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 西方哲学史教材编写课题组,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哲学,01,物理学,03,心理学和认识论,02,形而上学,04,伦理学,本章概要,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前384—前322)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吉拉城17岁进入雅典学园,师从柏拉图20年他的人生格言是:“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不盲目崇拜柏拉图的学说,力图克服柏拉图轻视感觉经验、不注重研究运动变化的倾向,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亚里士多德认为,哲学是一切知识的总汇,包括理论科学、实践科学和语言艺术三类理论科学包括第一哲学(即后人所谓的形而上学)、逻辑学、物理学和动物学;实践科学包括伦理学和政治学;在语言艺术中,他还著有《修辞学》和《诗学》亚里士多德建立了希腊哲学最全面的体系 本章主要阐述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形而上学、认识论和伦理学思想亚里士多德的作品介绍: (1)逻辑学著作:《工具篇》,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和《辩谬篇》六篇论文 (2)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由不同时期的讲稿合成,因被安德罗尼科编排在物理学著作之后而得名在我国,苗力田先生翻译的《形而上学》可作为参译本进行阅读。
(3)自然哲学著作:《物理学》、《论灵魂》、《论生灭》、《动物史》等 (4)伦理学著作:《大伦理学》、《尼各马可了伦理学》、《政治学》和1891年才发现的《城邦政制总汇》等 (5)美学著作:《修辞学》和《诗学》第一节 物理学,01,运动的“三本原”和“双重本质”,02,四因说,03,位置和时间,04,天界和地界,物理学即自然哲学,亚里士多德对研究对象作了这样的定义:“自然是自身具有运动来源的事物的形态或形式,这些形态或形式只有在思想中才能与事物相分离就是说,自然是运动着的事物的本性他认为,毕达哥拉斯的“数”和柏拉图的“理念”是与事物相分离的形式,不能成为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学必须在事物之中研究运动变化的原因、原则和形态一、运动的“三本原”和“双重本质”,亚里士多德把以前自然哲学关于本原的争论归结为“一”还是“多”、“不变”还是“变”两个问题他认为,本原既不是一个(如伊奥尼亚派和爱利亚派所说),也不是无限多他综合各派学说提出运动的本原是三个:质料、形式和缺乏 质料是自然物的不变载体,使自然物在运动变化中保持同一;形式决定自然物的特定性质和状态,一个形式相对固定,但由于自身的缺乏(privation)而转化为另一个形式。
事物从已有的形式转化为所缺乏的形式,便完成了一个运动变化过程 “三本原”说用对立面对立和转化的原则来解释运动变化的现象,是一种辩证的运动观亚里士多德还用潜在和活动的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 他把运动定义为“潜在的活动”,认为活动和潜在的关系“可以通过归纳从特殊事例中看出来”,大如成熟、衰老、学习、治疗、建筑等,小如减肥、行走、睡眠、观看等,所有自然活动,包括人的身体活动和思想活动,都可以被归结为从潜在到活动的过程 事物从潜在到活动的运动是辩证的关系: 首先,事物内部包含的运动潜能,无需借助外在的力量来解释事物的运动 其次,潜在的活动是连续的,一个潜在的形式被实现后,另一个潜在的形式又出现,由此构成了运动的连续性再次,潜在和活动的区分是相对的,前一阶段运动的活动在下一阶段运动中转化为潜在,只要事物内部的潜在和活动的差异及转化不停止,它就会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之中 最后,质料是不活动的潜在,在运动全过程中保持不变,事物因而在运动变化中保持自身不变 亚里士多德用“质料”、“形式”和“缺乏”,以及“潜在”和“活动”等的辩证关系解释运动变化的本质,把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运动观提升到概念思维阶段因而,恩格斯称赞他是古代“天生的自发的辩证论者”中“最博学的人物”。
二、四因说,,原因是事物由不变的质料构成,这就是质料因对亚里士多德而言,思考原因就是在追问“为什么”对于事物的运动,可以提出多少个“为什么”,运动就有多少种“原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关于运动的四个问题,他的回答就是运动的四种原因原因是事物有特定的形式,这就是形式因三、事物为什么会开始或停止运动?,原因是事物受到推动或作用,这就是动力因,,四、是事物为什么要运动?,原因是事物朝向一定的目的,这就是目的因他以雕塑活动为例,认为质料因是铜,形式因是雕像的模型,动力因是雕塑者,目的因是雕像的影响;以建筑房屋活动为例,认为质料因是砖石等材料,形式因是建筑蓝图,动力因是建筑者,目的因是房屋的效用目的论,在亚里士多德把“目的因”,视之为自己独创性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把自然看作是有目的的活动他认为,自然绝不会做无用或无目的之事自然“明智地行使她的作品”,“追求可用的东西”,“寻找最好的东西”,“期待”某种结果,“不做任何无目的或不合理性之事”,“总是眼看着最好的东西行动” 在这里,虽然亚里士多德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但并不意味他认为自然能够像人那样有意识地选择自己的目的,更不意味自然必须满足人的目的,他所强调的是事物实现自己本性的自然倾向。
他认为一种自然倾向会因受到另一种自然倾向的阻碍而中止,或者出现偏差,这是偶然性的原因亚里士多德的目的论是内在目的论,与后来出现的外在庸俗目的论(如说老鼠存在是为了给猫吃)有着根本不同,后者是对前者思想的歪曲三、位置和时间,亚里士多德把运动分为三类:性质的、数量的和位置的比如,水变气是实体性质的运动,生物的生长是实体数量的运动,天体运行和地上事物的直线运动是实体位置的运动即位移 亚里士多德在《物理学》中用很大篇幅讨论位移,亚里斯多德认为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自然位置自然位置适合事物自身本性,如火的位置在上,土的位置在下,气和水在中间每一事物都占据自己的自然位置时,不会发生位移当事物受到外力的推动被迫离开自然位置、进入另一事物的位置时,就会发生位移被挤出的事物又进入第三个事物的位置,造成位移的连锁反应在连续的位移中,事物彼此交换位置,每一事物都不会丧失位置,每一位置中也不会没有事物但因外力位移的事物内也有朝向自己的自然位置移动的力量事物在朝向自然位置移动时作加速运动,如重物下落,空气上升;反之,它们在背离自然位置时作减速运动,如重物上抛,空气下沉亚里士多德从位移运动观中得出一些重要推论他认为宇宙整体的位置是球形,因为宇宙中事物交换位置而发生的位移必定是一个循环运动,最初开始移动的事物所遗留的位置必定要被最后开始移动的事物占据,这样才不会出现没有位置的事物或没有事物的位置这样的结果。
他推论出:宇宙没有虚空,即自然害怕真空亚里士多德认为,事物既在位置中、也在时间中运动他对时间的定义是:“依先后而定的运动的数目 “依先后而定”指均匀计数的方式,“运动的数目”指均匀计数在某一时刻得到的数目,每一个数目是当下的“现在”,运动的时间是由一个个“现在”组成的系列他认为,时间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时间的间断性表现在“现在”的前后之分,连续性表现为“现在”的均匀延续 亚里士多德第一次把时间的单元分析为“现在”,把时间解释为由“现在”所构成的连续系列,在当时的认识条件下,比较合理地解释了时间的均匀流动性、前后不可逆性、可分割的间断性和单向度的连续性等特点成为长期统治西方人思想的经典时间学说另外,据现代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说法,这种时间学说与传统的“在场”的形而上学有着密切联系四、天界与地界的区分,亚里士多德把移动分为直线运动和圆周运动两大类,其中圆周运动是连续的、均匀的,而直线运动是断断续续的、变速的他据此得出圆周运动比直线运动更完善的结论,作出了天界与地界的区分 地界即地球,被火、气、水、土四种元素占据,四元素朝向或偏离自己自然位置的移动是直线运动因此,它们所构成的事物按照本性作直线运动。
地界的事物是可朽的 天界即地球之外的星体,第五种元素“以太”充满天界以太作匀速圆周动作,天界以及由以太构成的天体都是球形天体的运动是连续的、永恒的,因此天体是不朽的 圆周运动虽然不会趋向静止,但必须从静止状态开始,因而需要一个推动者才能开始运动第一推动者本身不运动,否则又需要设立其他推动者,陷入无穷的倒退他认为,这个不动的第一推动者就是“神”,神是形而上学的最高原则总之,古希腊自然哲学突破了神话世界观,在此基础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最终取代了神话世界观 他的物理学按照自然本身说明自然,具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基本倾向,具有理性和系统解释的特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达到了认识物理世界的最高成就 但其思想观点也存在着历史局限性,比如,区分地界和天界时假定以太,否认真空;用自然位置来规定位移的方向和速度,否认匀速直线运动等在随后近两千年的时间里,中世纪神学家把这一理论僵化为教条,使它长久地约束着西方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甚至成为阻碍近代物理学发展的思想羁绊第二节 形而上学,01,对理念论的批判,02,逻辑学和科学 方法论,06,“存在”概念的逻辑分析,04,第一实体的理论 矛盾,05,实体的形式和质料,03,最高实体,,亚里士多德提出:“有一门研究存在自身以及出于它的本性的属性的科学。
他本人称之为第一哲学,也就是后来的形而上学形而上学”(metaphysics)在希腊文中的原意为“物理学之后”,具有“超越物理学”的本体论意义,即超越经验领域到达最高本体和终极原因的领域亚里士多德认为,没有一样东西不属于“存在”的范围,“存在”的范围最广、地位最高;其他科学只是研究“存在”的某个部分或性质,只有第一哲学才研究“存在”自身及其本质属性一、对理念论的批判,,把逻辑上的类概念说成独立存在的理念既无必要,又无用处第一,与个别事物相分离的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他认为,所谓理念或相实际上不过是与个别对象同名的类比如,“人”的理念是一个个的人,“红”的相是具体事物的红色有多少类个别事物或性质,就需要设定多少个理念或相其结果非但没有解释清楚个别对象与类概念的关系,反而把需要解释的对象扩大了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之间的理论分歧就在于,理念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独立存在,还是可感事物之中的本质他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批判了柏拉图的“分离学说”第二,从物理学的角度说明理念是无用的设定 他认为,把理念或型相与个别事物分离开来,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不可逾越的困难:理念自身不变不动,何以能够解释个别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它们与可感事物相分离,何以能够解释事物的可感性质?它们是与个体不同的存在,何以能够解释个体对它们的依存?,他说,坚持理念论的人之所以无视这些困难,是因为他们不关心运动着的具体事物,只考虑不变的绝对存在。
第三,设立分离的理念还会造成“第三者”的逻辑悖谬 他认为,所谓“第三者”,是为了解释两个概念的相似性而设定第三个概念的无限倒退比如,为了说明一个人与他所属的理念“人”的相似,需要设定第三个关于人的理念;为了说明这个新设的理念与所要说明的“人”之间的相似之处,还要再设立新的第三者,如此循环无止境第四,用“分有”和“摹仿”来解释个别事物与理念的联系,也无济于事 亚里士多德说:“把理念说成原型,其他的东西分有理念,那只不过是说空话,带诗意的比喻而已柏拉图的理念论把事物本质与事物分离开来,把普遍概念夸大为客观存在的精神,反映了唯心主义的一般特征亚里士多德找到并击中了柏拉图理论的要害,正如列宁所说的:“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理念’的批判,是对唯心主义,即一般唯心主义的批判二、逻辑学和科学方法论,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创始人,他第一次详细而完整地研究了概念、定义、判断、推理、证明的形式和思维的一般规则形式逻辑所研究的形式和规则与亚里士多德理论的内容密不可分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实际上是其哲学的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通常不区别词和词所表述的对象,例如,他在判断的主词与存在的主体,概念的定义与概念表达的本质上,把“是”动词或分词与事物的存在或本质相等同,往往不加区分。
当然这并不能说明亚里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