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介绍.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339007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介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基础知识介绍.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03年工程硕士入学资格考试内容简介 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入学资格考试采取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英文名称为:Graduate Candidate Test,简称:“GCT”)。试卷由四部分构成:知识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外语使用能力。每部分为45分钟,总计3小时。试题均采用客观选择题,有阅读理解、分析判断、数理解题、逻辑推理等。答题形式为问答、填空、改错等。试题知识面覆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各门类。通过考生掌握的必要的知识或者给出试题必要的知识,重点考核考生各种能力水平和反应速度。“GCT”试卷四部分总计400

2、0分,每部分各占1000分。“GCT”成绩为各个高等学校在进行工程硕士录取工作时提供一个参考,不规定全国统一的“GCT”合格分数线,各高校可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自行确定报考本校考生应达到的GCT考试成绩标准,并对合乎标准的考生进行专业考试和面试,并根据考试面试结果决定是否录取。“GCT”为全国统一组织的考试,其成绩有效期为三年。第一节知识表达能力测试介绍一、 考试目标知识表达能力试题旨在以语文为工具,测试考生的知识积累与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考生对字、词、句、篇的阅读与理解,考察其掌握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程度,以及利用语言表达上述知识的能力。二、 试题结构1. 题量与题型本部分试题总共50小

3、题,含选择题15道、填空题15道和阅读理解题20道。考生需在45分钟内完成。本部分试题满分为1000分,每道题20分。2. 表达能力的层次对考生的知识表达能力的考察,按识记、了解、理解、掌握和应用等能力层级进行。(1) 识记是指初步的识别和记忆能力;(2) 了解是指在识记基础上获取基础知识的能力;(3) 理解是指进一步的推理与解释的能力;(4) 掌握是指在理解基础上深入分析的能力;(5) 应用是指运用特定知识去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难度由易到难分3个等级,每套试题中容易、一般和较难的题目比例为3:5:2。4. 试题的评分标准 试题答案具有唯一性。每答对一道题,得20

4、分。不答或答错题,均不得分,也不减分。三、 命题范围命题范围包括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知识,涉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制定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的12个学科门类: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军事学、管理学。当然这部分命题所涉及的背景知识,重点在于知识面的广度,而不在于难度。第二节 逻辑推理能力测试介绍一、 考试目标GCT的逻辑推理部分的试题将以数学、物理、化学以及日常生活背景给出,考察考生所具有的数学、物理、化学的常识性知识,特别是考察考生运用基本数学原理和技巧对物理、化学以及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数学推理和解题的能力,包括测试考生通

5、过即时的学习,对一般数学、物理、化学基本问题能进行逻辑判断的能力、把文字信息转变成数学语言的能力、构想几何图形及其与数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能力等。二、 试题结构每套逻辑推理试卷共分算术题、代数题、几何题、物理题和化学题等五部分。三、 试题范围GCT的逻辑推理部分的命题范围主要包括算术、代数、几何、物理、化学的基本知识,其中:l 算术:数的性质及四则运算的变化与运用,比重约占考题的20;l 代数:主要是代数等式和不等式的运算和计算,比重约占考题的20;l 几何:包括三角形、四边形、圆形以及多边形等平面几何图形的角度、周长、面积等的运用和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柱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运用和计算;以及简

6、单的解析几何方面的知识。比重约占考题的20;l 物理:包括力学、电磁学、光学等方面的常识判断,以及通过物理原理进行逻辑判断、计算。比重约占考题的20;l 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简单的分子结构的常识,以及通过普通化学原理进行逻辑判断、计算。比重约占考题的20;第三节 分析判断能力测试介绍一、 考试目标分析判断能力测试部分主要是考察考生掌握和运用逻辑分析方法的能力。通过已获取的各种信息和综合知识的理解、分析、综合、判断、归纳等,引出概念、寻求规律,对事物间关系或事件的走向趋势进行合理地判断与分析,确定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二、 试题结构1 题量与题型每份试卷本部分包括50道题,要求4

7、5分钟内完成。试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包括一道一问和一道多问两种类型。一道一问为给出相应的条件,完成一个问题的回答;一道多问则为给出一个完整的条件,完成几个问题的回答。考生从每个问题所列的:A、B、C、D、E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多选为错。题目内容将广泛地涉及自然科学、人文、法律、经济、地理等背景知识,但不是针对特定领域具体专业知识的测试,而是对考生分析判断能力的考察,即考察考生利用已具有的常识、技能、词汇和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说来,就是给定在人物、地点、事件中间的任意关系的结构,考察考生对这些关系的理解并由此获得新的信息,从而做出正确地判断。每道题目包括相关关系及条件的描述和问题的

8、提出。2 试题的难易程度本测试注重考察考生的灵活反应能力,考核考生对各种信息的理解、判断、分析、综合、推理和类比等日常逻辑思维能力。试题中难易程度有别,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日常思维的各个方面,所有单项选择题可以分为六类:(1) 由前提确定结论型题干所给已知条件是前提,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定它合乎逻辑的结论。(2) 由结论寻找前提型题干所给的是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找出此结论的前提。(3) 加强前提型题干中有前提有结论但题干中之前提尚不足以得出结论,要求考生在五个备选答案中寻找补充前提,才能得出题干中之结论。(4) 反驳型前面三种类型都是用推理进行证明。原来题干中的前提真或

9、者经补充前提而使前提充分真,那么,可以演绎证明结论必然真或者归纳证明结论非常可能真。由结论真寻找前提也是一种证明。反驳可以反驳论题(推理的结论)、反驳论据(推理的前提)和反驳论证方式(推理形式)。(5) 类比型主要有:推理形式的类比、逻辑错误的类比和逻辑方法的类比。(6) 语义分析型这类题目要求考生对日常语言表达的较为复杂的内容和含义有敏捷而准确的理解、分析和推理能力。考试时,第一要准确全面地把握题干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第二要清楚题干中问的是什么问题,防止“答非所问”;第三确定选项,既可以从题干出发找选项,也可以先假设某一选项真由此加以推导,如果推导的结果与题干提供的已知条件发生矛盾,考生就应否

10、定该选项。在五个可能的选项中,否定四个,肯定正确的一个。题目中有足够的信息供你找出正确的答案,请根据描述中提供的信息得出符合逻辑的判断,不要依赖自己过去的经历胡乱猜测。另外,在答题过程中,有时你要同时处理较大量的信息,所以你可以使用符号、矩阵、列表等方法帮助你完成分析判断过程。最后,建议考生统筹安排答题时间,不宜在个别考题上花费过多时间。3 试题的评分标准分析判断能力测试部分总分1000分,每题20分。三、 命题范围试题的知识支撑点覆盖分析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所有主要方法,具体如下:1. 演绎、归纳和类比推理人类的思维是通过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形式抽象地反映对象世界。概念是反映事物的特有属性的思维形

11、式;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维形式;而推理则是根据一个或一些判断得出另一个判断的思维过程。判断与判断之间在真假方面是有联系的。判断与判断之间的真假关系,是人们推理活动的根据。推理由前提、结论和推理形式构成。前提是已知的判断,是整个推理的出发点,通常叫做推进的根据或理由。结论是推理所引出的新判断,是推理的目的和结果。推理形式是包括概念变项或判断变项的一组判断形式。通常从两个方面来考察推理:a) 前提是否真实,也就是前提判断的内容是否符合事实,这是由实践和各门具体科学解决的问题。b) 推理形式是否正确,也就是推理的逻辑形式即推理的形式结构是否符合思维的规律和规则。一个推理,只有在形式上是

12、正确的,即合乎逻辑地推出结论,才是有效的。推理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成演绎、归纳和类比等不同的类型:i. 按照前提与结论之间推断关系性质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划分成两大类:演绎推理和非演绎推理。演绎推理的前提必须蕴涵结论,即一个正确的演绎推理的前提如果是真的,则结论一定是真的,而非演绎推理则未必。ii. 按照前提和结论一般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推理分为演绎、归纳和类比。演绎是由一般性的前提推到个别性的结论;归纳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到一般性的结论;类比是由个别性的前提推到个别性的结论。归纳和类比属于非演绎推理。2. 直言判断、复合判断及其推理直言判断是断定对象具有或不具有某种性质的判断,可分为全称肯定

13、判断、全称否定判断、特称肯定判断和特称否定判断四种基本类型。直言判断间的真假关系具有矛盾关系、从属关系、反对关系和下反对关系,根据这些关系可以从一个判断的真假推断出同一素材的其他判断的真假。上述这些判断与逻辑联结词并且“、“或者“、“如果-那么”、“并非”等构成复合判断。复合判断推理是前提或结论包含复合判断,依据复合判断的逻辑性质进行的推理。3. 三段论三段论是由两个直言判断作为前提和一个直言判断作为结论而构成的推理,其中包含有(而且只有)三个不同的项。对于给出的一个三段论,要能准确地分析出它的标准形式结构。4. 同一律、不矛盾律和排中律等逻辑基本规律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在什么意义上使

14、用某项概念,就自始至终在这个唯一确定的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不矛盾律是指两个互相矛盾或互相反对的判断不同真,必有一假。两个判断互相矛盾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也不能同假;两个判断互相反对,是指它们不能同真,但可以同假。排中律要求对两个互相矛盾的判断不能都否定,必须肯定其中的一个;对两个互相反对的判断,不能同时都肯定,可以同时都否定。5. 求同法、求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和剩余法等。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都不是独立存在的,他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个或一些现象的产生会影响到另一些现象的产生。前者是后者的原因,后者是前者的结果。二者之间的联系,就是客观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常用的判明因果联系的

15、初步方法有以下几种:1. 求同法如果我们所研究的对象出现在若干场合,而这些场合中只有一种情况是共同的,那么这个共同的情况就与所研究的对象有因果关系。这种判明因果关系的方法称作求同法。2. 求异法如果所研究现象出现的场合与它不出现的场合之间具有一点不同,即在一种场合有某个情况出现,在另一种场合它不出现,那么,这个情况与所研究的现象就有因果联系。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叫求异法。3. 同异并用法如果在出现所研究现象的几个场合中,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情况,而在所研究现象不出现的几个场合中,都没有这种情况。那么,这个情况与所研究现象之间就有因果关系。这种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叫做同异并用法。4. 共变法每当某一现象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时,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两个现象之间有因果联系。应用共变法时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只有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时,两种现象才能说明因果联系;第二,两种现象的共变是有一定限度的,超过这个限度,就不再有共变关系。5. 剩余法如果已知某一复杂现象是另一复杂现象的原因,同时又知前一现象中的某一部分是后一现象的某一部分的原因,那么,前一现象的其余部分与后一现象的其余部分有因果联系。这种判明因果关系的方法叫做剩余法。剩余法一般被用来判明事物复杂的因果联系,而且必须在判明了考察对象产生的全部原因中的一部分原因的基础上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