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与培养模式分析.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332702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与培养模式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与培养模式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与培养模式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与培养模式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与培养模式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与培养模式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与培养模式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n以建筑学为基础教学平台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优化刘大鹏 李若旻 (内蒙古科技大学建筑与土木学院城市规划系)摘要:城市规划是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很多高校的城市规划专业是以建筑学专业为依托,强化学科构成的多元化,力求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如何设置适合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知识层面及城市规划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章在分析内蒙古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现有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以培养应用型规划设计人才为导向,以“3+2”教学平台为基础,选择应用型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实证,探索创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提高专业教学效果,提升学生规划设计能力和专业技能。关键词:城市规划,建筑学,课程体系,优化

2、1.城市规划专业的背景1.1国内外城市是规划专业发展城市规划专业按照学科背景主要为依托于建筑学和地理学的城市规划专业方向,这也导致了城规专业培养方向和教学侧重点的不同。但一般情况下主要由两种,一种是注重物质形态的城市规划,即土地利用规划和功能分区规划,以1898年霍华德的明天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Tomorrow: a Peaceful Path towards Real Reform)(二版时更名为明日的田园城市)一书的发表为标志。另一种是注重非物质形态的城市规划,注重城市区域关系,城市经济、社会、环境之间关系,注重公众参与。我国的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相对缓慢,基本上延承国外的规划理论,方

3、法等,也是由注重空间意向向注重城市公共政策倾斜。目前,我国正处在城市化快速增长阶段,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稳步进行,需要大量具有较强的建筑和城市规划方面的人才,特别是从事物质性规划的专门人才,这为相对应的的城市规划毕业生提供了较多的工作岗位和学习机会。非物质类规划人才在我国尚处在培养时期,市场需求量不大,这些内在和外在的因素都要求我们高校在如何培养规划类人才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挑战。1.2本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本校城规专业建立于2004年,以工学类的建筑学为依托,受办学条件,办学基础还不够成熟及地域的经济、环境和学校办学理念的影响,考虑了专业的发展和学生就业的要求,提出了“建筑学+城市规划”两条腿走路的

4、办学模式,即“3+2”教学模式,三年的建筑学大平台辅以两年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建立了一个并形成了相应的科学性、地方性、适用性的以建筑学基础课程为主线的群化课程体系设置。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渐成熟,师资队伍的逐渐完善,学生生源的进一步扩大,良好的就业率保证,原有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城市规划专业发展越来越不适应,有强烈地脱离建筑学的需要,必须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目前,城规专业的学科建设也得到了稳固的发展,形成了城市规划与设计、景观设计和建筑设计一体化的学科体系,建立一个在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指导性教学计划和城市规划专业教育质量评估标准指导下,同时具有本校特色的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势在必行,强调以物质形态

5、规划为主的综合教学,突出工程设计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加强运用技能训练、注重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等入手,制订有针对性的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方案改革恰恰符合专业发展的需求。1.3 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要求城市规划作为一门学科有它自身的要求,它是一门综合类学科,包括建筑学、地理学、美学、城市形态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相关学科。作为立足于西部地方性的土建类普通高等学校,进行城市规划专业人才的本土化培养,是当地政府对城市进行宏观调控手段的必然需求。这些都要求城市规划工作者摆脱具像化的思维方法与规划模式,摆脱重空间轻“地点”的工作方法,在必须关注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动因时,还必须学习城市经济、公共政策、社会学、法学、地理

6、学、生态学及经营管理行政学等。由于本科教学期限的限制及规划师必须具备的知识层面要求,必须相应压缩建筑学基础教学平台的基础课程,这样的新专业课课程成体系强调整体优化,注重专业教育的整体结构和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注重多学科的渗透以及规划理论的发展;强化以规划师基本能力为核心的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性和发展潜力,这样才能有利于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才能有利于培养出适合于城市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2.城市规划专业教育改革的基本思路2.1重点强化规划实践的方法论教育在“重基础、宽口径”的学术目标的指引下,培养学生的规划实践能力是本校城市规划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7、,也是体现学生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基于以专业发展和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体系设置,根据目前的师资状况和专业发展状况,必须要求我们专注以方法论为指导的规划实践教育,抓住设计主线,训练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课程数和课时量,例如开设“控制性详细规划”课程,增加“城市设计的课时量,同时在设计课的过程中穿插理论讲授及专题讲座部分,专题讲座是由学院聘请的规划院或规划局里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规划师、高工完成。这样基本上能达到理论指导到实践的目的,也能弥补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劣势,最大限度的提升学生的规划设计能力。2.2基于市场需求的规划层面完善城市规划一般分为城市发展战略和建设控制引导两个

8、层面,简单的说,城市规划主要由两个层面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层次。城市总体规划是规划专业的主干设计课程之一,本校是在四年级下半年开设,城市详细规划中的修建性详细规划与城市设计同步进行,但是详细规划中控制性详细规划是个空白,是由原来的师资力量不够造成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市场中非常活跃的规划因子,是培养规划设计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这次的培养计划调整中也是重点之一。2.3专业培养逐步向城市公共政策过渡城市规划政策是城市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规划的开展始终是在城市政策的支持下才能进行,但我国的城市规划由于历史与政治架构的原因却对此很少关注,由此而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而这些问题的解

9、决则有赖于对政策的重视和相关研究的开展,并从这些方面再来反观城市规划本身的内容、程序和改革,这是保证城市规划实施实效性的重要方面。城市规划也会由单纯的技术手段向城市规划政策或公共政策转变,要达到这样市场需求,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必须要考虑这样的问题,适当增加一些相关课程,如城市社会学,城市地理学(见图2)等相关课程。3.城市规划专业培养模式分析3.1教改前专业课“3+2”培养模式以内蒙古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例。基于城市规划专业教学要解决的问题,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城市规划专业教学时一种系统工程,是多学科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相互联系的复杂综合体,它不是在建

10、筑学基础上的简单叠加,更不是建筑学专业的延伸学科。三年大平台建设必然过度依赖于建筑学,则会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偏离,对专业认识、认知的程度较浅,甚至是第二个建筑学。这样,对城市规划专业的发展和对学生的就业、专业知识的结构完善都是非常不利的。表1反映了我校城市规划专业的课程设置体系,典型的“3+2”教学模式,即三年的建筑学基础教育平台,两年的城市规划专业知识学习,构成了5年制城市规划专业本科教学培养定位。这种机制对于整合教学资源,集中师资力量优势是很明显的,这迎合了我校城市规划专业办学晚,师资力量薄弱的弱点,但是也存在很多不利于学科,不利于专业发展的问题。(1)专业特点不能有效凸显。一般来说,城

11、市规划专业是建筑学专业的二级学科,但是这两个专业也是有明显区别的,拥有共同的基础教育是与城市规划专业综合性特征相悖的,建筑讲究灵感,规划着眼于实际。学生经过三年的基础教育可以说对城市规划是什么的问题都不是很了解,专业缺失较为明显。前三年开设的设计类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建筑设计,其内容主要是幼儿园,汽车站等建筑单体或建筑群的设计,和城市规划联系不够紧密。四年级和五年级的时候除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以外设计课就很少了,这样的培养不但与市场不适应,还对专业的发展是相当不利的。(2)不利于规划思维模式的形成。城市规划主要是城市空间的营造及形成规律,讲究由整体到局部,

12、有宏观到微观的设计手法,通过三年的建筑学思维模式的训练已经很难适应基础庞大复杂的城市规划问题了,例如城市用地,绿地系统,基础设施等一系列复杂的问题。这样,很多毕业生毕业选择的时候,要从事建筑设计了,这符合“两条腿走路”就业模式,但不利于规划思维的形成,进而导致专业的发展将会非常缓慢。表1 教改前专业类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名称学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建筑学平台建筑设计基础64+1K1、2学期第一学期渲染、线条第二学期立体空间设计建筑设计96+2K3、4学期第三学期茶艺馆,别墅第四学期幼儿园,文化馆(社区中心)建筑设计96+2K5、6学期第五学期汽车站,建筑系馆第六学期山地旅馆高层办公楼城市规划建筑设计9

13、6+2K第七学期住宅单体、居住区规划、城市设计64+1K第七学期包百步行街等设计城市总体规划96+2K第八学期阿拉腾席热镇等市、镇总体规划规划师业务实践、15周第九学期规划设计单位实习场地设计48学时第九学期结合居住区设计实例毕业设计15周第十学期控规、风景园林设计、城市设计等3.2教改后的专业课“2+3”培养模式我校城规专业目前的师资结构还不够合理,副教授占22%,讲师占22%,助教占56,这样的结构对教学、科研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还必须借助具有20多年发展的建筑学专业的师资来共同完善城市规划专业的教学工作。“2+3”教学培养模式就在这样的条件下形成了,即两年的建筑学基础教育平台,三年的城市

14、规划专业知识学习,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规划技术层面得到进一步完善。在本次课程体系调整中,最大的特点是加入了“控制性详细规划”这门课程的教学,完善了“总规+控规”技术要求,也符合专业培养的要求。同时对城市设计也进行了微调,课时量由原来的64+1K加大到72+1K,学期由由第七学期改到第八学期,教学方式上加入理论讲授和专题讲座部分,这样能满足每年的城市设计竞赛上的时间要求,在教学目标,教学深度上也更加明确,即达到参赛的水平。在第六学期加入了城市专题调研部分内容,调研可以说是城市规划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总规和控规等都需要调研,在前期居住区规划调研的基础

15、上继续完善调研方法,内容和成果表达等基础内容。这样,三至五年级,城市规划、训练和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始终贯穿整个专业教学过程之中。通过调研、总规和详规、城市设计等一系列设计课程,加强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能为学生参赛打下好的基础。这样的课程体系架构调整,能更好的体现城市规划人才培养和要求的需要。 表2 教改前专业类课程教学计划课程名称学时教学时间教学内容建筑学建筑设计基础64第一学期渲染、线条80+1K第二学期立体空间设计及系列快题设计、模型设计建筑设计96+1K第三学期茶艺馆,别墅及系列快题设计、模型设计96+1K第四学期幼儿园,文化馆(社区中心)城市规划居住区规划设计96+2K第五学期居住区或小区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城市专题调研1周第六学期居住区或商业中心、工业园区等城市总体规划96+2K第六学期阿拉腾席热镇等市、镇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96+2K第七学期片区性控制性详细规划城市设计72+1K第八学期调研报告和城市设计等内容规划师业务实践15周第九学期规划设计单位实习场地设计48学时第九学期结合居住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