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防乙肝(第7期专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442662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3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防防乙肝(第7期专栏)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防防乙肝(第7期专栏)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防防乙肝(第7期专栏)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防防乙肝(第7期专栏)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防防乙肝(第7期专栏)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防防乙肝(第7期专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防防乙肝(第7期专栏)(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打三针防乙肝一生!中国每年约30万人因感染与乙肝病毒有关的疾病死亡乙肝是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传染病之一,死亡率也居我国报告传染病的前三位。我国的乙肝病毒携带者大约有1.2亿人。全国每年用于肝病的直接医疗费用高达1000多亿元。乙肝的肆虐严重地危害着公众的健康。我国的乙肝传染源有多大我国人口众多,又是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的高流行区,大约有1.2亿人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在乙肝病毒携带者中,大约有2000万人至3000万人是慢性乙肝患者。每年大约有30万人死于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肝病,如重症肝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乙肝病毒的传染源主要是来自乙肝急、慢性患者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主要在人体肝细胞

2、内繁殖。乙肝病毒在人体全身其他器官组织中也有繁殖,如小血管内表面的内皮细胞、肾脏、白血球、胰脏、肌肉、生殖细胞(指精子),肠子上的肌肉(平滑肌)里都有少量乙肝病毒。所以乙肝病人及乙肝病毒携带者不能供血,而且其死后器官是不适宜捐赠的,因为其器官都带有乙肝病毒。乙肝传播的主要途径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乙肝病毒一旦进入破损的皮肤粘膜,就可以造成新的感染。母亲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或急、慢性乙肝患者,在胎儿期、围产期以及婴幼儿期可造成对自生儿童的传播。专家估计在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中的30%-40%,源于此类母亲的传播。这种感染是十分危险和严重的。因为被感染者中的90%可以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

3、毒与肝癌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尤其家族性肝癌大都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母亲是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子女在幼年期大部分被感染,并且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乙肝病毒携带者发展成肝癌,大致需30-50年。婴幼儿一旦感染乙肝病毒后,将成为日后发生肝癌的主要人群。因此,必须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为其及时接种第一针乙肝疫苗,才能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感染。乙肝临床症状有哪些乙肝的潜伏期平均为6周,但也可能长达6个月。小孩感染后常常无症状。但与成人相比,大多数儿童可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有症状的乙肝患者会感到虚弱无力,并出现胃部不适和其他流感样症状,还会出现尿色变深或灰白色粪便,常见黄疸(皮肤发黄或巩膜黄染),症状可以持续数

4、周或数月。大多数成人急性感染乙肝病毒均能完全康复,但很多儿童却会变成乙肝病毒携带者。急性乙肝病人康复后(并未变成慢性携带者)对该病具有终生免疫力。如出现不明原因的倦怠、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肝肿大、肝区叩打痛、黄疸、尿色深等症状,应做肝病检查和乙肝血清学检测。如何预防乙肝预防乙肝可采取两种措施。在生活中和集体环境中尽可能不用未检测乙肝指标的血液及血制品,不到黑窝点去献血,不要有同性恋行为和嫖娼行为,不要用不洁的注射器、针灸针和牙钻及内窥镜等介入性医疗仪器,不要共用剃须刀、穿耳针、纹身针、牙刷等器具。此外就是接种乙肝疫苗,提高自身的免疫抗体水平。乙肝疫苗适用于全部人群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核

5、心策略,乙肝疫苗也是目前惟一可预防肝癌的疫苗。除新生儿免疫外,学龄前儿童、成人和乙肝高危人群均应接种乙肝疫苗。第一类人群是新生儿,其是接受乙肝疫苗免疫最重要的人群。因为在此时期如果被乙肝病毒感染,90%可以变成无症状感染者和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后果十分严重。30%的与乙肝病毒感染相关的肝癌来源于新生儿期乙肝病毒感染,并且发展为慢性肝炎的比例大。所以,新生儿免疫是预防乙肝的重中之重。自2003年起,我国政府已免费为新生儿提供乙肝疫苗,并规定所有新生儿必须接受乙肝疫苗免疫,这是儿童的权利,也是父母的义务。第二类人群是6岁以下的儿童。婴幼儿感染乙肝后,易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其感染年龄越小,形成持续性感

6、染的几率越大。这类儿童被乙肝病毒感染后,30%-70%的人也可以成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成年后容易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第三类人群是医生,尤其是外科、妇产科和牙科及耳鼻喉科的医生,从事血清检测的实验人员以及全体护士。没有感染过乙肝病毒的人都应当注射疫苗。除了保护自己外,还可保护病人的安全。另外,家里有乙肝病人或乙肝病毒携带者,其家庭成员都应接种乙肝疫苗,以避免感染。第四类人群是从事重体力劳动、容易造成劳动损伤的人群。第五类人群是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如肿瘤手术后,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者、肾透析患者、经常要输血及血制品的血液病患者,他们的身体多不佳,抵抗力很低,一旦感染了乙肝病毒,后果十分严重

7、,应当接种高剂量的乙肝疫苗。第六类人群为军队、某些专业的大学生等。但是,也有一些人不能注射乙肝疫苗和无需注射乙肝疫苗。如发烧的人不能注射疫苗,等其退烧后再注射。其次是过敏体质的人,即对许多东西过敏的人要慎用乙肝疫苗。体内已有保护性抗体,并且水平较高的人无需再免疫。但如果抗体水平很低,仍是疫苗免疫的适宜对象。三针,保护孩子一生由于乙肝可演变成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而乙肝疫苗又可以间接地预防肝癌。所以,在新生儿期及儿童期打满三针乙肝疫苗后,就可以预防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生。孩子出生后按国家免疫规划规定的程序接种三针,即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针,一个月时接种第二针,六个月时接种第三针;成人

8、和儿童按照0、1 、6月程序进行接种,就可以保护您和孩子的一生。“大、小三阳”问题解释“大三阳”、 “小三阳”是什么,至今有多多人不很清楚。而一份公务员录用体检通用标准出台,不免让许多人暗自紧张-如果有“ 大小三阳”成了自己的同事,自己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染上乙肝。为澄清大家对“大小三阳” 的疑惑,本刊记者采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内科副主任李太生博士。疑惑之一:什么是“大三阳”、 “小三阳”?专家释疑:“大三阳”和“小三阳” 是指在进行“乙肝肝炎抗原二对半”体检时的二种不同结果。所谓“乙型肝炎抗原两对半”,是给5项检测指标排了队,它们依次是乙肝表面抗原,乙肝表面抗体、乙肝 e 抗原、乙肝 e 抗体、乙

9、肝核心抗体。通常又把1、3、5项呈阳性(或)称为大三阳,1、4、5项呈阳性(或)称为小三阳。大小三阳都是反映体内乙肝病毒数量和活跃程度的一个数据,只是反映人体内携带病毒的状况,都不能反映肝脏功能的正常与否,因而不能用来判断病情的轻重。疑惑之二:目前我国大约多少人有“大三阳”、“小三阳”?答:据统计,目前我国包括“大三阳” 、 “小三阳”的乙肝病毒感染者达到总人口的10%,其中男性感染者略多。城市人口感染者更多,约占城市总人口的15%。另外应注意是,年龄越大,越容易感染乙肝病毒。疑惑之三:“大三阳”、 “小三阳”与乙肝有何区别,是不是病,具有传染性吗?专家释疑:人们常说的某人“大三阳” 、 “小

10、三阳”,是处于乙肝病毒携带状态,只是说他感染了乙肝病毒或是携带乙肝病毒,并不能说明这人就得了乙型肝炎,是乙肝病毒携带者而非患病者。“大三阳”、 “小三阳”伴有转氨酶异常才诊断为乙肝。一般认为, “大三阳”表示病毒复制活跃,常同时伴有乙肝病毒 DNA(脱氧核糖核酸)阳性,说明具有较强的传染性,同时演变成慢性乙型肝炎的可能性也比较大。小三阳表示病毒已基本停止复制,传染性比“大三阳”小,若乙肝病毒 DNA 阴性,则基本不再具有传染性。有部分人的“大三阳”经过数年后,可自然转为“小三阳”。疑惑之四:“大三阳”、 “小三阳”的传染途径是什么?专家释疑:乙肝病毒是通过体液进行传染的。李主任强调,乙肝病毒只

11、有进入血液了,才会传染。如输入了含有乙肝病毒的血液、使用了不洁净的注射器、拔牙所用的器具上有乙肝病毒,带有乙肝病毒的唾液如果附着在正常人身体上有破损的地方,而且进入了血液,正常人才有可能会被传染上乙肝。家庭成员间最易互相传染。母亲传给婴儿,是乙肝传染的一个重要途径。很多女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可能一生都不会发病,但会传染给所生的孩子。另外,孩子在幼年时期很容易被携带乙肝病毒的父母传染。接吻、性生活等,都可能传染乙肝病毒。疑惑之五:如果我身边有人是“大三阳”、 “小三阳”,我日常应该注意什么?如果我身上有某处伤口,是不是感染乙肝病毒的危险性更高? 专家释疑:即使身边有人是“大三阳” 、 “小三阳”,也

12、不必惊慌。一般的接触,如握握手、同桌吃饭、面对面谈话等,都不会传染乙肝病毒。如果你有伤口,比如身上某处地方破皮出血、口腔溃疡、牙龈出血、大便隐血等,只要“大三阳”、 “小三阳”者没有伤口,另外你自己注意别让伤口粘上“大三阳”、 “小三阳 ”者的唾液,就不会被传染。此时,你应注意不与“大小三阳” 者共用餐具,养成分餐制的习惯,不与“大小三阳” 者紧密接触。养成保持卫生、勤洗手的习惯。平时,尽量不要用手指揉眼睛、抠鼻子、挤痘痘、挠痒痒等。如果实在要做这些事儿,先把手洗干净,并用消毒液消毒。要注意办公场所卫生,自己的办公桌椅、办公用具和公用物品要保持卫生、勤消毒。关注儿童多动症什么是多动症?MBD

13、是什么意思?两者又是什么关系呢? 早在 1845 年,德国医生霍夫曼第一次将儿童活动过度视作病症。此后,许多精神病学家、儿科专家、心理学家及教育家从不同的角度,对这类儿童行为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1947 年,斯特劳斯等认为多动症是由脑损伤引起的,故将该症命名为“脑损伤综合症”。格塞尔和阿姆特鲁德在 1949 年对此提出了新的看法,认为这种症状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在之后的近二十年间,不少学者在对具有这一病症的患儿实施神经系统检查时发现,约有半数出现轻微动作不协调,以及平衡动作、共济运动和轮替动作等障碍,但没有发现瘫痪等脑损伤引起的其他体症,故认为多动症不是脑轻微损伤的结果,而是由脑功能轻

14、微失调所引起的。于是,(1962 年各国儿童神经科学工作者聚会牛津大学,决定在本病病因尚未搞清之前,暂时定名为“轻微脑功能失调 ”(Minimal Brain Dysfunction) ,MBD 就是这种病症的英文缩写。1980 年,美国公布的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 (DSM-)中,将此命名为“注意缺失障碍” (Attentional Deficit Disorder) ,简称 ADD。由于诊断标准不一,各国对多动症发病率的统计结果也差异较大。美国报道儿童的发病率为 20%,而我国的统计结果是患病率不超出 10,其中男孩大大多于女孩,两者比例约为 9:1。怎样确定孩子是否患多动症根据国际诊断标

15、准,这类儿童必须有注意涣散、冲动任性和活动过多三个特征。注意涣散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 3 项:1.做事情往往有始无终。2.上课常常不听讲。3.注间容易随境转移。4.很难集中思想做功课和从事其他需要长时间集中注意的事情。5.很难坚持做某一种游戏或玩耍。冲动任性1.往往想到什么就做什么。2.过于频繁地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3.不能有条不紊地做事情。4.需要他人予以督促照料。 5.常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叫喊。6.在游戏或集体活动中不能耐心地等待轮换。活动过多至少具备下列之中的 2 项:1.坐立不安。2.经常奔跑。3.难于呆在教室座位上。 4.躺在床上还常常扭动翻身。5.终日忙忙碌碌,没完没了。6.7

16、 岁以前开始出现多动现象。7.至少持续 6 个月以上。在应用上述诊断标准时,应注意以下两点。第一,在允许活动的场合,如下课时、放学后,不管孩子的活动多么厉害,也无诊断意义。只有在不该活动的场合,如上课时、做作业时,而他仍约束不住,始终动个不停,才有诊断意义。第二,如只有活动过度,而无注意力涣散,不能诊断为多动症。相反,若注意力涣散明显,而无活动过度,才应考虑有多动症的可能,因为有的儿童属所谓“不伴多动的多动症”。在美国,从 1979 年起,根据多动症最为常见和突出的症状是注意力集中困难,已把“多动症 ”改称为“注意缺陷症”并分为“注意缺陷伴多动” 及“ 注意缺陷不伴多动 ”两种,后者也就是“ 不伴多动的多动症 ”。多动症患儿与顽皮儿童间有什么区别注意力方面的区别患多动症儿童在任何场合,都不能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即使是看“小人书” 、 “动画片”时,也不能专心致志;但顽皮儿童却不同,在看“小人书 ”、 “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