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第三章节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4405367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53 大小:6.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教案第三章节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电子教案第三章节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电子教案第三章节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电子教案第三章节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电子教案第三章节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教案第三章节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教案第三章节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5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文化史,第三章 元典时代文化的多元走向(上),本章主要内容,导言 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 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 三、百家争鸣与元典创制,导言,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历史学家雅斯贝尔斯(Karl Jaspers,18831969)在历史的起源与目的一书中认为,以公元前500年为中心,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Axial Age)。这一时期,在世界各国文化都进入创制基本民族精神的阶段,纷纷出现专门的知识“圣贤”,如中国的孔、老、墨,印度的优波尼沙和佛陀,波斯的琐罗亚士德,巴勒斯坦的以利亚、以赛亚、耶利米、第二赛亚,希腊的荷马、门巴尼德、赫拉克利特、苏格拉

2、底、柏拉图、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等。,雅思贝尔斯,释迦摩尼,柏拉图,以利亚,阿基米德,墨子,老子,这一时期,世界的几个文明同时出现了对人类历史、善恶取向等根本问题的思考,“人类意识”首次觉醒,进入理性思维,所创制的精神文化范式,决定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人类的精神基础同时或独立地在中国、印度、波斯、巴勒斯坦和希腊开始奠定。而且直到今天人类仍然附着在这种基础上。”人类其后的几千年文明发展历程,只不过是向轴心时代核心精神的不断“复兴” 。,“轴心时代”的另一重要特征是,世界各主要文明民族,在此一时段都创作出包蕴着该民族基本精神的文化元典,如印度的吠陀、佛经,希伯莱的旧约全书、新约全书,希腊的理想国

3、、形而上学,波斯的古圣书等先哲典籍,故尔这几百年间又可谓之人类文明的“元典时代” 。,中国历史上的“元典时代”,大约相当于东周即春秋战国时期。此一时期创制的元典及元典精神,对其后东亚文明的发展起了决定性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政治、经济的分裂导致文化的多元发展,它不仅表现在思想意识领域,而且表现在地域风俗等各个方面。,一、春秋战国之际的文化变革,东周与“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承前启后的时代 春秋战国的多元文化,东周与“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是为东周。东周的前段因鲁史春秋记载而得名“春秋”(前770前481),后段因列国争战而称“战国”(前48

4、1前221)。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折时期。,吴王夫差矛。湖北江陵出土,其上自铭有“吴王夫差,自作用剑”八个字。吴王夫差是“春秋五霸”之一。,东周时期,王室衰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格局被打破,诸侯“蜂起并作”,争霸战争纷繁频仍。私有经济迅速发展,“公田不治”,“私田”开辟,井田制及其相随的赋税制度动摇,私有工商业严重冲击“工商食官”的垄断局面。“私家”与“公室”的斗争成为主要线索,前者日隆而后者愈衰。 社会结构发生巨变,宗法制解体,世卿世禄的世袭社会向俸禄制的官僚社会过渡,从“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变为“布衣卿相,礼贤下士”。殷商西周那种“

5、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时代一去不再,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的边缘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心,政出大夫、陪臣执掌国命、士人奔走天下固不为奇,甚至平民也可因军功而暴发凌上,所谓“高岸为谷,深谷为陵”。,与宗法制度的解体相应,盛行了5个多世纪的礼乐制度衰落。考古发掘出的地下遗址和丧葬礼俗说明,“礼崩乐坏”一是表现为旧礼制的废止,二是表现为礼制的下移,即使用者身份等级界限的打破。 顾炎武将此种变化集中归于春秋战国之际的133年间:,顾炎武,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时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

6、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春秋战国:承前启后的时代,春秋战国不仅是一个变革的时代,而且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转折时代。 政治上,“郡县之法,已在秦先”。春秋以来秦、晋、楚等国开始在边地设立郡县,开启郡县制地方行政之先河,此后历代,郡县制与封建制长期争论不休,交替影响中国文化。诸侯群雄为了割据争霸,都采用最实用有效的政策调集资源,增强国力;与之相应,先秦诸子也纷纷提出“定于一”的各种理论设计,“以干人主”。二者在实践和理论两方面,为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实现准备了前提。,在“礼乐征伐自天子

7、出”的商周时代,文化由王室控制,全无私门著述,庄子天下称其为“皆原于一”的“古之道术”,仅有的典籍如诗、书等由王室或公室文化官员(所谓“搢绅先生”)整理、授受。“礼崩乐坏”之后,搢绅先生掌握的“旧法世传”之学分解为私门之学,“其数散于天下而设于中国者,百家之学时或称而道之” 。,战国铜壶上的水陆攻战纹饰。兼并战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主题。,春秋战国的多元文化,尤其是春秋末叶和战国时段,“道术将为天下裂”。一方面,一元文化离析,多元文化发展,诸子并存,百家争鸣;另一方面,学术枝蘖,各门学科逐渐走上独立分化之路,如文学、艺术、史学、哲学、医学、数学、农艺、军事学、天文学等,各领域都吸收然后扬弃了宗

8、周的文化体系,与社会变革的新时代相表里,达到空前繁荣的水平。,春秋战国时代将中原本土的华夏文化淬砺发展到一个辉煌高峰,同时又孕育着一个大一统文化的到来。它充满了原创的生机,这是在未有外来文化影响之下产生的一次文化跃动,王国维称之为“中国思想之能动时代”。,王国维,先秦诸子及其创立的思想体系,成为后来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化的基本精神资源。如同古希腊罗马文化之于西方文明,哈巴拉雅利安文化之于印度文明一样,这一时期也成为东方文明的元典时代。,二、士的崛起与私学的出现,商朝和西周的官学 巫、史、祝、卜的设立 周人的“维新” 私学的创立 “士”阶层的勃兴 士的新品格,商朝和西周的官学,商朝和西周是“官学”

9、时代,此时学在官府,典籍文献以及天文历法、医药学、历史、预卜等专门知识均藏于王室,由巫、史、祝、卜等专门文化官员世袭掌管,秘不示众,实行文化垄断,谓之“王官之学”。,巫、史、祝、卜的设立,巫,在甲骨文中写成“”,为两“I”相交。“I”就是矩,即古代科技工作者常用的测量工具,周髀算经说:“环矩以为圆,合矩以为方”;又说:“方属地,圆属天;天圆地方,是故知地者智,知天者圣。”使用矩的巫,就是知天知地的智者圣者,是当时的职业文化匠师。如殷商名医咸便是一位大巫,传说他发明占筮,其“筮法”奠定易占的基础。 史,商代始设,原为驻守在外的武官,后来成为王左右掌管祭祀和记事的官员。周公所谓“唯殷先人有册有典”

10、,殷人的典册便出自史的手笔。商代的史有多种名称,甲骨文作“大史”、“小史”、“西史”、“东史”、“作册”。西周的史有“太史”、“内史”、“左史”、“右史”之别,太史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左史记动,右史记言。史与巫往往一身二任,故后世并称“巫史”。史常在王左右,除记录外,也可发表意见,提供建策。总之,史的职守是“掌官书以赞治”,是典型的文化官员。,祝,商周两代王室都有祝人,负责祭祀时致告鬼神之词,所谓“祝,祭主赞词者。”甲骨卜辞中多有关于祝人活动于商王之左右的记载。周礼春官有“大祝”、“小祝”的官职,说明周代仍有祝官。 卜,为专掌占卜的官员。占卜最早见

11、于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占卜已较普遍,而商代则是占卜的极盛时期。商王及贵族无日不卜,诸如祭祀、年成、征伐、天气、祸福、田狩、疾病、生育,无事不卜。占卜活动由卜官主持,甲骨文中称其为“卜”或“贞人”。贞人不仅是预测学专家,而且是甲骨文的缮写者和推广应用者。,巫、史、祝、卜是第一批较正式的文化人,他们从事卜筮、祭祀、书史、星历、教育、医药等多种文化活动,并参与政治,中国文化(尤其是精神意识领域)的许多门类,其起源都与之有关。我们可以从甲骨文、金文和各种先秦典籍中见到他们席不暇暖的忙碌身影,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早期发展有着特殊贡献。,曾侯乙编钟(局部)。湖北随县曾侯乙战国墓出土,墓中的编钟、编磬、琴、瑟等

12、乐器,组成一个完整的地下乐队。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周人的“维新”,这种“巫史文化”或“巫卜文化”当然是一种“官学”,不过其“学”为宗教神学所充斥。 在殷文化的基础上,周人有所“维新”,其要者是天帝崇拜与祖先崇拜分离。并使社会意识的重心从“尊神”转向“重德”,形成一种“以天为宗,以德为本”的文化。然而,殷商的文化官守传统在西周却得到保持和加强,“王前巫而后史,卜筮鼓侑,皆在左右”。天子又在国都设立“国学”,各级贵族在封地设立“乡学”,文化教育与平民无缘,即所谓“礼之专及”。这种“学在官府”的文化政策,与同时实行的“土地国有”和“宗法制度”相互为用,掌握天下土地、身为天下“大宗”的周天子,同时也

13、是观念世界的主持者。,时至东周,天子的权威在夷狄交侵、诸侯争霸过程中大为衰减;而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推动土地国有(王有)向土地私有转化;此外,兼并战争使人才问题突现出来,各级统治者不得不在宗法制的“亲亲”之外,同时实行“贤贤”。 这一切都逐步动摇着西周官学的根基。进入春秋末年,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进一步丧失和一些公室的衰落,边鄙之地的文化繁荣起来,身为夷人的郯子到礼仪之邦鲁国大讲礼乐,使鲁人自愧不如,所以后来孔子感叹道:“天子失官,学在四夷”。与此同时,传统的“国学”和“乡学”也有倒闭之势,文化发达的郑国甚至有人公然提出“毁乡校”之议。,“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王室及一些公室的衰败,国学及乡

14、学的难以为继,使得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出走。论语说: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汉,少师阳、击罄襄入于海。,山东曲阜孔庙,王室文化官员下移列国、混迹民间,造成的影响十分深远,最直接者便是学术授受从官府转向私门,所谓“官失而师儒传之”。春秋末年,私立学门者不乏其人,如周守藏史老聃“见周之衰,乃遂去”,私自著书兴学;又如鲁国乐师师襄、夷人郯子、郑国的邓析,以及苌弘、王骀等,也都收徒讲学。而创私学、兴教育最有成绩的是孔丘,相传他“有教无类”,“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私学勃兴,“知识产权”也就非王官专有,学问渐次播散于鄙野

15、民间。近人章太炎概括晚周的这一转折说:“老聃、仲尼而上,学皆在官;老聃、仲尼而下,学皆在家人”。以此为契机,殷商西周一元垄断的王官之学转变为东周多元纷繁的百家之学,即私学。,孔子“有教无类”与“应材施教”的教育思想,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重要地位,清康熙为北京孔庙大成殿门额题“万世师表”匾,显现后代帝王对孔子这位圣哲先师的尊崇。,私学的创立,春秋战国间,与私学涌动密切相连的,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士”的勃兴。 士,在殷商西周本指贵族的最低等级,由卿大夫封予食地,士以下便是平民和奴隶。春秋时,作为贵族下层、庶人之上的士,多为卿大夫家臣,有的保留封地,所谓“大夫食邑,士食田”,不脱贵族余韵;有的打破铁饭

16、碗,以俸禄为生,成为自由职业者。“士竞于教”,他们多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教。偏重于射、御等武术的为武士,充任下级军官,如孔丘的父亲叔梁纥即为武士;偏重于礼、乐、书、数等文术的为文士,担任文吏,如老聃曾任周守藏史(王室图书馆馆长),孔丘曾任委吏(会计)。,“士”阶层的勃兴,春秋战国间,与私学涌动密切相连的,是作为知识阶层的“士”的勃兴。 士,在殷商西周本指贵族的最低等级,由卿大夫封予食地,士以下便是平民和奴隶。春秋时,作为贵族下层、庶人之上的士,多为卿大夫家臣,有的保留封地,所谓“大夫食邑,士食田”,不脱贵族余韵;有的打破铁饭碗,以俸禄为生,成为自由职业者。“士竞于教”,他们多受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之教。偏重于射、御等武术的为武士,充任下级军官,如孔丘的父亲叔梁纥即为武士;偏重于礼、乐、书、数等文术的为文士,担任文吏,如老聃曾任周守藏史(王室图书馆馆长),孔丘曾任委吏(会计)。,春秋末期以后,士逐渐成为知识阶层的通称,人们不再追究其在宗法等级中的身份,庶众皂隶因“积文学,正身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