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4346892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7.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三亚落日教学设计本文内容:三亚落日教学设计三亚落日一文用细腻的笔触铺陈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色,蓝蓝的天,蓝蓝的大海,几只洁白的海鸥,银光闪闪的沙滩,椰树婆娑的倩影,一切让人心醉神迷,久久不愿醒来。以此为背景,此时的主角落日上台了,上演了精彩绝伦的独幕剧,如一位顽皮的孩童,又如一只大红灯笼,又像一位训练有素、身手不凡的跳水运动员,美丽至极,荡气回肠。整篇文章行文优美,想象丰富,文质兼美,读上去琅琅上口,让人情不自禁地漫步于绵延不绝的画卷之中,受到美的熏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绿线内的3个生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

2、的词语。2.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体会其色彩美、形体美、意境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3.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美丽景色的句子。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教学重点在对课文诗一般语言的朗读中品味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教学方法激趣引导思考讨论感悟迁移教学准备1.中国地图、小黑板、多媒体。2.布置预习。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初读感知,初步理解课

3、文内容,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3.自主阅读,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1.同学们,在我国的南部有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叫做三亚。(出示中国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三亚?2.三亚在海南岛的最南端,是观看日出的好地方,而我们今天要欣赏的是“三亚落日”,在三亚看到的落日是怎样的呢?(板书:三亚落日)二、检查预习情况。1.出示词语:(小黑板)赤朱丹彤溅出收敛光芒硕大无比玫瑰涨溢一盏蘸椰子树摇曳搔着醉醺醺(1)指名读。(2)齐读。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正音,同时弄清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预习了课文,你还懂得了些什么?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1.课文哪几个自

4、然段是具体描绘三亚落日美景的?(第35自然段)2.这样,可以把课文分为几个部分?四、精读课文。1.轻声读课文,画出最能概括全文的句子。(板书:真有诗意)2.你是怎么理解“真有诗意”的?(有诗情画意,能让人产生非常美好的想象)3.指导朗读第一自然段。(1)学生试读。(2)说说哪些词句在朗读时应特别注意?(真有诗意、美妙绝伦、一点也不逊色)应读出怎样的感情?(3)范读、齐读。4.精读第二自然段。(1)过渡:三亚是一座海滨城市,它地处热带,所以有许多独特的热带风光。看,这是一张三亚的图片(播放课件,学生观看)你们觉得三亚怎么样?(2)三亚哪美?怎么美?我建议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有关

5、的词或句子。再说说它美在哪儿?能讲出理由更好。(3)全班交流(4)你能体会到作者对三亚的喜爱之情吗?从哪些地方能体会到?(5)指导朗读:三亚的海那么蓝,鸥那么白,树那么齐,沙那么亮,这样美丽的景色在你的面前,你的心情如何呢?(喜爱、由衷赞美),读出这种喜爱、赞美之情。(6)你们愿意把这幅热带风情图画下来吗?(学生画画)五、写字指导,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生字,提示:溅、涨:左中右结构,三部分要写得紧凑。敛:第二画是“、“,第七画是“-“。六、布置作业用钢笔描红、临写生字;2、读一读,再抄写4遍。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了解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

6、感情。2.欣赏并摘抄描写落日的语句。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新课过渡: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的确“真有诗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夕阳滑落的景象。二、品读感悟三、四自然段:(一)理清层次,整体把握1.请观看课文精美的插图,耳朵倾听老师朗读,展开想象的翅膀,去享受、去感悟,然后思考:夕阳滑落的景象是由哪几幅画面组成的?作者将不同阶段的落日分别比做了什么?2.同座交流。3.全班交流:第一幅画面:太阳离海面还有一段距离,比做“快乐的孩童”。(板书:像孩童)第二幅画面:太阳挨近海面时,比做“大红灯笼”。(板书:像灯笼)第三幅画面:太阳投入海面

7、时,比做“跳水员”。(板书:像跳水员)4.自由朗读三、四自然段,整体把握日落全过程。(二)研读自悟,积淀语感1.在这三幅画面中,你最喜欢哪一幅?把它选出来读一读,说说为什么?2.讨论评读要点。第一幅:出场面热烈壮观;住绘色、描形、摹态的重点词语,感悟孩童形象以及海天一色的奇观;体会作者喜爱之情。投影映示:活跃了一天的太阳,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孩童。哪些地方写出太阳像个“快乐的孩童“?(抓住“歪着”、“红扑扑”、“毫无倦态”、“潇潇洒洒”等词语感悟太阳的孩童形象。)这样写有什么好处?(鲜明生动,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质疑:“太阳的笑颜”指什么?(结合“金红一色”、“热烈一片”,帮助学生体会当时的壮观

8、场面。)想象夕阳的“孩童“形象及海天一色的奇观。指导朗读。要求抓住关键词语,读出对此种热烈景象的无限喜爱。第二幅:这时的太阳和第一幅比较,发生了什么变化?投影出示: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悬在海与天的边缘。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海与天的边缘。a.比较这两个句子,说一说哪个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了。)b.引导学生抓住“红灯笼“这一形象的说法,体会太阳发生的变化。借助课件,体会阳光映照在海面上的动人景象。c.指名读,男女生比赛读。出示:兴许是悬(浮)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

9、(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a.轻声读这一句,比较原文用词和括号里的词哪种写法好,好在哪里。(第二种写法好,用比喻的方法,把夕阳的颜色美和形状美具体、形象地写出来。引导学生理解、区别。b.学生体会后,齐读这一句,突出太阳的顽皮。理解“顽皮地蹦跳”:这涉及到一定的科学常识。因为海面上水汽很多,太阳光透过水汽就发生了折射,所以产生了这种现象。这一切在作者眼里都成了太阳的顽皮。抓住大海颜色的变化“原色玫瑰色”,体会景色的优美。(理解“涨溢”、“硕大无朋”)指导朗读。突出太阳的轻快、敏捷。第三幅:过渡:长时间地看这一轮落日,觉得眼前的这轮落日何止只像一只大红灯笼,看着看着,这轮落日仿佛

10、有了一份生机,有了一份情意。还记得李白的送友人吗?里面有这么一句“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出示)“故人”就是指下文的跳水员。(1)投影出示: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a这两句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二句好在哪里?(把夕阳落下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b指名读这一句话。c太阳入水悄无声息,水波不惊,消失得那么自然,要读出一种平静之美。引导学生理解:她像跳水员,入海时是“水波不惊,悄然无声”,可见她

11、是位技术高超的运动员。她的身材肯定非常苗条,如果身材肥胖臃肿,入水时就会溅起很大的水花,谈不上优美和赏心悦目了。d再指名读这一句话。齐读这一句话。(2)作者在写夕阳滑落的情景时还写了“我”是怎样看落日的,找一找有关语句(“不敢眨眼”、“生怕”、“瞪大双眼”)(3)为什么要写这些?(突出作者对三亚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4)读到这儿,同学们知道三亚落日的全过程吗?(5)出示填空:金红一色收敛光芒慢慢下沉顽皮地蹦跳悄然地入水(6)日落是个完整的过程,想不想把这三幅画面完整地欣赏一遍?再读三、四自然段。(7)把自己喜爱的句子背出来,让落日美景永驻心间三、总结全文1

12、.师:这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让人赞不绝口,心中的千万感慨化为一句话就是(学生齐读课文最后一节)。2.师:(点击课件)这就是三亚的落日!请同学们在画纸上把太阳滑落的景象画下来,如果有什么话要说,也可以写在旁边。四、作业设计三亚的落日是那么美丽,作者描绘的语言是这样美好,你们想不想来赞美一下家乡日出或日落的情景?试着写下一、两段话。【板书设计】像孩童2、三亚落日像灯笼真有诗意像跳水员【教后反思】三亚落日一课,我通过多种教学思路来让学生感悟落日的美妙绝伦。有现代教育技术地运用,利用多媒体展示三亚落日富有诗意的画卷;有朗读的训练,以读的训练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有重点字词的体味,感受作者观察的细致、表达的逻辑在这堂课中我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领略到三亚的美景,也让学生走进情境之中,引起了学生内心的震撼与思考。我觉得在新课程理念背景下,在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我们仍可以立场坚定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落实“双基”,努力让学生能多读、多悟、多写、多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