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难点预应力砼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4351006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6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点难点预应力砼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重点难点预应力砼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重点难点预应力砼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重点难点预应力砼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重点难点预应力砼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点难点预应力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点难点预应力砼(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普通钢筋混凝土构件抗拉极限应变0.1x10-30. 15 x10-3,允许出现裂缝钢筋的应力150250N/mm2,为什么施加预应力,第一节 概述,混凝土不开裂钢筋的应力2030N/mm2,高强度钢筋,应力可达5001000N/mm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在承受外荷载作用之前,预先在外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受拉区施加压应力,以改善结构的使用性能,这种结构称之为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在使用中存在两个主要问题: 一是带裂缝工作, 二是无法充分利用高强度钢筋的强度。,一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基本原理,设有一钢筋混凝土简支梁,计算跨径为L,截面为bh,承受均布荷载q (含自重在内),其跨中最大弯

2、矩为M=qL2/8,由均布荷载产生的跨中截面的应力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一种方法是:先在截面重心处施加预压力,,产生的截面应力为,在预加力Ny和均布荷载q共同作用下,将该预加应力与均布荷载应力叠加,求得截面上、下缘的总应力为,另一种方法是 :在距截面下缘h/3处(即偏心距e=h/6)处,施加预应力,产生的截面应力为,在Ny和q共同作用下,上、下缘的总应力为,由于预先给混凝土梁施加了预压应力,使混凝土梁在均布荷载q作用下截面下边缘所产生的拉应力全部被抵消,可以避免混凝土出现裂缝,混凝土梁可以全截面参加工作,因而改善了梁中混凝土的抗拉性能。上述截面应力叠加使得混凝土不出现拉应力,说明了预应力混凝土

3、结构工作的基本原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计算的关键问题: 预加力的大小以及预加力的作用点位置,二 、加筋混凝土结构的分类,(一) 国外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将加筋混凝土按预加应力的大小划分为如下四级: 级:全预应力 级:有限预应力 级:部分预应力 级: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优越性强调不够,(二) 国内加筋混凝土的分类 按其预应力度分成: 全预应力混凝土、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钢筋混凝土,预应力度():由预加应力大小确定的消压弯矩M0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M的比值。即,=M0/M,式中:M0消压弯矩。即将控制截面边缘由预加力产生的预压应力抵消为零时所施加的荷载弯矩。 M 使用荷载

4、(不包括预加力)作用下控制截面的弯矩;,全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沿预应力筋方向的正截面不应出现拉应力,即1 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沿预应力筋方向的正截面出现拉应力或出现不超过规定宽度的裂缝,即1 0; 钢筋混凝土结构不施加预加应力的混凝土结构,即 =0,部分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分为A类和B类,A类:构件正截面混凝土的法向拉应力,不超过规定的极限。 对于受弯构件:荷载组合I时为0.8Rlb( Rlb为混凝土抗拉标准强度);荷载组合II或组合III时为0.9Rlb 。 B类:构件正截面混凝土的拉应力允许超过A类构件规定的极限。但当出现裂缝时,其裂缝宽度不得超过允许限值。,三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特点,优点,(

5、1)节省材料,减轻自重,增加跨越能力 (2)提高构件的抗裂性、增加截面刚度。 (3)可以减小混凝土梁的竖向剪力和主拉应力 (4)结构质量安全可靠 (5)预加力还可以作为结构构件的连接手段,促进了桥梁结构新体系与施工方法的发展。,缺点,(1)最主要的问题是在使用阶段如何保持有效预应力不至于降低到过小 (2)需要有一定的专门设备和配备一支技术较熟练的专业队伍。 (3)预应力反拱度不易控制。,1先张法 先将预应力钢筋张拉并锚固在张力台坐上,后浇筑构件混凝土,待混凝土达到足够的强度后再放张,以此实现预加力的方法,第二节 预加应力的技术与设备,一 、预加应力的主要方法,先张法的特点 不专设永久锚具。施工

6、工序简单,张拉钢筋时用临时锚具固定,可以重复使用。 在大批量生产时,先张法构件比较经济,质量也比较稳定。 预应力筋通常采用直线配筋,不同截面的预加力作用点不能随使用荷载弯矩的变化而调整,因而,先张法只适用于中小跨径受弯构件。,2后张法 后张法,是先浇筑构件混凝土,待混凝土结硬后,利用预设在混凝土构件内的孔道穿入预应力筋,再在梁体上张拉锚固筋束的方法。,后张法的特点: 后张法的锚固通过专门的锚具来实现. 后张法预制构件不需要专门的张拉台座,可以工厂制作,也可以工地现场预制。 预应力筋通常采用曲线配筋,不同截面的预加力作用点随使用荷载弯矩的变化而调整,因而,后张法适用于大跨径受弯构件。,先张法是先

7、张拉钢筋,靠粘结力来传递并保持预加应力的。 后张法是先浇筑构件混凝土,靠工作锚具来传递和保持预加应力的;,预应力技术的关键是锚具。 先张法所用的临时锚具称为工具锚,又称为夹具。 后张法所用的永久性锚具称为工作锚。,二 、 锚 具,(一)对锚具的要求:,受力安全可靠; 预应力损失要小; 构造简单、紧凑,制作方便,用钢量少; 张拉锚固方便迅速,设备简单,(二)锚具的分类 :,按其传力锚固受力原理,可分为三类:,(1)依靠摩阻力锚固的锚具。 (2)依靠承压锚固的锚具。 (3)依靠粘结力锚固的锚具。,对于不同形式的锚具,往往需要有专门的张拉设备配套使用。因此,在设计施工中,锚具与张拉设备的选择,应同时

8、考虑。,(三)桥梁结构中几种常用的锚具,1. 锥形锚具 锥形锚(又称为弗式锚),主要用于钢丝束的锚固。,2. 墩头锚具 墩头锚主要用于锚固钢丝束,也可锚固直径14mm以下的钢筋束,3. 钢筋螺纹锚具 当采用高强粗钢筋作为预应力筋束时,可采用螺旋纹锚具锚固,4.夹片锚具,(2)扁形夹片锚具,(1) 钢绞线夹片锚,5. 固定端锚具 (1) 挤压锚具 (2) 压花锚具,6. 连接器 (1) 锚头连接器 (2)接长连接器,1千斤顶,三 、预加应力的其他设备,2 制孔器,(1)抽拔橡胶管。 (2)螺旋金属波纹管(简称波纹管)。,3穿索机,(1)液压式(桥梁中多用) 。 (2)电动式,4 压浆机,压浆机是

9、孔道灌浆的主要设备。 主要由灰浆搅拌桶、贮浆桶和压送灰浆的灰浆泵以及供水系统组成。 压浆机的最大工作压力可达约1.50Mpa(15个大气压), 可压送的最大水平距离为150m, 最大竖直高度为40m。,5 张拉台座,先张法生产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时,需设置用作张拉和临时锚固筋束的张拉台座。,第 三节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材料,一、混凝土,1.强度高: 必须采用高标号混凝土,(只有高强 度混凝土,才能承受很大的压应力,同时,对于先张法构件,可增大混凝土的粘接强度,对于后张法构件,可增大端部混凝土的承压能力) 混凝土标号不宜低于C30 当采用碳素钢丝、钢绞线、热处 理钢筋时,混凝土标号C40。,2.收缩

10、、徐变小,3.快硬、早强,二、钢材,1. 强度高:混凝土预应力的大小,取决于预应力钢筋张拉应力的大小。普通钢筋,由于强度不高,经过一段时间后,预应力丧失殆尽。只有高强钢筋,才能克服各种因素造成的预应力损失,建立预应力。,2. 较好的塑性和可焊性,3. 良好的粘结性能,4. 应力松弛损失低,三、预应力筋的种类,1. 冷拉热轧钢筋,2. 热处理钢筋(多),3. 高强度钢丝,4. 钢绞线(多),5. 冷拔低碳钢丝,“单控”:,冷拉操作时,仅单一控制冷拉率,“双控”:,冷拉操作时,同时控制冷拉应力和冷拉率,注意:冷拉只能提高抗拉强度,不能提高抗压强度,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计算,1. 混凝土的徐变变形计算

11、,混凝土的徐变与混凝土的应力关系极大。 当混凝土应力h0.6Ra时,混凝土的徐变为非线性徐变。如果h值过大,则徐变应变急剧增加,不再收敛,将导致混凝土破坏。 故一般取(0.750.80)Ra作为混凝土的长期极限强度(也称为徐变极限强度)。,当混凝土所承受的长期应力h 0.5 Ra 时,其徐变应变值c与混凝土应力h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此时混凝土的徐变变形可写成,c所计算的徐变应变值,e加载(h作用)时的弹性应变(即急变)值;,徐变应变与弹性应变的比例系数,一般称为徐变系数(亦称徐变特征值)。,对于用硅酸盐水泥配制的中等程度的普通混凝土,在要求不十分精确时,混凝土徐变c可以用下述方法近似求得。,(1

12、) 首先计算构件的理论厚度hL,Ah构件的横截面面积(cm2) u构件与大气接触的周边长度(cm)。,(cm),(2) 根据相对湿度,受荷载时混凝土的龄期(天)及hL查表12-2得到徐变系数的终值,(3)图12-12得到任一时刻t时,徐变系数 与徐变终值 的比值,则,(4)混凝土在任一时刻t的徐变,,2. 混凝土的收缩变形计算,混凝土的硬化收缩应变是非受力变形。 它的变形规律和徐变相似,也是随时间延续而增加,初期硬化时收缩变形明显,以后逐渐变缓。 一般第一年的应变可达到(0.150.4)10-3,收缩变形可延续至数年,其终值可达(0.20.6)10-3。,对于硅酸盐水泥配制的中等稠度的普通混凝土,在不要求十分精确时,混凝土的收缩应变可按下式近似计算(与徐变类似),收缩应变与其收缩应变终值的比值,比徐变变形少步骤(4),图12-12 徐变系数(t,)和收缩应变(t,)与其 最终 的比值曲线图,大气条件,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