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2)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436585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33 大小:134.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2)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2)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2)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2)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2)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课程古诗欣赏 (2)(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三首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三首诗。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说说读了江上渔者的体会。 3、帮助学生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三首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借助注释、字典,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指导学生朗读并背诵鹿柴 。 2、引导学生想象每首诗所描写的景象。 3、帮助学生学会诗中生字新词,理解相关的词语。 教学重点大致了解诗句的意思,会背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的

2、想象能力。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鲜花,它以和谐的韵律,敏锐的观察,奇妙的联想,精巧的构思,精练的语言,含蓄的表达,博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描绘大自然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以前,我们学过许多古诗,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出示投影,明确学习古诗的方法。 1知诗人,解诗题。 2解词连句知大意。 3展开想象悟诗情。 谈话导入:这节课,我们就运用上述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鹿柴这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鹿柴 。 1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画家、音乐家王维所写。 请学生

3、补充介绍有关王维的资料。 (2)解诗题。 “柴” ,通“寨” ,指导有篱落的乡村别墅。 2读诗解意。 (1)学生自读全诗。要求:读准字音,画出不懂的词语。 (2)指名读全诗。 (3)自学诗中的生字。 “复”中间是“日”不是“目” 。 3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的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青苔:深绿色的苔藓植物,生长在潮湿的地面上。 (2)自己试着把句子的意思说一说。 一、二句句意:空荡荡的山谷中不见一个人,只听见说话的声音在山谷回响。 三、四句句意:夕下的斜阳的余辉反射到密林的深处,透射过密密的丛林,又照在青苔上。 4展开想象,悟诗情。 (1)自由练读、背古诗,体会

4、诗的意境。 (2)请学生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感受到的一种什么样的景象。 (这首诗描写了夕阳西下时空山深林中的幽静景色。前两句以人的话语声来反衬空山的幽静,着重从听觉方面描写环境的寂静。后两句以明亮的夕阳返光,反衬出山林深处的幽暗,是从视觉上来描写环境的幽美。听觉与视觉相结合,构成一幅空山人语、深林夕照的画面。诗中写返照的阳光、幽暗的树林、深绿的青苔,色彩丰富、绚丽。空山中有“人语” ,深林中有阳光,使描写的环境有了生气。这样描写有声有色, 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 (3)给点时间让学生讨论: 在这首描绘的景象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受? 学生这首诗你

5、还有哪些疑问? (为什么前两句明明写“人语响” ,我们却说它写空山的寂静?后两句写“返景” “复照” ,我们却说它写深林的幽暗?) (4)教师小结: 鹿柴这首诗描绘了山林的幽静,写出了诗人在山林深处,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美妙感觉。 5练习朗读,试背诵。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读时注意自然停顿,读出韵味。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试着背诵。 四、作业背、默古诗;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有关作者资料。 板书 鹿柴 幽静深远 不见人入深林 空山阳光 闻人语照青苔 静是有动动中有静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江上渔者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劳动成果的来之

6、不易。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 ;请几名同学背。 2出示学习古诗的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范仲淹所写。(学生补充介绍有关作者资料。 ) 2解诗题。 渔者打鱼的人。 这首题目的意思是:江上打鱼的人。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君”字第二笔右边要出头。 3齐读江上渔者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

7、,把不明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往来:来来往往。但;只。美:鲜美。 出没: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风波:风浪。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意。 一、二句:长江上来来往往的行人,只喜欢鲈鱼的味道鲜美。 三、四句:你看江中,渔民驾着那只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着,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多么艰辛啊! (6)把四句话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学生朗读全诗,学生边听边想象,打鱼人那只像片树叶的小船在风浪里飘荡,时隐时现,场面惊险。 2课堂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讲了几种人?他们有什么不同? (2)从哪儿看出打鱼人的艰辛?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8、 通过讨论,使学生了解到诗中讲了两种人:吃鱼人和打鱼人。吃鱼人只爱鲈鱼的味道鲜美;打鱼人捕鱼十分艰险。 打鱼人为了捕鱼,每天要驾驶着小小的渔船,在风浪中飘荡,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生命危险,自身无安全保障。他们的劳动成果是来之不易的。 诗人运用对比的手法来反映吃鱼人不知打鱼人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3练习朗读。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4汇报、评读。 5自己试着背诵,同桌互背。 五、作业: 背默古诗江上渔者 ;预习下一首古诗,查找有关诗人资料。 板书设计 江上渔者 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对比深切同情劳动人民 渔者出没风波里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9、1学习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理解诗句内容,体会出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2根据诗句,展开想象,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正确背诵江上渔者这首诗。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朗读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领会情感,培养学生想象力。 教学过程 一、检查复习。 1集体背诵鹿柴 江上渔者 。 2请几名同学背。 3回顾古诗的学习方法。 二、知诗人,解诗题。 1介绍作者。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刘长卿所写的。(学生补充有关诗人的资料。 ) 2解诗题。 出门遇上大雪,借宿在芙蓉山一农夫家里。 三、读诗解意。 1指名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 2自学诗中的生字。 (1)区分“暮” “幕” “墓

10、” 。 (2) “贫”上下结构,上边是个“分” 。 “蓉”上中下结构,下面是个“容” 。 “吠” “大”字上面不要丢点。 3齐读逢雪宿芙蓉山主人这首诗。 4解词连句知大意。 (1)根据书下注释自学古诗,把不明白的字词画下来,逐一解释。 日暮:天色将晚。柴门:树枝做的门。 苍山远:苍苍茫茫的远山,一直连向天边。贫:穷。 (2)自己试着把词意连起来说说句子的意思。 1、2 句:太阳东山了,在朦胧的夜色中,山色昏暗,青山也更显得遥远。由于天冷,那间白雪盖住的茅屋更显得冷落、萧条。 3、4 句:在柴门里,听到主人家的狗汪汪地叫起来。 (狗叫什么呢?开门一看)原来是在风雪之夜赶回家来的主人。 (3)用自

11、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四、展开想象,悟诗情。 1请一名同学有语气地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体会意境。 2看书中插图,结合诗句内容,思考: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景色图?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描写了一幅旅客暮夜投宿、山家风雪人归的寒山夜宿图。它通过旅客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概括了山中人家的生活环境,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清贫生活的同情。 )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想象意境。 4练习背诵古诗。 5作业: (1)试着画一幅“风雪夜归人”图,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背、默古诗,试着给爸爸、妈妈讲讲古诗的意思。 板书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有家不能回内心孤独 天寒白屋贫冒风雪夜

12、归深切同情 诵读欣赏 古诗蝉 孤雁教学目的:1.通过学习三首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教学重点: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教学方法: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教学过程: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同学们可能已经注意到了这三首古诗安排到了一个单元,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以动物为题。这些诗歌在内容上说,属于咏物诗。诵读欣赏(一

13、)蝉虞世南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一、诵读1、 老师范读,学生齐读。2、 要正确读音、断句。3、 识别诗体。二、诵读1、 应用多种方式诵读2、 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3、 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4、 提出问题:(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三、诵读1、 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1) 、 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 、 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

14、、诵读1、 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2、 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诵读欣赏(二)灯蛾咏蛾物性自有僻,附炎岂我情。宁投明处死,不向暗中生。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多层次逐步诵读:1、 读准字音,节奏,了解诗体。2、 疏通诗意,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诗意的牵引与扩展1、 民间俗语“灯蛾扑火,自取灭亡。 ”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感?举例说说。2、 对“灯蛾扑火”这一习性,不同的人表达了不同的情感, 你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同一事

15、物的 同一特点,蕴含着人们不同的情感。可举例说明。)3、 “蝉”的作者虞世南对“蝉”充满了赞美之情,请你从批评的角度来说一说“蝉”的某一特点。诵读欣赏(三)孤雁一、用诵读欣赏的方法自己体会诗歌孤雁的思想感情。二、将孤雁改写成一篇散文,在班里交流。小结:本节课我们用诵读欣赏的方法欣赏里了三首古代咏物诗,这让我们又一次领悟到与人类朝夕相处的动物们,以他们独特的特点寄托着人类的情感,以他们的灵性给人以启迪,以他们的内在品质给人以心灵的净化和升华。 “关爱生命”人用我们的行动依然是我们不变的主题。古诗欣赏渭城曲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教学内容:理解渭城曲与别董大的内容,比较、感悟、赏析两首送别诗的风格。 知识目标: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内容,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能背诵.能力目标:展开想象,培养合作研究、自学鉴赏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