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308125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PDF 页数:13 大小:184.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016年-2020年)(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1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 (回) 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016 年-2020 年)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 (回) 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 (2016 年-2020 年) 宁夏人民政府 中医药作为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资源、 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 原创优势的科技资源以及 优秀的文化资源和重要的生态资源,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突出、 地位特殊。 宁夏中医药 (回 医药) 以下简称中(回)医药健康服务起步晚、规模小、创新能力弱,还存在着相关政 策不完善、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健康服务发展受到制约。为进一步加快我区中(回)医药健 康服务业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医药健康服务发展规划(2

2、015 年2020 年) 的通知 (国办发201532 号)精神,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要求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 的决策部署,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基础上, 加强政策引导,创新体 制机制,鼓励多元投资,彰显特色优势,拉动服务需求,充分释放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 展潜力和活力, 构建宁夏特色中(回)医药健康服务体系, 不断提升中(回)医药对我区经 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二)基本原则。 1.以人为本,服务群众。把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作为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出发点 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中(回)

3、医药特色优势,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健 康权益。 2.政府引导,市场驱动。强化政府在制度建设、政策引导、项目支持及行业监管等方面 职责。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规范市场管理,鼓励社会力量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2 举办中(回)医药健康服务机构,增加健康服务和产品供给。 3.中(回)医并重,突出特色。发挥宁夏中(回)医药资源特色和优势,强化中(回) 医药健康服务发展的产业基础,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成果,提升中(回)医药健康服务 能力,增强中(回)医药的竞争力。 4.深化改革,创新发展。加快中(回)医药健康产品研发及科技转化,拓展服务范围, 创新服务模式,

4、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展体制机制。促进中(回)医医 疗、养生保健、康复养老、健康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 (三)总体目标。 到 2020 年,基本建立中(回)医药健康服务体系,中(回)医药健康服务网络基本健 全,健康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健康服务手段更加先进,健康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健康服务产 业规模明显上升, 成为我区健康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优势特色领域, 以及带动相关产业 发展和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 1.中(回)医药健康服务提供能力明显提升。中(回)医医疗、保健服务机构数量显著 增长,中(回)医药健康服务人员素质显著提高,中(回)医药健康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基 本满足社会

5、多元化健康服务需求。 2.中(回)医药健康服务技术手段不断创新。以中医药学为主,以回医药学为辅,充分 借鉴现代医学及其他科学技术,创新中(回)医药健康服务模式,丰富和发展中(回)医药 健康服务内容和方法。 3.中(回)医药健康服务产品种类日益丰富。中(回)医药健康服务相关技术和产品研 发、制造、流通与消费规模不断壮大。枸杞、甘草等道地中(回)药材种植业和相关制造产 业转型升级明显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中(回)医药企业和产品。 4.中(回)医药健康服务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中(回)医药健康服务政策基本健全,行 业规范不断完善,政策监管和行业自律更加有效,形成全社会支持中(回)医药健康服务发 展

6、的良好氛围。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3 二、重点任务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1.健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体系。实施区域“治未病”服务推进工程,实现区、市、县三 级中医医院“治未病”中心(科)建设全覆盖。强化区、市级中医医疗机构“治未病”中心内 涵和能力建设,打造区域“治未病”服务龙头,指导、带动基层医疗机构提供规范的中医药 预防保健服务。在所有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有条件的村卫生室,提供简便 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各类中医养生保健机构, 支持中医养生保健机构聘 请有资质的中医师提供咨询和调理服务,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发挥人才、技术优势,为中医养 生保

7、健机构提供规范技术支持。 2.规范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发挥行业协会、学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开展“治未病”服务技 术规范化研究,形成符合我区实际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规范、标准、指南或健康干预方案。 指导各类中医药养生保健机构根据国家、 自治区相关规范和标准提供服务, 组织开展中医养 生保健服务的评价和管理。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五禽戏、八段锦等中医传统体育项目。 大力发展药膳产业,开发药食同用产品,倡导合理饮食调养。支持运用云计算、 “互联网+” 、 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开展智能化中医健康服务,为居民提供融中医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 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个性化、便捷化中医养生保健服务。 3.开展中医特

8、色健康管理。在区内高等医学院校开设中医养生保健课程,培养中医药养 生保健人才。将中医药优势与健康管理结合,以慢性病管理为重点,以“治未病”理念为核 心,探索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健康保障模式。鼓励保险公司参与 中医健康管理服务,开发中医药养生保健、 “治未病”保险以及各类医疗保险、疾病保险、 护理保险和失能收入损失保险等商业健康保险产品, 通过中医健康风险评估和风险干预等方 式, 提供与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相结合的疾病预防、 健康维护和慢性病管理等中医特色健康管 理服务。 指导健康体检机构规范开展中医特色健康管理业务。 积极利用各种平台传播中医药 养生保健知识,引导人民群众科学

9、认识中医药,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高尚精神追求。 专栏 1 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建设项目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4 “治未病”中心规范化建设 在地市级以上中医医院设立“治未病”中心,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有条件的综合医院 和妇幼保健院设立“治未病”科,将中医体质辨识纳入医院体检项目。指导专业体检机构开 展中医健康体检,提供规范的中医健康干预服务。 (二)大力发展中医医疗服务。 1.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各级政府认真履行对公立中医医院的投入责任,加大投 入力度, 巩固公立中医医院提供基本中医医疗服务的主导地位。 开展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 综合服务区(中医馆)建设,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加大县级中医医

10、院建设力度,提升 综合服务能力,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完善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 部建立标准化中医科、中药房。支持部分市级综合医院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转型为中西医 结合医院,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逐步形成公立中医医院为主体、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 协同发展、综合医院中医药科室有力补充、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强、覆盖城乡、结构合理 的中医医疗服务体系。 2.推动形成多元办医格局。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中医医院、康复疗养院、老年病 医院和传统中医诊所、 临终关怀医院等医疗机构。 鼓励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 办传统中医门诊部、诊所,允许符合条件的药品经营企业举办中医坐堂医诊

11、所。规范和推进 中医师多点执业,鼓励具备资质的执业中医师到非公立中医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执业。 形成公立医院与社会办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 3.探索和创新中医服务模式。改革中医医院服务模式,推进多种中医方法综合应用、多 专业一体化的诊疗服务模式,将中医“治未病”和养生保健纳入中医药服务全过程,建立集 医疗、预防、教学、康复、养生和保健于一体的全链条发展模式。深化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 开展中西医协同创新,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水平。支持自治区级、市级中医医院通过输出管 理、技术支持、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与县级中医医院组建紧密型的医疗联合体或医疗集团, 支持县级中医医院与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

12、服务中心实施紧密型的“县乡医疗服务一体 化”管理,形成优质中医医疗资源纵向合理流动的长效机制。加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 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建设,提供中医全科服务。推动中医门诊部、中医诊所和中医坐堂医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5 诊所规范建设和连锁发展。 专栏 2 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及能力建设项目 完善市、县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 完善中医药医疗、 保健服务体系, 按照中医医院建设标准改扩建部分市、 县级中医医院, 为全区 12 所县级公立中医(回医)医院配置中医诊疗设备,加强红寺堡区、泾源县综合医 院中(回)医科建设。 中医专科专病防治体系建设 在我区现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布局基础上,完成 1

13、8 个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完善 自治区、市、县三个层次的中医重点专科专病防治体系。优化诊疗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开 展中医特色优势病种科学研究,发挥技术辐射作用。 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 建设 4 个中(回)医教育培训基地,实施基层中医优才培养工程,通过自治区中医优才 带徒传承方式,为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培养 200 名合格中医师,完成 300 名左右中(回) 医药骨干人才培养。 (三)支持发展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1.加强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机构建设。 根据自治区区域卫生规划和康复服务资源配置需求, 鼓励设立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和疗养机构, 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医院、 疗养 院等。加强二级以

14、上中医医院康复服务能力建设,80%以上的中医医院建有康复科。指导乡 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备必需的康复设备 (含传统设备),推广中医康复技术,提 供中医特色康复服务。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中医医院合作开展中医康复技术服务。 2.提升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开展中医特色康复医疗、 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康复护理、辅具服务等康复服务。支持中医医院指导社区卫生服务中 心、乡(镇)卫生院、残疾人康复中心、工伤康复中心、民政康复机构、特殊教育学校等机 中经未来产业研究院 6 构,开展具有中医特色的社区康复服务。加强中医护理工作,在康复护理中推广中医药适宜 技术和中医护理方案

15、, 拓展中医康复服务手段。 建立二级以上中医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 转诊机制,让群众就近享有规范、便捷、有效的中医特色康复服务。 专栏 3 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项目 中医特色康复服务能力建设 实施县级公立中医医院标准化康复科建设项目,打造 5 个县级中医医院康复科示范单 位。 (四)积极发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 1.加强中医药特色养老机构建设。 鼓励新建以中医药健康养老为特色的护理院、 疗养院、 养生养老公寓。鼓励中医医院采取自建、托管养老机构,或与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开展技 术协作等多种形式, 不断拓展中医药服务领域。 鼓励有条件的养老机构设置以老年病和慢性 病防治为主的中医诊室,配置中

16、药房。鼓励社会资本举办集医疗、护理、康复、居住等为一 体的养老院或康复医院。 2.促进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开展中医药与养老服务结合试点,探索形成具有中医特 色、紧密联系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在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增加老年病床 数量,开展老年病、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为老年人就医提供优先优惠服务。支持养老机 构开展融合中医特色健康管理的老年人养生保健、医疗、康复、护理服务。有条件的中医医 院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建立医疗契约服务关系, 开展上门诊视、健康查体、保健咨询等服务。培育中医药健康养老型人才,依托院校、中医 医疗预防保健机构建立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实训基地, 加强老年家政护理人员中医药相关技 能培训。 创新老年人中医特色健康管理, 研究开发多元化、 多层次的中医药健康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