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中常用到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概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308686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攀岩中常用到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概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攀岩中常用到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概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攀岩中常用到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概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攀岩中常用到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概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攀岩中常用到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概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攀岩中常用到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概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攀岩中常用到几个心理学问题(一)概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攀岩中常用到的几个“心理学”问题(一)编者语:现如今国内的攀岩氛围越来越浓厚,全国各地都活跃着许多热衷于攀岩运动的群体。同时,国家队教练赵雷获得国际级定线员证书;中国登山协会的李树老师获得国际级攀岩裁判员证书;国内自然岩壁攀爬高手阿成(谢卫成)首个完成5.14级别难度线路;以及丁承亮老师麾下弟子钟齐鑫 李春华等多次打破并保持攀岩速度赛世界纪录等事例标志着中国攀岩水平在历经二十多年发展后的整体提升。攀岩高手们也经常到全国各地去学习交流攀岩技术;然而目前国内岩友之间的交流一般都限于攀爬技术交流的层面,却很少注意到攀岩过程中“体育运动心理学”的应用。“体育运动心理学”对于许多岩友来说,似乎还是比较陌

2、生的名词。然而,攀岩既然是一项体育运动,那么其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变化特征必然也符合运动心理学的规律。通过向心理学方面有关专家老师的请教,以及结合自己攀岩的一些体验,将在攀岩运动过程中经常遇到的与运动心理学有关的几个“心理”问题予以列举、例证。一 运动技能的学习“老岩友”带”新岩友”是现在国内最常用的攀岩传授方式之一,然而许多老岩友都有过这样的困惑“为什么前面一段时间刚教的动作他就又做不对了?为什么不该用力的肌肉,他却用很大的力?为什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他却做得如此的不协调呢?”这些问题的原因在哪里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运动技能的形成过程吧!形成一个运动技能一般要经历三个过程:泛化过程 分化过程 巩固过

3、程1. 泛化过程学习任何一个动作的初期,通过教练的讲解和示范以及自己即刻的运动实践,学员对该技术动作都只能获得一种感性认识;而学员对该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并不完全了解。技术动作的学习会刺激大脑皮质,使得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都呈现扩散状态,使身体条件反射暂时联系不稳定,出现泛化现象。此过程表现在学员动作僵硬、动作不协调、肌肉收缩序列混乱、动作多余费力。教练员在此阶段应该抓住技术动作的主要环节及学员把握不好的部分去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此阶段不要过于去强调细节。同时应该告知学员,这个阶段是必须经历的、不要太过在意自己目前的运动表现,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对技术动作的认识和体会上面,以便尽早的度过该阶段。举例

4、:例如,你要教一个侧身技术,那么在这个阶段就应该以正确的动作示范和简洁明了的语言描述给学员以指导,该阶段切忌过于强调技术动作的细节,要鼓励学员自己用心去体会正确的技术动作;同时教练应该给予心理上的正确引导,让学员知道该阶段是必须经历的。2. 分化过程通过前一阶段不断的练习和体悟,学员对该技术动作的内在规律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些不协调或多余的动作逐步消失。此时,学员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过程逐渐集中。因此,学员在练习过程中的错误动作得到纠正,能较为顺利的完成整个技术动作即基本形成动力定型。然而,此动力定型只是初步建立,在有外界刺激的情况下(如:有外人观看或者参加比赛)还有可能再次出现动作多余和

5、错误;在此过程中教练应特别注意错误动作的“再纠正”工作,通过语言来对学员进行引导,让学员慢慢体验技术动作细节。举例:在这个阶段,学员原本已经学会的侧身技术,但可能会因为有外地的岩友过来交流或参加比赛时,使学员精神紧张、注意力分散,从而导致错误技术动作的再出现;此时教练一定要就地、及时对学员的错误技术动作进行“再纠正” 。同时教练员应该告知学员在攀登过程中不要被外物所干扰,上了岩壁就要全心投入攀登,把技术动作的细节做好。 3.巩固过程通过分化过程进一步的反复练习巩固,大脑运动条件反射系统已经巩固,达到了真正建立动力定型的阶段;大脑皮质的兴奋与抑制在时间和空间上更加集中和精确。此时,不仅动作准确优

6、美而且在某些环节的动作已经出现自动化即不必有意识地去控制就能很好完成技术动作。即使攀登环境变化或受外界刺激的情况下(例如:参加比赛,有外来观众等)动作也不易受到破坏。同时,内脏器官的活动也与动作配合协调,完成动作时感到既省力又轻松自如即在岩壁上,不用去想也不用教练的提醒,在攀登的线路上该做什么动作时自己就能下意识的、很优美自如的做出该技术动作来。 所谓的动力定型,就是通过了不断地练习后,在遇到相似的动作时你的身体就会下意识的按正确技术动作很轻松的去完成。例如,你在攀爬过程中遇到一个用“挂脚跟技术”就可以轻松通过的难点,此时你的身体会下意识的去做出这个“挂脚跟技术”动作,并通过该难点。但是要注意

7、的是,动力定型发展到了巩固过程,并不是就一劳永逸了。一方面,还应该精益求精,不断提高动作质量,使动力定型更为完善和巩固;另一方面,训练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在达到动力定型后就停止练习,那么已经巩固的动力定型会很快消退,所学的技术动作越复杂就会消退得越快。 特别提示:形成运动技能的三个过程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训练水平高的攀爬者(例如:有些朋友在学习攀岩之前已经有过其他的运动经历)在学习掌握新动作时“泛化过程”将会相对较短,对动作的精细化分能力很强,掌握运动技能较快。因此,在指导新岩友攀岩之前应该根据他们学习攀岩之前的运动基础进行考量,“因材施教” 。在教学过程中要多注意观察和积累,最好能用

8、笔记本记下每一天你觉得有价值的经验和感兴趣的问题,并在每一个阶段的训练结束后汇总前面所记录的信息,作出结论和改进方案,这就是成了人们所说的“教学经验” !二 攀岩运动中的动机问题动机与攀岩技能的形成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的关系很复杂,它们之间并不呈线性关系。有人认为动机越强烈,攀岩技能的形成就会越快或运动成绩就会越好,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它们之间呈现倒U字形曲线关系(图11)。在各方面条件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学员如果处于最佳动机水平(即动机的水平适中,运动表现处于倒U字曲线的最高部分)则会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与运动成绩;反之,如果动机水平过高或过低都不可能取得最理想效果。所以在训练新学员的前期要充分去了解

9、他的“抱负水平”(抱负水平是指一个人在从事某种活动之前,希望自己的活动结果达到什么水平);以便在训练初期根据学员的抱负、动机、运动能力等实际情况来给学员定制合理的训练目标,以免学员在今后的训练过程中因为能达到理想目标而产生“失落心理”。例如,在你指导一位学员的初期就从他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各方面了解到他到达不了5.13级别水平,那么你就应该在学习的初期委婉的让他知道这一信息,好让他在早期就订立适当的目标;不然他兴致勃勃的一直在为达到5.13级别水平而努力,最后却发现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达到时,就会对他的心理上产生冲击,甚至也有可能会因此而放弃攀岩。同时,每个人从事一项体育运动都有一定的目的;有

10、的人攀岩是为了实现挑战自我人生理想、有的人则只是想锻炼身体而已、有的人是为了交际.;因此,我们也应该根据这一信息来帮学员进行目标的定制,实行人性化的“因需施教” 。三攀岩运动中的感知觉问题及应用体育运动的复杂知觉问题空间、时间和运动是一切事物存在的固有形式。任何事物离开空间、时间和运动都无法生存。那么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大致认识一下这三种知觉:1.空间知觉是反映物体空间特性的知觉。例如我们在野外攀岩时会先对整个岩壁的空间进行感知岩壁是多少角度、面积多大、高度多少、点的形状、某个动态动作有多远等等。2.时间知觉是一种感知时间长短、快慢、节奏和先后次序关系的复杂知觉。例如我们在人工岩壁上进行速度赛攀爬

11、时,会在某一次攀爬完成后自己能感觉出本次攀登一定会比上一次攀登得快一些;因为在自我攀爬过程中运动员通过自身攀登的节奏感及动作的失误率等信息来判断了自己攀登成绩的好坏。3.运动知觉是一种感知机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反映。例如我们在野外攀岩时,在快力竭的时候会感知到机体的体力衰竭,我们能大致知道剩下的体力能攀登到哪里;同时我们也能感知,一旦能有一个稍微大的休息点我们的体力就能恢复过来。上面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人体的几种知觉,那么我们再来看看运动知觉在攀岩运动中的具体运用,我们以一场攀岩比赛作为载体来看:(1)运动知觉在攀岩比赛中的运用热身篇我们比赛中在进入隔离区之后,除了出去观察线路以及出场比赛之外就不可

12、以随意离开隔离区。大多数运动员会根据自己的出场顺序来安排热身的时机,许多普通选手会根据自身经验来安排热身运动的强度(例如:以往某人要先慢跑10分钟,然后在热身岩壁上横移10分钟再做10个抱石动作,最后拉伸韧带活动关节,这样才能活动开);在这种心理的诱导下,很多选手不顾及当时的体能状态,而继续选用“经验强度”来进行热身。然而我发现攀岩高手们就不会这样,高手们都会怎么做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向国内部分顶级高手的请教:我就曾问过数届全国冠军曹荣武:“您会根据比赛当日您的体能状态来调节热身的强度吗?”他的答案是肯定的。曹荣武说:“如果某天是比赛,而且我的状态又很好的话我会增大一点强度,多做几个高难度

13、的动作因为我要充分刺激我的深层肌肉,激发出我最大的潜能;而如果某天我状态有点低迷的话我就会在充分活动身体的前提下,多去做一做“心理热身”,以此来调动自己全身的积极性。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根据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因为世界上唯一不变的就是变!”我也曾问过另一位国内高手蔡陆远同样的问题,他的答案也十分肯定,他说:“根据自身当日的状态来调节热身强度是非常必要的,就像某次比赛的时候我感觉自己状态不太好,手臂感觉热不开,于是我就改变自己以前的热身方法;我先在岩壁上横移至感觉前臂有些发硬,然后用活络油涂在前臂上以增加血液循环,再然后进行半小时的瑜伽冥想练习以调整自己的呼吸和心境。而如果某天我感觉状态很好的话我

14、就会做一些稍大强度的热身,争取在比赛中超常发挥而不至于受伤”同时,我还询问过一些攀岩的女子高手,诸如黄丽萍、张丹等全国冠军;她们所给的答案也大同小异,都认为应该适当调整热身强度。(2).空间知觉和时间知觉的应用比赛篇上面我们说了攀岩比赛之前的热身,那接下来就是我们就把时间知觉和空间知觉合并在一起来看看从观察线路到比赛整个过程中的作用: 1.从观察线路到进入过渡区 比赛的线路观察时间一般为6分钟,运动员需要在这短短6分钟里去解读和了解线路,甚至需要用自己的身体去记住线路。“从某个点到某个点的距离大概有多远?手抓那个手点时脚能否上到那个高脚点上去?那把快挂从下面一步去挂会不会很远?”这些是空间知觉

15、问题。“从这里爬到屋檐那里大概要用多少时间?我在屋檐下面那个支点上休息30秒后,剩下的时间能否从这个点翻上屋檐?我要用多快的节奏去攀爬才能在2分钟内到达第四把快挂?”这些是时间知觉问题?所以在比赛中我们观察线路时,第一步要做的事是整体的去看一遍线路,通过预估线路的长度、难度、自身水平等因素去从时间上让自己知道大概需要用什么节奏去攀登;第二部要做的事是要仔细去研读线路的每一个动作,从空间的角度去让自己的身体记住那些动作的距离远近、点形状的大小、手点和脚点之间的相对方位等信息,通过这些信息的摄取来确定难点在哪里?休息点在哪里?挂锁的最好位置在哪里?在过难点时预先设计的动作无法实施时,你的第二方案是什么?通过这样快速的对每一个细节进行思考,我们会在攀登过程中更省力。第三步要做的事是利用线路观察时间的最后几十秒对整条线路进行再次全程记忆,把前面仔细分析之后的动作在大脑中排成动作序列,用电影播放的形式在大脑里面“播放”一遍,以达到加深记忆的效果。同时,可以和比较熟悉可信的同场岩友进行意见的交换。再次回到隔离区等待比赛时,我们应该做的事是,把整条线路在大脑里面再次以电影播放的形式“播放”一遍以进一步加深技术动作的记忆。然后根据该线路定线员以往的定线风格,以及自己在观察线路过程中感觉不确定的技术动作,在热身墙上找到相似的技术动作去做一下,以增加自己对线路的信心。从隔离区到比赛区还有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