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欣赏新编 习题答案 作者 胡山林 练习题参考答案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4403694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76 大小:184.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文学欣赏新编 习题答案 作者 胡山林 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文学欣赏新编 习题答案 作者 胡山林 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文学欣赏新编 习题答案 作者 胡山林 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文学欣赏新编 习题答案 作者 胡山林 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文学欣赏新编 习题答案 作者 胡山林 练习题参考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文学欣赏新编 习题答案 作者 胡山林 练习题参考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欣赏新编 习题答案 作者 胡山林 练习题参考答案(7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文学欣赏新编配套习题参考答案说明:为了充分掌握文学作品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分析、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本书主体内容第二、第三编每节后设计了“思考练习题”。思考题是为了复习前面的基本知识,这部分内容前面“理论知识”部分讲得清楚明白,所以不必再在“配套资料”中提供答案。我们只为练习题部分提供简略的答案供参考。授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补充此类练习题。第二编 文学批评方法与文学欣赏角度第二章 批评方法与欣赏角度第一节 社会历史角度练习题:试从社会历史视角解读自己正在看或刚看过的文学作品。(教材第18页)示例:刘震云是中国当代文坛非常活跃的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引起了读者和评论界的关注,并改编为电影或电视连

2、续剧。怎样解读刘的作品,评论家摩罗从社会历史视角对刘进行解读,观点独特,分析深刻,可以作为社会历史批评的范例供同学们参考。摩罗评论刘震云笔下的“中国生活”喜剧时代的批评家刘震云论(节选)刘震云的文学实践逼使我们不得不创造一个新的概念作为阐释他的文学成就的基点,否则就无以把握他的艺术世界和他的精神体验的独特性。在屈指可数的一小批优秀作家中,刘震云的过人之处即在于他对中国生活的最痛切的体悟、最深刻的洞悉,以及对其体悟和洞悉的外具谐谑效果、内具耻辱意蕴的艺术表现。“中国生活”即是我所说的新造之词。这当然是一个庞杂而又十分模糊的词,我用它包含如下方面的内容:五千年文化传统及与之相伴随的观念体系,社会、

3、政治、文化、经济、意识形态等等方面在相互适应相互摩擦中所形成的独特的运转机制和操作方式,个人受制于以上两种因素在生活各个方面所形成的独特的反应方式、行为习惯、心理状态,个人在长期的体察中对以上三因素所感到的情感压抑、精神痛苦和瞬间顿悟中所呈现的道德耻辱感。诸般因素所构成的存在意义上的实体性和一致性以及它在伦理价值、文化精神、人文气质上所表现出的相关性和整体性,即是唯在“中国生活”才可概括的东西。也就是说,在结构分析、形态描述、文献表达上,中国生活不一定有多少不可忍受的缺陷与荒谬,只有当你长久置身于这样的存在实体和精神氛围之中,饱受颠弄、搓揉与摧折,你才能够省察到许多不可理喻、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

4、。这样的微妙之处,是逸出语言概念之外的,我们无法用常理、用确切的词语揭示它。要捕捉它的存在,只有一显一隐的两种方式,显者即为艺术作品所创造的表象,隐者即体察与思考中所滋生的情感。在这样的意义上,刘震云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生活批评家和一位同样优秀的艺术家。一位作家在谈到新兵连时,称它最好地表达了“中国式痛苦”。一位批评家曾说故乡相处流传是借历史表达作者“对当代人生的苦思冥想”,另两位批评家则不约而同地指出刘震云的历史小说是从现实的生活经验出发的。一位日本学者说单位里的人物变形得如此奇特,是标准的现代派作品,刘震云就此辩解道,中国人一点也不觉得奇特,“因为大家都这么活着”。批评家陈晓明说得最为明了,“

5、刘震云揭示了日常琐事中令人震惊的事实”。所有这些讨论,一致揭示了刘震云的文学世界与当下生活,即当下的“中国生活”的血肉相连的渊源关系。我对刘震云的传记材料所知极少,无从细究其精神底蕴的形成。可是一读新兵连,就可感到这是个有来历的人,而且来者不善。新兵连是刘震云达到风格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它的叙事的琐碎与冷峻,它对人性的阴暗的开掘,它对功利心和权力欲的深藏不露的仇恨,它对生活的肮脏和生命的悲剧宿命的隐而不显的哀叹,都是日后刘震云一直坚持并不断加以发挥的风格特征。需要冰一样的情感和铁一般的意志才能写出这样奇特的作品。它使一个貌似庸常的人闪出黑暗之光,此前那些特征不甚明显的作品也因它的照耀而熠熠生辉。

6、在收入刘震云文集的小说中,从瓜地一夜(1979年11月写)到塔铺(1987年1月写),其间尚有乡村变奏、被水卷去的酒帘、栽花的小楼、罪人,一共六件作品。-应该说,即使是这些早期的平庸之作,即已蕴含着独属刘震云的主题。瓜地一夜再现了官与民在权力、利益、命运上的尖锐对立,作者对于官与权的过分敏感,稍稍显示出一点他深隐于心的仇权情结。另外五篇小说,则出现了六起直接由金钱买定婚姻关系的故事,这种物质至上主义对于作者心理生活的影响竟然如此巨大。秋荣心里喜欢小水,却主动选择了有钱人李发根的婚姻(乡村变奏花圈)。李爱莲在高考前夕突然因父亲需钱治病而把自己卖给暴发户吕奇(塔铺)。郑四得悉往日的情人嫁给了县城某

7、干部时,理直气壮地想:我已经有了三百块钱了。当他发现那个干部的客厅里有那么多财产,那是多少个三百块才能买得来的啊!这时他终于威风扫地,他终于理解了情人的选择,终于心服了那个干部的胜利(被水卷去的酒帘)。坤山因为被贫穷压垮,竟然在仗着钱多而抢去他的情人红玉的李明生前扑通跪下(栽花的小楼)。红玉鼓励坤山相偕私奔,因坤山无勇为之含恨自杀。作者以此对物质至上主义报以极大的愤恨和蔑视。在作者内心,仇权情结与仇物情结起自同一的精神动因,即对人类平等和人性尊严的期望。在他的小说中,物质至上主义和权力至上主义也是息息相通的,而且共同指向同一的旨归,从而生出一个深层主题:展示平等、自由、尊严的受难与沦丧。有了早

8、期作品在主题上的准备,有了新兵连叙述语调和角度的准备,刘震云迅速成熟起来。他借助那批面貌奇特的中篇小说,在文坛呼呼有声地闪亮出场。他不像有的作家那样,凭着一点小感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卖弄才华,而是以他的大彻大悟,有条不紊地展开自己。他先将笔指向社会,奋力抨击物质主义的生活态度,无情揭示权力至上的历史逻辑和由此演绎出的暴力倾向,叙写出非平等、非人文的历史本相。在他构建的艺术世界,人的社会存在等同于物质形式,人的历史存在对应于权力形式。他通过对物质和权力的否定而否定了社会和历史本身,他的所谓仇物情结和仇权情结,说到底就是对社会和历史的蔑视感和批判冲动。结合具体时代来理解,刘震云对于社会和历史的蔑

9、视,正是一个理想破灭、道德沦丧、固有精神价值土崩瓦解的时代所激起的心理反应和情感反应。所以他的批判冲动不是理性而舒缓的,而是带有咬牙切齿决一死战的意味。他心中始终有个潜在的敌人,他的文学面貌很大程度受这个敌人的影响,因为他所批判的内容,正是与他所理解的敌人的特征一一对应的。当然,这个敌人并非具象的,而是一个观念化的存在,所以这种对应性也是颇为隐晦的。你说当官是为人民服务,他笔下的官全在勾心斗角、争权夺利,你说入党是要求进步,他笔下的人入党是为了当官,当官是为了分房子;你说,社会主义大家庭,他笔下的人惨遭精神折磨与阉割;你说形势大好,他说蛆虫遍地;你说蒸蒸日上、欣欣向荣,他说一地鸡毛;你说打曹操

10、或打袁绍是为了人民幸福、社稷振兴,他说是为了争一个小寡妇;你说朱元璋是真命天子,他说朱元璋是骗子和窥视隐私者;你说“大跃进”是社会主义建设,他说那是饿殍遍野;你说是跟着毛主席搞“文化大革命”,他说是为了当支书与村长;你说是为了抗日,他说是报家仇;你说是斗地主,他说是为了奸污地主的老婆。-当他以这样的对应性构建起一个自足的艺术世界,我们终于发现,他的批判是双重的:既批判社会与历史的非人本质,也批判人们为解说社会和历史所构建的话语体系的虚假性。二者之间,何者为重?在事物的存在和人们对事物的态度之间,刘震云所注重的一直是后者。他固然批判社会和历史,从更多地批判对社会与历史的虚妄阐释。即是说,他既批判

11、物质,更批判对物质的屈服;既批判权力,更批判对权力的崇拜与顺从。由于这种屈服与顺从,人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人文内容,变得势利、卑怯、冷酷、麻木,成为无可救药的非人,这正是刘震云所有作品所共有的深层主题。他对这一主题的展现,乃是最冷酷最有耐心的。头人中,祖上当村长时,村里人都爱毃着饭碗对他说:“村长,这儿吃罢!”“村长,我这儿先偏了!”此后村长换了一个又一个,谁上台,村民都马上对他献上这种巴结的话,而不管上台者是好人还是坏人,是自己喜欢的还是嫌恶的。这两句话成了刘震云用来表现人心卑怯与下贱的最佳符号,反复出现在他的几乎所有历史小说中。所谓人、人民、人类、群众、社员、战士等等,无非就是这样一种东西:谁

12、得势了,他们就依附谁,谁不得势,他们就砸谁。袁绍动员大家打曹操时,这些人群情激愤,高喊着砸死曹操;曹操得势后,动员这同一批人声讨袁绍,这些人同样群情激愤,高喊着砸死袁绍。这样的故事在刘震云小说中到处都可以看到。-刘震云固然痛恨历史对民人的蹂躏,也同样痛恨民人对历史的戏弄与玷污。历史一定程度上是民人的创造,历史的面貌不正应由这些无操守、无良知的民人负责吗?权力固然在奴役着民人,可若没有民人的愚昧无知和卑贱无耻,权力何以畅行无阻?“我”被选上为曹操捏脚,竟然被看作世世代代的荣耀。那些无此荣幸者,将何以获得崇拜欲的满足呢?刘震云写道:“丞相脚上的黄水,已经从第三至第四脚趾之间完全漫延到第四至第五脚趾

13、之间。以前排队接第三到第四脚水的玻璃瓶,现在等于白排了,哭了没有用,排第四至第五之间的脚水,已成为收藏者竞争的新潮流。”(故乡相处流传)刘震云将中国生活这个庞然大物扳倒在地之后,他主要不是去解剖其社会结构、历史形态之类,而是将那解刀老辣地伸向精神之肯綮,充分展示其腐烂与鄙陋。他对物质至上与权力至上的抗议,意即在构建人的精神的存在。他用自己的文学实践表明,文学首先应该成为精神的存在。谁都觉得刘震云过于刻毒,可是与他在解剖中所发现的黑暗、糜烂、下贱、无耻相比,他的刻毒也许还算是克制吧。透过他的文字去看他的内心,我分明看见了无以言传的大蔑视与大恶心。可他脸上只显出那么一点忧郁,堪称修为甚高了。选自摩

14、罗:孤独的巴金第7879;8588页,东方出版社,2010第二节 道德角度练习题:从伦理道德角度解读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示例:(二)阎纲评犯人李铜钟的故事(作者:张一弓)提示:作品最初发表于收获1980年第3期,主人公李铜钟是李家寨党支部书记,1960年春季大饥荒时村里大食堂断粮七天,全村人面临饿死的威胁,就在这人命关天时刻,李铜钟以身试法,到国家粮站“借”粮救人。500口人的生命救下来了,而他却投案自首,被关进监狱,最后带着抢国家粮仓的罪名死在狱中。作品揭露了上世纪50年代末“左”倾错误所造成的历史悲剧,发表后引起较大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社会争论。怎样看待李铜钟这一人物形象,怎样看待围绕这

15、部作品的争鸣,评论家闫纲给出了他的回答。这部中篇小说,人们有充足的理由称它为“暴露文学”的名作之一;可是,它的歌颂却因“暴露”的真切准确而显得更为动人。这部作品的批判是大胆的、犀利的;但同时,却很深沉,很痛心,它的批判根本不是为了动摇现存的制度,而完全是为了发扬革命的精神,拯救崇高的灵魂。这部作品在塑造人物、反映生活方面,勇敢、公正而又精炼,无疑是恢复了我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然而,它是革命的、深化了的现实主义。我们面前被缚着的这个人,是国家的罪犯(犯人李铜钟!),又是人民的英雄(庄稼人用脑袋撞着床帮为他恸哭!),“犯人”和“英雄”,难道只隔了一张纸吗?现在,越来越多的同志称赞这部小说,不少对

16、它颇感兴趣的,远不止以先睹为快的一些人了。读者是很有眼力的。不错,也有同志对这样一部作品表示疑义,理由主要是两条:一,为“犯人”讴歌,于安定团结有碍;二,“动公仓”、“抢皇粮”,有助长不安定因素之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舆论不能一律。“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有什么办法?一部作品被捧杀的,不乏其例;一部作品因祸得福的,也是有之。犯人李铜钟的故事需要经受权威的评论家时间的考验;这个故事,自收获发表迄今,连半年还不到呢。犯人李铜钟的故事发表以后,急于听到反应的作者(张一弓同志)恐怕有点惴惴不安。他的这部大胆尝试的小说,被编者从来稿中发现并以十足的勇气发表出来,交付读者鉴别和批评,而批评界的反应却出乎意外的冷落。当我在收获第三期上读到作者又一篇作品牺牲(短篇小说)时,就再也按捺不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