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开题报告 梁蕾修改版1

上传人:爱****1 文档编号:943550 上传时间:2017-05-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7年整理】开题报告 梁蕾修改版1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2017年整理】开题报告 梁蕾修改版1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2017年整理】开题报告 梁蕾修改版1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2017年整理】开题报告 梁蕾修改版1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2017年整理】开题报告 梁蕾修改版1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7年整理】开题报告 梁蕾修改版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7年整理】开题报告 梁蕾修改版1(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0哈尔滨工程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论文开 题 报 告论文题目:基于社会物理学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仿真研究姓 名 梁 蕾 专 业 管理科学与工程 研究方向 信息管理与决策访问 指导教师 杜蓉 2012 年 10 月 1目录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 .22.2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4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63 论文的写作思路和研究方法 .73.1 论文写作思路 .73.2 研究方法 .84 论文创新之处 .85 论文的章节安排 .96 论文的写作计划 .117 主要参考文献 .11第 0 页第

2、 1 页1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1.1 选题背景自 90 年代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与此同时我国社会也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在这个急剧变革的转型期,大量的社会经济矛盾交织在一起,群体性突发事件呈迅速上升的趋势。从公开披露出来的有限的、零散的数据来看,表达社会不满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由 1994 年的一万起增加到 2003 年的 6 万起,增长 5 倍,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参与集体行为事件的人数年均增长 12%。另据 2008 年 9 月瞭望新闻周刊报道:“据有关部门统计显示,1993 年我国发生群体性突发事件 0.87 万件,2005 年上升为 8.7 万件,2006 年居然超过

3、9 万起。 ”虽然近两年有所缓和,但是 2007年到 2011 年也平均每年两三万起。随着转型期社会矛盾的日益复杂,群体性突发事件呈现出了新的特点。2008 年的瓮安事件、孟连事件、陇南事件、出租车罢运事件,2009 年的湖北石首事件、吉林通钢事件,2010 年的昆明城管事件、马鞍山抗暴事件,2011 年的上海九亭城管打人事件、大连 PX 事件,2012 年沙溪事件、重庆万盛事件等。这些事件都暴露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诱因也越来越多,爆发的几率越来越高,依托的平台也越来越广泛,尤其是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得网络内外群体性突发事件交织放大, “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群体性事件增多,群体性事件引发的“燃点”降

4、低, “非经济利益群体性突发事件”也逐渐开始萌芽等等。群体性突发事件具有的综合性表明,事件爆发以后参与主体与处置主体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复杂性的认知将会极大地影响事件的预防干预和应急处置的效率。本文从社会物理学的角度出发,探讨典型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从本质上认识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为预防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发生和提高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效力提供依据。1.2 选题目的及意义1.研究目的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原因错综复杂,一般都是因人民内部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一旦有适当诱因,就会迅速爆发,而且冲突升级快,对抗激烈,社会破坏力强,处置第 2 页难度大。要实现积极预

5、防和妥善处理各类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目标首先就需要对群体性突发事件做深入分析,理清其演化机理。因目前学术界在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比较零散琐碎,没有形成系统理论体系。政府因而很少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规律,从而很难进行事先预防。本文对群体性突发事件进行研究目的有以下几个:首先,引入社会物理学中的社会燃烧理论,目的是找出导致群体性突发事件爆发的三大因素:点火物质,助燃剂,点火温度。其次,本文利用多主体复杂系统建模技术建立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的仿真模型,并在 Netlogo 的多主体仿真平台上对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进行动态仿真,主要目的是找出整个事件系统中哪些因素对事件系统演化起了消极或

6、者积极的作用。最后,希望针对仿真结果分析指出的一些问题,提出有效地预防和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对策建议。2.研究意义群体性突发事件已经成为影响当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也成为考验政府执政能力的关键指标,近年来频发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暴露出目前存在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这需要我们抓紧时间研究应对此类事件的方法和策略。随着网络化的加速发展,大大加剧了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的复杂程度。由于学术界在此类事件的演化规律方面的研究较少,政府很少了解群体性突发事件演化规律,对于出现什么样的事件状态、出现该状态的可能性、造成危害的程度、事件演化的方向等都缺乏足够的认知,从而很难进行预防和应对。本文以社会物理学为基础,去研

7、究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机理。一方面,可以帮助政府找出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根源和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利用复杂系统多主体仿真技术模拟群体性突发事件中各主体的动态交互过程,从中找出影响事态发展的影响因素,给政府实际处理此类事件提供指导。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2.1 国外研究现状分析国外对群体性突发事件的研究始于 20 世纪 20 年代。国外没有类似的提法,西方第 3 页社会学著作一般称群体性事件为“集群行为” 、 “集群集合” ,或者直接以集会、游行、示威、罢工等活动冠名 1。国外学者对于集群行为内在机理的理论研究成果大都集中于社会学和心理学角度。克特兰等人提出的感染理论(contagion the

8、ory),试图解释情绪、态度和行为如何迅速在群体中传播,并无条件地被群体中其他成员接受 2。该理论解释了群体中的个体的情绪扩散对集群行为的影响,但是并没有解释清楚究竟是什么刺激物引发了个体的唤醒状态。特纳(1998)等人提出了集群行为的紧急规范理论(emergentnorm theory)3。 该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发生不完全在于群体中的个体之间的相互模仿和感染,而是在于紧急情况之下群体整体不会再受到社会规则或者社会规范的约束,而是受到群体规范的引导。这一理论很好的解释了个体成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集体非理性行为,但是却没有解释清楚引发群体规范出现的因素或者动力。斯梅尔塞(1984)提出了价值累加理

9、论 4。他认为集群行为实质上是人们对社会环境的反应,是他们在受到威胁、感到痛苦或压力的情况下,为了改变自身的处境而进行的尝试。该理论的局限性在于,不能说明集群行为的突发性,也不能解释清楚集群行为设计个体的参与类型。国外群体性突发事件的演化模型研究较少,一般是基于舆论演化的动力学研究。丹尼斯史密斯(Denis Smith)等(2006)提出的危机管理周期及其预防模型 5。 早期的舆论演化研究是用数学分析的方法,后来的研究结合了物理方法和计算机数值仿真的方法,20 世纪 90 年代开始使用个体行为模型分析舆论的演化规律。 德国的社会学家伊丽莎白诺尔诺依曼(Elisabeth Noelle Neum

10、ann) (1980)出版的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一书中,从社会科学角度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沉默的螺旋”理论假说,认为舆论形成中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势力增强,如此循环,形成的舆论在客观上促进社会一体化 6。法国的Galam(2002)将多数原则 MR(Majority Rule)首次应用在舆论演化研究中,提出了 MR舆论演化模型。以法国的 Deffuant 为代表的一批学者针对之前的舆论观点离散问题进行改进,提出了连续观点有界信任模型。 John Clippinger (2007)利用针对海量微观粒子的量子力学原理,研究了自发社会网络的形成机理和适应规

11、则 7;科隆大学物理学教授 Stauffer (2008)将生物学、物理学等与社会学相结合,通过计算机仿真模拟研究社会系统中观点的形成和演化 8、9 ,及舆论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10;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 Pluchino 等人将耦合震荡子的频率引入生物系统中同步化思想的研究,构建了舆论演化率模型 11。Philip Ball (2004)采用物理学理论研究了社会群体行为的内在规律,提出了用于对社会稳定态势和社会安全水平进行定量识别及有效测定的“社会第 4 页能量”理论 12。Damian H. Zanette(1999) 使用物理学中实空间重整化群的技术和动力学方程来研究舆论演化。波兰的 Sznajd (2000)结合细胞自动机提出基于 Ising 模型的舆论演化模型,在封闭社区内,在封闭社区内,由微观粒子间的简单交互规则导出该社区的复杂现象,并建立了著名的 USDF(United 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