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头面躯干痛证

上传人:n**** 文档编号:94339159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PPT 页数:23 大小:24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针灸治疗-头面躯干痛证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针灸治疗-头面躯干痛证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针灸治疗-头面躯干痛证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针灸治疗-头面躯干痛证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针灸治疗-头面躯干痛证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针灸治疗-头面躯干痛证》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针灸治疗-头面躯干痛证(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头 痛 概述 头痛是患者自觉头部疼痛的一类病证,可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如脑及眼、口鼻等头面部病变和许多全身性疾病均可出现头痛,其病因复杂,涉及面很广。这里主要讨论外感和内伤杂病以头痛症状为主症者,若为某一疾病发生过程中的兼症,也可参照本篇治疗。 头痛可见于西医学的高血压、偏头痛、丛集性头痛、紧张性头痛、感染性发热、脑外伤及五官科等病中。,头痛,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分外感、内伤两个方面。 外感头痛:主要是风邪所致,每多兼寒、夹湿、兼热, 上犯清窍,经络阻遏,而致头痛。 内伤头痛:可因情志、饮食、体虚久病等所致。 情志不遂,肝失疏泄,肝阳妄动,上扰清窍; 肾阴不足,脑海空虚,清窍失养; 禀赋不足,

2、久病体虚,气血不足,脑失所养; 恣食肥甘,脾失健运,痰湿内生,阻滞脑络; 外伤跌仆,气血瘀滞,脑络被阻。 上述因素均可导致内伤头痛。,辨证 1外感头痛 主症:头痛连及项背,发病较急,痛无休止,外感表证明显。 兼症 恶风畏寒,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为风寒头痛; 头痛而胀,发热,口渴欲饮,小便黄,苔黄,脉浮紧,为风热头痛; 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苔白腻,脉濡,为风湿头痛。 2内伤头痛 主症:头痛发病较缓,多伴头晕,痛势绵绵,时止时休,遇劳或情志 刺激而发作、加重。 兼症 头胀痛,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阳上亢头痛; 头痛兼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舌红苔少,脉细无

3、力,为肾虚头痛; 头部空痛兼头晕,神疲无力,面色不华,劳则加重,舌淡,脉细弱,为血虚头痛; 头痛昏蒙,脘腹痞满,呕吐痰涎,苔白腻,脉滑,为痰浊头痛; 头痛迁延日久,或头部有外伤史,痛外固定不移,痛如椎刺,舌暗,脉细涩,为瘀血头痛。,头痛 治疗 1基本治疗 (1)外感头痛 治法:祛风通络,止痛。以督脉及手太阴、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列缺 百会 太阳 风池 配穴:阳明头痛者,加印堂、攒竹、合谷、内庭; 少阳头痛者,加率谷、外关、足临泣; 太阳头痛者,加天柱、后溪、申脉; 厥阴头痛者,加四神聪、太冲、内关; 风寒头痛者,加风门; 风热头痛者,加曲池、大椎; 风湿头痛者,加阴陵泉。 操作:毫针泻法。

4、风门拔罐或艾灸;大椎点刺出 血。 方义:百会、太阳可疏导头部经气。风池为足少阳与阳维脉的交会穴,功长祛风活血、通络止痛。列缺为肺经络穴,可宣肺解表,祛风通络。,头痛,治疗 (2)内伤头痛 实证 治法:疏通经络,清利头窍。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百会 头维 风池 配穴: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 肝阳上亢者,加太冲、太溪、侠溪; 痰浊头痛者,加太阳、丰隆、阴陵泉; 瘀血头痛者,加阿是穴、血海、膈俞、内关。 操作:毫针泻法。 方义:百会、头维疏通头部经络气血。风池活血通经,清利头目,调和气血。 虚证 治法:疏通经络,滋养脑髓。以督脉及足阳明、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 百会 风池 足三里 配

5、穴 按头痛部位配穴同上。血虚头痛者,加三阴交、肝俞、脾俞;肾虚头 痛者,加太溪、肾俞、悬钟。 操作 风池用平补平泻法;余穴均用补法。 方义 百会疏调气血以养脑髓。风池活血通经,调和气血。足三里补益气血,滋养脑髓。,头 痛 2其他治疗 (1)耳针法:选枕、额、脑、神门,毫针刺或埋针或王不留行籽压丸。对于顽固性头痛可。在耳背静脉点刺出血。、 (2)皮肤针法 用皮肤针叩刺太阳、印堂及头痛处,出血少量,适用于外感头痛。 (3)穴位注射法 选风池穴,用1的盐酸普鲁卡因或维生素B12注射液,每穴0.51.0毫升,每日或隔日1次,适用于顽固性头痛。,头痛,按语 1针灸治疗头痛有较好的疗效,对于多次治疗无效或

6、逐渐加重者,要查明原因,尤其要排除颅内占位性病变。 2头痛患者在治疗期间,应禁烟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避免过劳和精神刺激,注意休息。,面痛, 概述 面痛是以眼、面颊部出现放射性、烧灼样抽掣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又称“面风痛”、“面颊痛”。多发于40岁以上,女性多见,以右侧面部为主(占60左右)。面部主要归手、足三阳经所主,尤其是内外因素使面部手、足阳明及手、足太阳经脉的气血阻滞,不通则痛,导致本病。,面痛,病因病机 面痛多与外感邪气、情志不调、外伤等因素有关。 风寒之邪侵袭面部阳明、太阳经脉,寒性收引,凝滞筋脉,气血痹阻; 或因风热毒邪,侵淫面部,经脉气血壅滞,运行不畅; 外伤或情志不调,或久病成

7、瘀,使气血瘀滞。 上述因素皆可导致面部经络气血痹阻,经脉不通,产生面痛。,面痛,辨证 主症 面部疼痛突然发作,呈闪电样、刀割样、针刺样、电灼样剧烈疼痛,持续数秒到2分钟。发作次数不定,间歇期无症状,痛时面部肌肉抽搐,伴面部潮红、流泪、流涎、流涕等,常因说话、吞咽、刷牙、洗脸、冷刺激、情绪变化等诱发。 兼症 眼部痛,主要属足太阳经病证; 上颌、下颌部痛,主要属手、足阳明和手太阳经病证; 兼面部有感受风寒史,遇寒则甚,得热则轻,鼻流清涕, 苔白,脉浮者,为风寒证; 痛处有灼热感,流涎,目赤流泪,苔薄黄,脉数者,为风热证; 有外伤史,或病变日久,情志变化可诱发,舌暗或有瘀斑,脉细涩者,为气血瘀滞。,

8、面痛,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疏通经络,祛风止痛。以足太阳及手足阳明经穴为主。 主穴:攒竹 四白 下关 地仓 合谷 风池 配穴:眼部痛者,加丝竹空、阳白、外关; 上颌部痛者,加颧醪、迎香; 下颌部痛者,加承浆、颊车、翳风、内庭; 风寒证者,加列缺; 风热证者,加曲池、尺泽; 气血瘀滞者,加太冲、三阴交。 操作:毫针泻法。针刺时宜先取远端穴,局部穴位在急性发作期宜轻刺。 方义:攒竹、四白、下关、地仓,疏通面部经络。合谷为手阳明大肠经原穴,“面口合谷收”,与风池相配可祛风、通络、止痛。 2其他治疗 耳针法 选面颊、颌、额、神门。毫针刺法,或用埋针法。 刺络拔罐法 选颊车、地仓、颧醪,用三棱针点刺,

9、行闪罐法,隔日1次。 皮肤针法 在面部寻找扳机点,将揿针刺人,外以胶布固定,埋藏23天,更换揿针。,面痛,按语 1三叉神经痛是一种顽固难治之证,针刺治疗有一定的止痛效果,对继发性三叉神经痛要查明原因,采取适当措施。 2针刺治疗时局部穴宜轻刺而久留针,远端穴位可用重刺激手法,尤其在发作时,宜用远端穴位行强刺激手法。,落枕,概述 落枕是指急性单纯性颈项强痛,活动受限的一种病证,系颈部伤筋。轻者45日自愈,重者可延至数周不愈;如果频繁发作,常常是颈椎病的反映。 西医学认为本病是各种原因导致颈部肌肉痉挛所致。,落枕,病因病机 睡眠姿势不正,或枕头高低不适,或因负重颈部过度扭转,使颈部脉络受损;或风寒侵

10、袭颈背部,寒性收引,使筋络拘急;颈部筋脉失和,气血运行不畅,不通而痛。颈项侧部主要由手三阳和足少阳经所主,因此,手三阳和足少阳筋络受损,气血阻滞,为本病的主要病 机。,落枕,辨证 主症:颈项强痛,活动受限,头向患侧倾斜,项背牵拉痛,甚则向同侧肩部和上臂放射,颈项部压痛明显。 本病属手三阳和足少阳经筋证;兼见恶风畏寒者,为风寒袭络;颈部扭伤者,为气血瘀滞。,落枕,治疗 1基本治疗 治法: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太阳、足少阳经穴为主。 主穴:外劳宫 阿是穴 肩井 后溪 悬钟 配穴:风寒袭络者,加风池、合谷;气血瘀滞者,加内关及局部阿是穴;肩痛者,加肩髃、外关;背痛者,加天宗。 操作:毫

11、针泻法。先刺远端穴落枕、后溪、悬钟,持续捻转,嘱患者慢慢活动颈项,一般疼痛可立即缓解。再针局部的腧穴,可加艾灸或点刺出血。 方义:外劳宫是治疗本病的经验穴。手太阳、足少阳循行于颈项侧部,后溪、悬钟分属两经腧穴,与局部阿是穴合用,远近相配,可疏调颈项部经络气血,舒筋通络止痛。 2其他治疗 拔罐法 在患侧项背部行闪罐法,应顺着肌肉走行进行拔罐。 耳针法 选颈、颈椎、神门。毫针中等刺激,持续运针时嘱患者徐徐活动颈项部。,落枕,按语 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极好,常立即取效,针后可配合推拿和热敷。 2睡眠时应注意枕头的高低要适度,避免风寒。 3中老年人反复出现落枕时,应考虑颈椎病。,漏肩风,概述 漏肩风是以

12、肩部长期固定疼痛,活动受限为主症的疾病。由于风寒是本病的重要诱因,故常称为“漏肩风”;因本病多发于50岁左右的成人,故俗称“五十肩”;因患肩局部常畏寒怕冷,尤其后期常出现肩关节的粘连,肩部呈现固结状,活动明显受限,故又称“肩凝症”、“冻结肩”等。 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肩关节周围炎。西医学认为本病是软组织退行性、炎症性病变,与肩部受凉、慢性劳损、外伤等有关。早期单侧肩部酸痛,偶见两侧同时受累。其痛可向颈部和上臂放散,或呈弥散性疼痛。静止痛为本病的特征,表现为日轻夜重,晚间常可痛醒,晨起肩关节稍活动后疼痛可减轻。由于疼痛,肩关节活动明显受限。局部按压出现广泛性压痛。后期病变组织产生粘连,功能障碍加重

13、,而疼痛程度减轻。因此,本病早期以疼痛为主,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漏肩风,病因病机 因体虚、劳损、风寒侵袭肩部,使经气不利所致。 肩部感受风寒,阻痹气血,或劳作过度、外伤,损及筋脉,气滞血瘀,或年老气血不足,筋骨失养,皆可使肩部脉络气血不利,不通则痛。 肩部主要归手三阳所主,内外因素导致肩部经络阻滞不通或失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漏肩风,辨证 1主症:肩周疼痛、酸重,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或加重,患者肩前、后及外侧均有压痛,主动和被动外展、后伸、上举等功能明显受限,后期可出现肌肉萎缩。 手太阳经“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其病“肩似拔”,当肩后部压痛明显时,为手太阳经证; 手阳明经

14、“上肩,出髃骨之前廉”,其病“肩前臑痛”,当肩前部压痛明显时,为手阳明经证; 手少阳三焦经“上肩”,其病“肩、臑、肘、臂外皆痛”,当肩外侧压痛明显时,为手少阳经证。 2兼症: 兼有明显的感受风寒史,遇风寒痛增,得温痛缓,畏风恶寒,为外邪内侵; 肩部有外伤或劳作过度史,疼痛拒按,舌暗或有瘀斑,脉涩,为气滞血瘀; 肩部酸痛,劳累加重,或伴见头晕目眩,四肢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虚弱。,漏肩风,1基本治疗 治法:通经活血,祛风止痛。以局部阿是穴及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经穴为主。 主穴:肩髃 肩髎 肩贞 肩前 阿是穴 配穴:手太阳经证者,加后溪; 手阳明经证者,加合谷; 手少阳经证者,加外关

15、。 外邪内侵者,加合谷、风池; 气滞血瘀者,加内关、膈俞; 气血虚弱者,加足三里、气海。 操作:足三里、气海用补法,余穴均用泻法。先刺远端配穴,做较长时间的手法,行针后鼓励患者运动肩关节;肩部穴位要求有强烈的针感。可加灸法。 方义 肩髃、肩髎、肩贞分别为手阳明经、手少阳经、手太阳经穴,加阿是穴和奇穴肩前,均为局部选穴,可疏通肩部经络气血,活血祛风而止痛。,漏肩风,2其他治疗 刺络拔罐法 用三棱针在肩部压痛点点刺,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或用皮肤针叩刺肩部压痛点,使少量出血,加拔火罐。 穴位注射法 在肩部压痛点注射当归注射液,每处注射5毫升,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小针刀疗法 肩关节出现粘连时在局麻下将小针刀刺入痛点,可触及硬结及条索状,顺肌纤维走行方向剥离松解粘连。 物理疗法 急性期过后,可以经皮电刺激、红外线及超声波照射、磁疗等。,漏肩风,按语 1本病治疗时,应排除肩关节结核、肿瘤等疾患。 2肩关节疼痛减缓,肿胀消失后,应在医生指导下坚持关节功能锻炼。肩部应注意保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