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323815 上传时间:2019-08-06 格式:DOC 页数:160 大小:1.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0页
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0页
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0页
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0页
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丽水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16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项目名称:丽水市旅游发展规划(2005-2020) 委托单位:丽水市旅游局编制单位:浙江大学风景旅游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规划编制组:组 长:程玉申 王少华 金平斌成 员:汪 波 李 睿 翟国庆 方幼君 李 超韩悦芬 郎富平 邵 祎 陆 佳 黄金华吴从越 苏琼琼 温 燕 吴 昊制 图:李 超审 核:金平斌审 定:程玉申规划资质:旅规乙18-2004编制时间:2004.6-2005.08各工作组要指定一名人员承担信息报送工作,负责搜集和整理本组及相关成员单位的各类信息,经组长审核把关后及时报综合组,每周至少报送一条工程进展信息,每季度报送工作总结。目录第一章 总则1一、规划范围与期限1二、规划性质与任

2、务1三、规划的主要依据1第二章 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域背景2一、境域概况2二、自然环境特点2三、历史文化积淀3四、经济社会发展5第三章 旅游产业发展的资源支撑6一、市域旅游资源概况6二、资源特色与比较优势6第四章 旅游产业基础与发展机遇8一、现实基础与发展阶段8二、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9三、发展机遇与内外挑战9第五章 客源市场需求现状与前景11一、客源市场需求现状11二、客源市场区域合作与竞争力分析11三、市场需求前景12第六章 旅游产业发展战略13一、旅游产业的总体地位13二、旅游产业发展思路13三、旅游产业的发展目标13四、各个阶段的预期目标14第七章 形象定位与市场营销15一、市域旅游总体形象

3、15二、目标客源市场定位15三、目标市场营销规划15第八章 旅游产品开发18一、旅游产品开发方向18二、休闲度假产品开发18三、山水观光产品开发20四、特色旅游产品开发20五、旅游购物品开发24六、旅游节事活动开发24第九章 旅游开发空间布局25一、旅游开发总体布局25二、各县市开发方向与重点26第十章 旅游线路开发与组织28一、旅游线路开发的方向28二、旅游线路组织28三、特色旅游线路组织29四、自驾车旅游线路29第十一章 旅游服务体系建设31一、道路交通设施规划31二、旅游住宿设施规划32三、旅游餐饮服务规划33四、旅行社发展与导游服务规划34五、旅游商品开发与旅游购物规划35六、文化娱乐

4、业发展规划36第十二章 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37一、保护现状与问题37二、保护对象与范围37三、保护原则与措施38第十三章 近期建设规划40一、近期优先实施的五大工程40二、近期推荐实施的预备重点项目40第十四章 丽水市区旅游发展规划47一、旅游产业发展目标47二、分阶段旅游发展预期指标47三、空间布局与旅游开发重点48四、住宿接待和交通设施建设48五、重点开发区块规划方案48第十五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9一、建立更加高效的旅游管理体制49二、制定更加有力的旅游发展政策49三、探索更加务实的旅游开发模式49四、构建更加坚实的旅游人才基础49五、打造更加广阔的旅游合作平台49六、实施更加严格的规

5、划管理办法50七、采取更加明确的资源保护措施50附件一:丽水市近期预备重点旅游项目一览表51附件二:丽水市客源市场抽样调查报告55附件三:丽水市自驾车旅游市场开发研究69附件四:中共丽水市委、丽水市人民政府 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76附录五:规划评审意见79第一章 总 则一、规划范围与期限(一)规划范围丽水市旅游发展规划的空间范围包括丽水市区(莲都区)、缙云县、青田县、遂昌县、松阳县、龙泉市、庆元县、云和县、景宁畲族自治县共9个区县(市),总面积约1.73万平方公里。(二)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20052010年为近期规划阶段,与“十一五”规划的期限(20062

6、010年)基本一致,20112020年为中长期规划阶段。二、规划性质与任务本规划属于区域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市域旅游发展规划。根据委托单位丽水市旅游局的要求,规划的主要任务是:1总体要求:根据旅游规划通则要求,明确旅游产业在丽水市的地位与作用,提出旅游业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定位,优化旅游业发展的要素结构和空间布局,明确重点开发的旅游产品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提出实现旅游业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2相关要求:提出“十一五”期间丽水旅游发展的思路、主要任务、工作重点、优先项目和主要措施;提出市区旅游发展的战略定位、空间布局、重点项目、基础设施配套和主要政策措施

7、;研究丽水市旅游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等。三、规划的主要依据(一)技术依据GB/T 18971-2003 旅游规划通则GB/T 18972-2003 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77752003 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修订)其他相关国家标准(二)上级政策与规划依据浙江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浙江省旅游业“十五”规划浙江省旅游发展规划思路暨五年行动纲要(20032007)金衢丽生产力布局与产业带发展规划(三)当地政策与规划依据丽水市“十五”规划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丽水市城镇体系规划丽水市土地利用规划丽水生态市建设规划丽水市交通规划丽水市水利规划丽水市生产力布局

8、与产业带发展规划丽水市瓯江流域旅游开发专项规划第二章 旅游产业发展的市域背景一、境域概况丽水市地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介于东经1184112026和北纬27252857之间。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市政府驻莲都区。距温州120公里,距金华市114公里,距杭州292公里,上海512公里。 丽水市辖9个区县(市),均为“革命老根据地县”,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全市有乡镇197个(含街道办事处),其中街道办事处5个,建制镇64个(畲族镇1个),乡128个(畲族乡6个)。总面积为1.73万平方公里,2003年

9、总人口249.40万人,自然增长率为4.94 。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有汉族和35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共76778人(不含外出半年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包含外地来丽水经商半年以上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市总人口3.55%。少数民族以畲族为主,有人口73054人,占全市少数民族总人口的95.2%。主要分布在9个县(市、区)的176个乡镇(街道办事处)、1283个行政村、2196个自然村。畲族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县(市、区)有莲都、景宁、遂昌、云和、龙泉、松阳,1000人以上的乡镇(街道办事处)有33个,畲族人口占30%以上的行政村有195个。设有景宁畲族自治县、7个畲族乡镇。表2-1:丽水市区

10、县(市)概况面积(km2)人口(万)乡(个)镇(个)街道(个)丽水市1.73万249125628莲都区150235.811355龙泉市305927.00883青田县249348.7021100庆元县189819.731370缙云县150443.601590遂昌县253922.571190松阳县140623.071550云和县98410.941040景宁县195017.731950二、自然环境特点(一)地形地貌丽水地貌以中山广布、峡谷众多、间以狭长的山间盆地为基本特征,地势西南高东北低。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公里

11、,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境内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分别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二)江溪湖泊境内有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水系,为六江干支流源头区。水系与山脉走向平行,仙霞岭是瓯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洞宫山是瓯江水系与闽江、飞云江和交溪的分水岭,括苍山是瓯江水系与灵江水系的分水岭。瓯

12、江是全市第一大江、浙江第二大水系,发源于庆元县与龙泉市交界的洞宫山锅帽尖西北麓,自西向东蜿蜒过境,贯穿全市9个区县(市),干流经龙泉、云和、莲都、青田进温州入东海,全长388公里,境内长316公里,流域面积12985.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8%。境内江溪径流丰富,各河流两岸地形陡峻,江溪源短流急,河床切割较深,水位暴涨暴落,丰、平、枯分明,山溪性河流特征明显。位于瓯江上游龙泉溪的紧水滩电站水库即仙宫湖,面积43.6平方公里,是全区最大、全省第二大人工湖泊。(三)气候条件丽水年平均气温16.9-18.50C,无霜期246274天,年降雨量1378.9-1740.5毫米,年日照时数1775

13、1988小时,年总辐射量102.1-110.0千卡/平方厘米。由于受地理位置、山脉走向、山体大小,特别是地形、高度和植被条件等的影响,境内气候条件呈现出明显的地域差异性和垂直差异性,为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培育特色产品提供了有利条件。(四)植被条件原生植被绝大多数已经消失,代之以次生植被为主,在边远山区尚有小部分半原生态自然植被。植被类型主要有针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林、山地矮林、山地灌草丛、竹林,以针叶林木面积最大。西南部以栲类林,细柄蕈林为典型;东北部以苦槠林为典型;木荷、马尾松为最常见植物群落,分布于中低山区。因海拔高度不同和气候、水分的差异,表现为

14、明显的垂直地带性分布:海拔800米以下,为暖性针叶林、栲槠林带。常绿阔叶林以甜槠林、樟楠林和细蕈树林为代表;针叶林以马尾松面积最大,也有不少杉木、毛竹、油茶等人工林。海拔8001200米,为温性针叶林、甜槠林、木荷林带。常绿阔叶林以甜槠、木荷林分布最广,青冈林、贵州青冈林次之;针叶林以黄山松树,黄山松阔叶树混交林分布最广,柳杉、杉木多为人工林,马尾松、毛竹林也有分布。(五)资源条件林业用地占全市总面积的82.5%,森林覆盖率达79.1%,比全省平均值高出19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占全省27.5%,是全省主要的林业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市有脊椎动物505种,国家重点保护动物60种,其中一类保护10种:华南虎、云豹、豹、梅花鹿、黑麋、金雕、白鹳、黄腹角雉、白颈长尾雉和鼋。全市有3800多种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42种,其中百山祖冷杉、九龙山榧为我国特有孑遗濒危树种。丽水还是是厚朴、元胡、茯苓、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