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研究.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346041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措施研究.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强化农业基础地位的对策在过去4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我国农业为国民经济作出了巨大贡献,在今后的长期发展进程中农业仍将起基础性作用。随着向市场经济的过渡,农业的基础作用越来越多地体现在提供农业剩余劳动力和抑制食品价格上涨上。考虑到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和经济体制的变换,巩固作为一个独立产业部门的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有新的思路和措施。一、从外部看,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要正确看待农业份额下降与农业基础地位的关系,正确处理农业和非农业的协调问题,将农业视作一个比较利益低的、基础性的、需要支持和保护的战略产业。1、培育农业的院外游说集团(lobby),提高农业的政治地位。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农业占国

2、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的份额非常低,但农业的政治地位和产业却非常高。之所以如此,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强大的农业院外游外集团。例如,美国农业中的各种行业协会都以影响国会立法、政府政策对重要目的之一,为本行业争取更大的利益。因此,为了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需要培育中国式的农业院外游说集团。在这方面,既应当采取扩大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农民的比例的措施,也应当采取建立综合性的农民协会、专业性的行业协会等措施,还可以考虑扩大选票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这样,可通过多元化的政治力量制约政府的农业政策选择。2、正确处理财政与农业的关系。财政与农业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国工业化过程中的工农关系。现在国家工业化

3、程度有很大的提高,我们已经具备条件从依靠农业积累工业资本的发展阶段向工业带动农业的发展阶段转换。因此,从总体上讲,财政对农业的补贴应该大于农业对财政的贡献。这首先需要解决的认识问题。认识问题解决了,在当前的财政体制改革过程中,就不会发生把减少下来的农业补贴拿出干别的事情,也不会发生推卸财政对农业所应承担的责任的事。3、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在农业方面的事权范围。补贴农业是财政的重要职能,那么哪惯补贴行为应由中央履行,哪些补贴行为应由地方履行?在设计分税制改革方案、重新划分中央与地方的事权范围时必须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认为:在财政补贴农业的职能中,属市场调控行为的,如粮食平准基金应集中在中央,不宜分散

4、到地方。要求各省区市把因粮价放开而减下来的补贴,用于建立自己的平准基金、建立自己的粮食储备、调控本地的市场,是财政包干制的产物,不但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而且容易制造人搂的区域分割。市场经济要求建立统一市场,市场经济是交换、分工高度发达的经济,开放就活,封闭就死。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农业的职能都是集中在中央。美国联绑农业部在各洲、县都设有派出机构,实行垂直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政府对农业的干预和调控都是由联绑农业部系统来执行的。各州、县也设自己的独立农业行政机构,但职能作用很小。在财政补贴农业的职能中,属生产支持行为的,应由中央与地方各承担一部分,由地方承担一部分农业生产环节的财政补贴,理由是:(1

5、)即便实行分税制改革,也要照顾到地方的既得利益格局,许多地方的地方财政对农业生产有扶持,这些工作有必要保持其连续性。(2)我国幅员广阔、地区间条件不相同,由地方财政承担一部分生产环节的补贴职能,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地发展农业生产。由中央承担一部分农业生产的财政补贴,理由是:(1)充分发挥分税制条件下中央有能力调控地区平衡问题的优越性,使扶持粮棉主产区的政策能得到落实。粮棉主产区工业基础薄弱,税源窄、收入少,在80年代以来的包干制时期,凡是“中央开口子,地方拿票子”的政策,在粮食主产区都难贯彻落实。只有实行分税制,才能实现谁开口子,谁拿票子。(2)提高农业生产环节和财政补贴资金的配置效率。在包干制

6、时期,财力雄厚的地区往往农业基础好、现有生产水平高,但增产潜力小、投入的边际生产率低;相反,农业增产潜力大的地区往往是那些落后地区,这类地区对农业投入不可能很多。也就是说,有能力增加投入的地区,增产的潜力不大;增产潜力在的地区,又缺乏增加投入的能力。从这个角度讲,如果进行分税制改革,使财政对农业生产环节的补贴,在全国范围内统筹安排,按边际生产率的原则在区域间分配,会大大提高效率。4、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对农业的“引导、支持、保护、调控”的职能体系。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但是,单靠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去主宰经济运行的全过程,并不能取得最理想的效果

7、。对农业这个特殊的基础性产业部门而言,政府更有必要发挥职能作用。应当按照“引导、支持、保护、调控”这个体系来转换、完善政府在农业领域的职能。政府的第一项职能,是加强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引导,帮助农民顺利进入市场经济轨道。根据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政府领导农业和农村经济不再主要依靠指令计划,而主要是通过经济信息、经济政策、经济办法加强对农民的引导,使他们在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上逐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讲,把农产品推向市场相对容易些,我们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而把农民引入市场却难度非常大,所取得的进展还差得很远。根据改革开放十多年来的经验,在这个问题上,需要从多方面对农民进入引导:

8、一是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二是引导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市场需求联结起来,实现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价值;三是引导农产品工业和其他乡镇企业合理布局、相对集中,与农村小城镇、小集镇建设相结合。政府的第二项职能,是加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持,改善其外部政策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往往容易自发地流向比较效益高的非农产业,对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农业来说,政府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另外,农业的基础设施规模往往超过单个农业生产经营者的范围,而且由于投资的回报率低,由多个农业生产经营者联合投资也很难有大的进展。这也要求政府在改进农业基本生产条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方面

9、发挥职能作用。有了这个共识,我们就必须下决心调整投资结构,提高计划内基本建设投资、财政预算内资金和信贷资金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比重。政府的第三项职能,是加强对农业的保护,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农业既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又是风险大、比较利益低的弱势产业。农业既有自然风险,又有市场风险,难以与其它产业进行平等竞争,政府必须进行保护,不然,农业就会在市场竞争中走向衰退,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后果。1993年以来,国务院决定实行粮食最低保护价和农业生产资料最高限价政策。实际情况是,生产资料最高限价限不住,相比之下,粮食最低保护价显得偏低,问题没有根本解决,保护政策迫切需要改进和完善。农业的

10、保护政策,除实行价格保护外,还包括其它许多重要内容。目前需要特别强调的:一是减轻农民负担,党中央和国务院已经出台了不少措施,有关部门和各级政府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二是收购农产品不得打白条,现在银行、财政、企业在收购资金保证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还要继续努力;三是保护耕地,严格控制非农业占地,建立永久性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同时要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复垦和补偿办法;四是农业保险,逐步建立农业风险补偿机制;五是尽早起上依靠法律手段保护农业的轨道,逐步增强和健全保护农业的法律依据,充分运用法律这个武器。政府的第四项职能,是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保证农村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现在没有哪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对经济不进行

11、宏观调控放任自流的。目前我们存在的问题是,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手段,宏观调控不力,产业政策起不到应有的引导作用,该保的保不住,该限的限不了,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措施难以落实。必须下决心改变这种情况,切实加强和改善政府宏观调控。宏观调控的手段是多样的,不同的国家、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都有所不同。我国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宏观调控手段应有3个:是个粮食专项储备制度,二是粮食风险基金,三是政策性农业银行。这些手段已初步确立,下一步应当抓好完善工作。二、从内部看,应当加速农业制度和技术的转型,努力提高农业在国内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中的产业竞争力、在对外开放过程中的国际竞争力,争取把农业培育成为一个强壮的产业。1、

12、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抑制农产品成本的上升。在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地区之间农产品的流转受国家计划的控制,由于农产品长期处于求大于供的局面,追求地区自给或提高地区自给水平成为农业区域政策的主要目标,也是考核地方领导政绩的重要方面。这时缺乏粮食生产比较优势的地区,也不得不将大量农业资源用于粮食生产。这种资源配置格局必然抬高了粮食的成本水平。随着农产品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地区之间按照比较利益的原则进行农产品分工与贸易,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成本的总体水平。这是由于,农业生产的区位变迁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抑制成本的上升,以棉花为例,如果维持原生产格局不变,由于冀、鲁、豫、苏传统棉区劳动力

13、的机会成本上升,必须2棉花生产成本的上升;相反,顺应棉花生产布局的变迁,开辟劳动力机会成本低的新棉区,则有利于抑制棉花成本的上升。再以粮食为例。如果仍然要求广东大力发展粮食生产,必须大幅度抬高粮食生产成本。1990年广东每百公斤稻谷生产成本为49.34元,四川只有29.39元,广东高出四川68%。通过改变农业生产布局状况,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以抑制产品成本上升,要求做到:农产品在地区之间是畅通无阻的;农产品成本要经主产区或有希望成为主产区的地区的农产品成本为代表,发挥成本核算对农业资源配置的导向作用,让成本高的地区逐步退出生产。2、打破农地产权社区集体所有和社区封闭式资源配置格局,提高农

14、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农地产权社区集体所有,在社区范围内,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高,要么出现农地小规模兼业经营的格局,要么出现集体农场经营格局,无论是哪一种格局,社区集体都要将大量的非农产业利润用于补贴农业机械作业等。北京窦店村从1979年至1990年,配置机械投资额达290万元,大大小小250台件。苏南的无锡等地,以工补农的规模也相当大。这种资源配置格局,大大抬高了这些地区的农业生产成本,过早地进入以资本替代劳动的技术进步阶段。如果在农产权制度方面进行创新,突破社区封闭性,在全社会范围内根据资源结构特征和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选择技术进步路径、进行农业资源配置,将大大降低这些社区的农业生产成本。比如说

15、,让落后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到发达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有利于降低发达地区的产业成本,又比如,将发达地区的以工补农资金在全社会范围内按边际生产率原则进行配置,投放到增长潜力更高的中低产地区,有利于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从而有利于抑制农产品成本的上升。要实现这种资源配置格局,必须为要素的跨区域流动创造条件,必须对乡镇企业的税收政策、利润分配政策进行反省。3、重构农地产权制度,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家庭经营的基础上实现农地经营的规模化。尽管理论界和实际工作部门对农地产权制度改革是行了各种探索,但目前对农地产权制度的界定仍不完整。目前的政策,仍是土地集体所有,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原定15年承包期到期后再延长30年,承包期内不再因人口变动而调整承包关系,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