关系代数操 作从数据库中获取信息。但是他们发现:大多数研究在建立数据模型时,数据库主要 按传统会计模式的数据逻辑模型组织数据,在此基础上利用数据库技术对数据进行更 多的数据分类操作。他们建议应研究如何用先进的数据结构描述会计处理的对象本身, 提出了基于计算机的会计信息系统不一定要以复式记账会计体系项有关的数据的起点, 这就使他们提出的会计信息系统可以产生多个与更全面的事项数据相关的视图。 MaCarthy(1979,1980)进行了这一研究,他运用 Chen 创建的实体-关系(Entity- Relationship, E-R)图,建立了用高度语义 4(Semantic)化的表述方式表述的数据模型, 使数据模型不只是对会计处理程序涉及的数据进行描述。 123 REA 会计模型 McCarthy(1982)在其将 E-R 方法用于数据建模的基础上,在大型组织环境中探 讨了有关数据库设计的问题。他创立了 REA 会计模型,REA 模型将经济活动涉及的 实体(entity)分为三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