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4403515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07.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2020年高考高三一轮单元训练金卷 历史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A卷 Word版含答案(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此卷只装订不密封班级 姓名 准考证号 考场号 座位号 单元训练金卷高三历史卷(A)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按

2、照西周制度,各地诸侯治国理政都必须按“周礼”行事,语言上则以王畿的“雅言”为标准,这一做法A维持了周部族在文化上的优势B保证了周王室对各地区的管辖C促进了各地区民众的文化认同D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2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周分封制的叙述。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天子作师,公帅之,以征不德是以上能征下,下无奸惠。”国语鲁语上“鲁、卫、晋,齐四国,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藩篱,夏殷以来的故国,方之蔑矣。由是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王国维殷商制度论“昔天子班贡,轻重以列。列尊贡重,周之制也。”左传高祖本纪A分封制加强了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B分封制促进了东方诸侯国的社会发展C西

3、周姬姓封国承担的贡赋较重D周天子权力高度集中局面形成3左传记载有“周之宗盟,异姓为后”;“凡诸侯之丧,异姓临于外,同姓于宗庙,同宗于祖庙,同族于祢庙”。此外,天子和诸侯还经常举行“合族之食”的典礼。材料反映了A民间的宗法关系比较浓厚B利用宗族关系来维护政治统治C同姓与异姓诸侯权利相同D分封制是维系西周统治的基础4周代,卜巫史祝等人员的工作由商代的“祭天”、“问天”转变为以“服务于人事”来诠释天子的祭祀活动。这一变化说明A宗法制度已经确立B神权政治日益完善C世俗王权得到加强D天人合一得以实现5在已发掘的西周早期高等级墓葬群中,随葬的戈、矛、剑等青铜兵器大多出现不同程度的毁坏,有的变形,有的残缺,

4、更多的是被折断为两截。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A社会崇尚节俭B历代盗扰严重C冶铸技艺落后D葬俗遵循周礼6周公旦的长子伯禽封于鲁,称鲁公,他的次子则在周王室为卿士,称周公。西周晚期宣王初立,周公、召公辅政。周公辅政反映了当时A鲁国势力坐大威胁周王室B同姓诸侯维系周王室统治C世卿世禄保证了贵族特权D周公世系大小宗地位颠覆7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分封A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C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8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

5、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主要强调传统制度A建设的延续性B存在的合理性C创新的曲折性D产生的必要性9“秦兼天下,建皇帝之号,立百官之职,不师古,始罢侯置守。太尉主五兵,丞相总百官,又置御史大夫以贰于相。设郡守、郡尉、县令等以统地方。”材料主要表明秦朝A等级制度日趋固化B监察体制正式形成C创立官僚政治体制D郡国并行体制终结10如表为不同史籍关于秦交通状况的记述,据此可知,秦国记述出处“有车马之好”“有车邻邻,有马白颠”“游于北园,四马既闲”诗经秦风赵国阳文君赵豹认为“秦以牛田,水通粮”,

6、“不可与战”战国策秦人畤祠最早使用“木禺车马”。秦穆公遣大军“径数国千里而袭人”史记(嬴政)“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汉书A民众依赖车马出行B社会变革意识强烈C军队以骑兵作战为主D地理交通优于六国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大秦帝国时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A礼仪与政治分离B从人治到法治C为民主政治奠基D国家管理制度化12从秦至清的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

7、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A君主专制被颠覆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C君主权力受到制约D君权至上的后果13唐高宗时的薛元超以父荫袭爵后擢升宰相,却因“不以进士擢第”而抱憾终身;唐宗室子弟李洞因屡困于科场,曾赋诗:“公道此时如不得,昭陵恸哭一生休。”这表明唐朝科举制度A打破了宗室势力对官职的把持B改变了士人的仕途观念C强化了士阶层崇儒入世的观念D维护了人才的公平选拔14在我国唐代有分相权以集君权的措施;在古代希腊亚里士多德把政府权力分为讨论、执行、司法三要素;近代史上英国洛克最早提出了立法权和执行权(行政权)的分立,并指出立法权应高于执行权。古今中外这些不同的分权理论与实践的相同点是A以上下权力制衡为目的

8、B为后世不同程度所借鉴C以提高行政效率为目的D指出未来社会发展方向15通典职官曰:“至后汉,则(尚书更)为优重,出纳王命,敷奏万机,盖政令之所由宣,选举之所由定,罪赏之所由正,斯乃文昌天府,众务渊薮(sou),内外所折衷,远近所禀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A尚书职权的扩大B三公权力的削弱C专制皇权的加强D中枢体系的调整16以下图表为唐朝进士出身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唐朝的选官制度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确立B扩大了人才的选拔范围C依旧以门第出身为标准D杜绝了门阀恩荫的现象17据学者研究,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如下表所示,全国的情况也大致如此。清代安徽知县的平均任期统计表(单位:年)时期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

9、庆道光咸丰同治任期2.954.732.472.712.762.201.581.46A推动了中央集权的完善B确保了地方吏治的清明C受制于列强的外来压力D不利于地方的长远发展18有学者通过对雍正皇帝画像研究指出,作为国家象征符号的雍正皇帝被描绘为不同的形象:儒家文人、蒙古大公、西藏喇嘛、欧洲贵族和道教圣人。这表明雍正皇帝A推崇思想文化的创新与融合B致力于推动民族交融与经济发展C重视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交流D保持以皇权为核心的文化多元性19汉唐时期,律令和律令格式是行政管理的基本法规。明清之际,这种情况有所变化。六部及诸院、监,多以皇帝及上司批准的案例公牍作为处理公文的标准,简称“照例”。有例可援,即是

10、处理得当。无例可援,则必须请示上司乃至皇帝作出新的指示。这从本质上说明A明清封建政府效率低下B国家事务处理标准严格C权力分散利于政务运转D行政管理方式日益僵化20明代仁宗皇帝曾赐给吏部尚书赛义,礼部左侍郎杨士奇、杨荣金银章各一枚,印章上刻有“绳愆纠缪”四字,要求他们积极进言官员的过失,并加印密封来报告。这说明当时A六部成为皇帝顾问机构B监察制度由此建立C中央各部实现权力制衡D专制皇权得到强化211376年,明太祖在各省设立了主管行政的布政使,主管司法的提刑按察使,主管防务的都指挥使。一年后,又命亲信重臣“共议军国重事。凡中书省、都督府、御史台悉总之,议事允当,然后奏闻行之。”上述史实可以说明A

11、明太祖全力模仿元朝的政治制度B明初基于政务繁忙而设立了内阁C明太祖废相后君主专制不断强化D明初政制构建有取法唐宋的特点22“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23在统一西南的过程中,清政府规定当地土司的子弟须入学习礼,还积极兴办义学,并专为义学设训导一职。清政府采取这些措施,旨在A发展文化教育事业B巩固移风易俗的成果C推行汉族传统礼制D达成绥服边地的目标24咸丰十一年(1861年),上谕

12、命督抚要“不拘资格”保举武职人员,于是督抚纷纷借军功之名保举下属官员。清史稿记载称:“时督抚权宜行事,用人不拘资格,随时举措,固不能以大计举例绳其后也。”这表明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步削弱B清政府适时调整用人体制C清朝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D国家权力转移到督抚手中第II卷本卷包括25、26、27三个大题,共计52分,考生根据具体要求进行作答。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 明成祖在位时,大学士职官的设立,填补了皇帝和帝国官僚体制之间的空白,大学士开始在政策问题上备皇帝顾问,这些措施都没有背离明太祖建国的任何基本制度上的设想;相反的倒是弥补了现存制度的缺陷,它们在发挥新出现的皇帝的内

13、廷助手内阁的职能时制度化了。这些炙手可热的翰林学士开始成为皇帝的主要顾问和作为皇帝与官僚政制之间的承上启下的人,他们常常和六部主管官员开联席会议审议国事,他们逐渐地左右了外廷的六部,内阁似乎恢复了以前中书省的气象。摘自(美)牟复礼剑桥中国明代史材料二 英国光荣革命后,内阁会议由英王主持,全部行政权是由国王及其任命的政府大臣来掌握的,这些大臣完全对国王负责。1701年议会通过法案,规定:凡是国王的诏令必须由同意这一诏令的政府大臣签署才能生效。1717年之后,英王不再主持并逐渐不参加内阁会议,开始形成由下院多数党领袖任首相、主持内阁会议的惯例,1721年沃波尔成为英国第一任内阁首相,后来他的政策在

14、下议院失去多数的信任而被迫宣告辞职,从而开创了一个重要的宪法上的先例:凡内阁失去下议院的多数的信任,即告辞职。1784年,内阁首相小威廉庇特试图通过改革内阁来抑制国王乔治三世的个人专制,起先未得到下议院赞同,庇特便解散下议院重新进行选举,结果他得到新议员们的支持,得以继续主持内阁17年。自此之后,在英国又开创了一个先例:倘若内阁在下议院失去多数议员的信任,它(内阁)可以解散它(议会),重新选举,如果新议员们对这一内阁表示信任,就可以继续执政,否则就应辞职,而让下议院的多数派去组阁。摘自潘润涵简明世界近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朝内阁制建立的主要政治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光荣革命后近百年英国君主立宪政体演变的主要阶段特征和发展趋势。(6分)(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明朝内阁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主要不同点。(8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材料一 春秋时期,以五霸为首的“尊王攘夷”不断促成周边蛮夷戎狄的同化,西周时期楚国自称蛮夷,至春秋后期则以华夏自居。至战国末年诸雄已经将领土东北拓展至朝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