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案第八章节

上传人:E**** 文档编号:94399544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子教案第八章节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电子教案第八章节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电子教案第八章节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电子教案第八章节_第4页
第4页 / 共62页
电子教案第八章节_第5页
第5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电子教案第八章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教案第八章节(6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章,近代的文学理论批评,目录,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晚清桐城派 第三节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第四节 王国维与纯文学观念的起源 第五节 “文”的再认识,第一节 概述,满族王朝的声威一遇到英国的枪炮就扫地以尽,天朝帝国万世长存的迷信破了产,野蛮的、闭关自守的、与文明世界隔绝的状态被打破。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 李鸿章,李鸿章,梁启超,孙中山,一、近代中国社会的政局、制度与文化变迁,风雨飘摇中的近代中国 近代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阶段,学习西方学术和文化的输入主要侧重于自然科学。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以后,中国开始在制度、文化和思想层面上逐步学习西方。,一、

2、近代中国社会的政局、制度与文化变迁,文教制度的变革和文化事业的发展 新式教育体制 废除科举 报刊等大众传播媒介,二、东西碰撞中的思想学术与文化,(一)经世化学术思潮 晚清今文经学发展:龚自珍、魏源、廖平、康有为 不求真而求致用,因应社会现实需要而加利用 一方面是当时中国时代危机中的产物,有着改革社会和政治的冲击力; 另一方面又往往制造新的迷信,甚至导致一味疑古而流为虚无主义。,魏 源,康有为,二、东西碰撞中的思想学术与文化,(二)西来文化的模范 以西方学科门类为基本范式,原有的学术内容和部门体系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革。 传统经学转化为对中国古典学术的客观化和科学化的研究。 大量以西学为规范的新领

3、域、新学科兴起: 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教育学、史学、哲学、文艺和语言学开始出现,现代学科机制逐步建立。,二、东西碰撞中的思想学术与文化,(三)报章文的出现与白话文运动 报章出现是传播方式的变化; 但传播信息也随着变形,语言、文类、文体、风格和趣味以及它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发生变化。 “言文一致”思想的出现和白话文运动的崛起 对近现代以来的民族语文和文学变革有深刻影响。,三、传统文学观念向现代文学观念的过渡,(一)传统观念的衰变与总结: 中国传统的诗文观念发生衰变: 对传统诗学加以补苴,在古来文学传统中进行鉴别和选择,希冀传统获得新生; 或对传统诗文观念加以全面的总结。 宋诗派:程恩

4、泽、陈衍(“同光体” ) 刘熙载艺概,刘 熙 载,三、传统文学观念向现代文学观念的过渡,(二)经世文潮的勃兴和发展: 求新求变、经国济世的经世化是晚清文界的主导线索。奠立了现代文学的功利主义主旋律,其影响至大至巨。 清代文论变化的先声:龚自珍和魏源 康有为:把经学当作维新改良运动的理论工具。 梁启超:文学是启蒙、传播和发扬优良国民性的枢机。 革命派文论,如南社等,也以文学为经世救国的工具。,三、传统文学观念向现代文学观念的过渡,(三)小说、戏曲及其理论的崛起 : 通俗小说刊物繁荣,小说逐渐主导文学 小说题材丰富,休闲娱乐和商品化特征突出。 外国文学翻译,影响我国的文学观念。 小说使传统文学观念

5、发生急剧转型 梁启超、王国维、黄人与徐念慈等人的小说戏曲观 戏曲改良,徐念慈,林纾译茶花女,第二节 晚清桐城派,桐城文派的衰落 桐城文章的中兴 桐城的殿军:严复与林纾 晚清桐城派的成绩与问题,一、桐城文派的衰落,梅曾亮、方东树、姚莹等 注意因应形势,补充桐城文章清空之不足。 桐城派无法面对现实社会,开始走下坡路: 龚自珍、魏源等人对其形成很大冲击。 冯桂芬等针对桐城义法,力求文章改革,强调文章为现实服务,沉重打击了桐城义法,推动文学向着经世化和时务化发展。,冯桂芬,二、桐城文章的中兴,曾国藩对桐城派的文学主张有很多变化和发展: 仍奉理学但扩大散文范围,在姚鼐“义理、考据、词章”说之外又添上“经

6、济”,借“经济”以求应当时之实用。 坚决反对理学家们“崇道贬文之说”,将“道”“文”分开,让“文”充分发挥个性和作用。 主张“古文之道与骈散相通”。 曾门四弟子,曾国藩,薛福成,三、桐城的殿军:严复与林纾,严、林二人在清末文坛声名很大,给末期的桐城派带来了某些光彩;而他们引介西学的译著的努力,又反过来加速了桐城古文的败亡。,严复(1853-1921),林纾(18521924),严复所译天演论等,林纾所译茶花女遗事等,三、桐城的殿军:严复,严复接触西学较为广深,批判过去的文化政教,主张向西方学习。戊戌变法后,他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约翰穆勒的群己权界论和穆勒名学、孟德斯鸠的法意、

7、斯宾塞的群学肄言等欧洲哲学社会科学名著,系统介绍和传播西方文化,成为近代中国杰出的翻译家和启蒙思想家。,三、桐城的殿军:严复,盖学之事万途,而大异存乎术鹄。鹄者何?以得之为至娱,而无暇外慕,是为己者也,相欣无穷者也。术者何?假其途以有求,求得则辄弃,是为人者也,本非所贵也。为帖括,为院体书,浸假而为汉人学,为诗歌,为韩欧苏氏之文,樊然不同,而其弋声称罔利禄也一。凡皆吾所谓术,而非谓鹄者。苟术而非鹄,适皆亡吾学。(古今文钞序),三、桐城的殿军:严复,诗者,两间至无用之物也。又所谓美术之一也。美术意造而恒超夫事境之上诗之所以独贵者,非以其无所可用也耶?无所可用者,不可使有用,用则其真丧焉。(诗庐说

8、) “鹄”与“术”二分,诗之“用”与“不用”说 针对晚清以来的经世文潮而言 也渗透有西方学术分立的思想,三、桐城的殿军:严复,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海通以来,象寄之才,随地多有,而任取一书,责其能与于斯二者则已寡矣。其故在浅尝,一也;偏至,二也;辨之者少,三也。今是书所言,本五十年来西人新得之学,又为作者晚出之书,译文取明深义,故词句之间,时有所傎倒附益,不斤斤于字比句次,而意义则不悖本文,题曰“达旨”,不云“笔译”,取便发挥,实非正法。什法师有云:“学我者病。”来者方多,幸勿以是书为口实也。,三、桐城的殿军:严复,易曰:“修辞立诚。”子曰:

9、“辞达而已。”曰:“言之无文,行之不远。”三者乃文章正轨,亦即为译事楷模。故信达而外,求其尔雅。此不仅期以行远已耳;实则精理微言,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则为达易,用近世利俗文字,则求达难,往往抑义就词,毫厘千里。审择于斯二者之间,夫固有所不得已也,岂钓奇哉?不佞此译,颇贻艰深文陋之讥。实则刻意求显,不过如是。又原书论说,多本名数格致,及一切畴人之学。倘于之数者向未问津,虽作者同国之人,言语相通,仍多未喻,矧夫出以重译也耶?(译天演论例言),三、桐城的殿军:严复,严复提出了翻译的原则,同时也指出三者之间的矛盾: “信”:忠于原著 “达”:表达顺当 “雅”:文辞典雅 严复与梁启超的古雅与浅俗的争论 严

10、氏坚持古文辞的思想与文学的经世化大潮,及其本人以西方学术乃至小说启蒙民众的思路是相背的。 反映出其文学观的不稳定性及其近代的过渡性, 也说明了文学本身及其功用的复杂性。,三、桐城的殿军:林纾,林纾维护桐城古文,曾与提倡魏晋文章的章太炎论战,五四时期又与白话文运动者相争,竭力鼓吹“学非孔孟皆邪说,语近韩欧始国文”。 林纾的古文技法理论综合前人之功,条分缕析,对于学习古文和认识古文是有益的。 但从总体上看,日薄西山的桐城古文思想落后,未能跟上时代,无法再造符合近现代科学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有活力的文章理论。,林纾以桐城古文所译茶花女遗事,四、晚清桐城派的成绩与问题,从整体上看,晚清桐城派的贡献在

11、于整理和总结历代文章和文论精华上。 对于晚清桐城古文的评价历来毁誉不一: 五四时期新派人士一起抨击林纾。 梁启超评价着眼于文章人格与经世价值,褒贬参半。 姜书阁认为桐城文章清通简朴,可视为新文学之过渡,不应将桐城古文与“新文学”完全对立。,第三节 梁启超与晚清文学改良运动,一、晚清文学改良运动 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调是趋新求变,以想像中的西方为典范,批判诗文小说的古典传统,面向民众,以新的文学形式和方法表达变革的意图,以期达到启蒙和新民的功效。,梁启超(18731929),二、文界革命,“文界革命”与晚清政局变化和文界脉动,以及其时不可遏止的报章事业的崛起和报章文体的勃兴关系密切。 王韬等的文

12、学观的变化,王韬 1828-1897,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 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二、文界革命,“文界革命” 提出的问题: 文章的立意与目标:主张和鼓吹做“觉世之文”。 文章的内容和精神:强调要以“欧西文思”启蒙国民。 文章的形式问题: 梁启超非常看重俗语文体的形式,认为报章文出现后文学写作当以通俗化为方向,由“古语”变“俗语”是世界潮流之所向。 “俗语文体之流行,实文学进步之最大关键也。”,二、文界革命,通俗易懂的

13、报章“新文体” 为文“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清代学术概论) 介乎文白之间的语文,使文言词汇特别是抽象名词白话化。 文界革命最有价值且影响后世的贡献正在于新名词,它使民族语文超越自身进化而迅速完成向现代汉语的转换。,三、诗界革命,我手写吾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斓斑。(人境庐诗草杂感) 仆尝以为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今之世异于古,今之人亦何必与古人同。 (人境庐诗草自序) 黄遵宪提出了诗歌因时代而变的改革主张,要求言文合一,

14、强调古今异世,学习古人要取 神遗貌,要基于现实,努力表现“古 人未有之物、未辟之境”。,黄遵宪(1848-1905),,出军歌,四千余岁古国古,是我完全土。二十世纪谁为主?是我神明胄。君看黄龙万旗舞,鼓鼓鼓! 一轮红日东方涌,约我黄人捧。感生帝降天神种,今有亿万众。地球蹴踏六种动,勇勇勇! 南蛮北狄复西戎,泱泱大国风。婉蜒海水环其东,拱护中央中。称天可汗万国雄,同同同! 绵绵翼翼万里城,中有五岳撑。黄河浩浩流水声,能令海若惊。东西禹步横庚庚,行行行! 怒搅海翻喜山撼,万鬼同一胆。弱肉磨牙急欲啖,四邻虎眈眈。今日死生求出险,敢敢敢!,黄遵宪,出军歌,剖我心肝挖我眼,勒我供贡献。计口缗钱四万万,民

15、实何仇怨。国势衰微人种贱,战战战! 国轨海王权尽失,无地画禹迹。病夫睡汉不成国,却要供奴役。雪耻报仇在今日,必必必! 一战再战曳兵遁,三战无余烬。八国旗扬笳鼓竞,张拳空冒刃。打破天荒决人胜,胜胜胜! 出军歌是梁启超最为欣赏的黄遵宪的诗歌,后由李叔同改变配曲,成为当时流行的一首学堂乐歌。,黄遵宪,三、诗界革命,诗界革命的要求 “新意境”、“新语句”和“古风格” 进一步的阐发:“以旧风格含新意境” “新意境”主要指西方的新思想、新事物和新知识 意义 使诗歌创作重新贴近现实生活,以流俗语入诗,体现出时代精神 但另一方面也突出了思想情感内容与语言文体形式之间的矛盾,从而为古典诗歌向现代白话诗的革命激变

16、打下了基础。,三、小说界革命,戊戌变法前后,出于政治改良的需要,又受到域外文学的启发,维新人士开始关注小说革新的问题。 1897年,严复、夏曾佑本馆附印说部缘起,康有为日本书目志专设“小说门” 1898年,梁启超撰译印政治小说序 1902年新小说创刊,连载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梁撰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一文,被视为“小说界革命”的宣言书。,三、小说界革命,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格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实文章之真谛,笔舌之能事。苟能批此窾,导此窍,则无论为何等之文,皆足以移人;而诸文之中能极其妙而神其技者,莫小说若。故曰: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三、小说界革命,缺陷 借助小说的艺术感染力,发挥小说的社会教育功能的启蒙思路,过于夸大小说的作用,这种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