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291032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DOC 页数:102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2页
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2页
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2页
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2页
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与运行机制研究.doc(10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期会计研究动态 (共 53 篇) 目录 会计基本理论 3 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3 会计控制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3 人类有限性与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4 会计信息产权及其交易研究5 会计选择行为的制约机制研究5 现代产权理论及其对会计学的启示6 西方会计信息披露的三个基本理论7 公共受托责任、新公共管理与我国政府会计改革7 价值增值动因:财务、会计、审计共同的逻辑起点8 环境会计研究视角的国际比较8 浅谈会计人员法律责任9 财务管理 .10 2004 年中国资本市场焦点:股市全流通.10 会计研究对财务的影响10 知识经济时代财务管理新探11 我国电信企业资本运营问题研究12 财务治理

2、结构:一项理论研究问题12 论利益相关者责任与公司财务治理13 2 CFO 的新使命:领导公司财务管理新变革.14 我国新股发行定价市场化实证研究14 成熟市场财务丑闻留下七大教训15 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来自中国的证据15 试论上市公司实施财务盈余管理的动机与方式16 LBO 运用研究.17 财务预警模型综述17 现金流量价值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兼评现金流量表准则 的实施效果18 内部控制 .18 建立企业内部管理控制系统框架的探讨18 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企业风险管理框架COSO 委员会新报告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简介19 管理控制与战略业绩评价19 业绩管理:管理控制系统研究的一个框架20 公司

3、治理 .21 公司治理:文献回顾与未来研究方向21 国有企业内部人控制新探21 治理结构的国际趋同与我国当前之实践:一个综述22 丑闻之后话治理22 中外证券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分析23 德国监事会制度评价23 独立董事的适应与失效来自 中国最大的 资料库下载 24 公司治理对公司绩效的作用机制25 公司治理与企业价值的实证研究25 成本管理会计 .26 论管理会计系统的权变性对我国管理会计工具引入 的经验性评价26 管理会计形成与发展的“三阶段论”27 管理会计发展的历史演进27 会计准则与制度 .28 具体会计准则间不协调的原因分析28 会计原则协同:会计准则国际协同的切入点29 强制性信息

4、披露的适度问题30 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政府功能与角色定位31 财务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及其特征31 关于企业财务通则的思考32 会计寻租研究32 美国政府财务报告模式的沿革及启示33 审计 .34 审计合谋与财务报告舞弊:共生与治理34 4 行业管理走新路34 道德准则来自 中国最大的资料库下载 35 AICPA 宣布 2004 年前十种技术.35 文献索引 .36 会计基本理论36 会计国际化36 会计准则与制度36 财务管理37 审计37 财务会计38 其他39 会计基本理论会计基本理论 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价值链会计研究:回顾与展望 现实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会计职能的转变

5、 提出了更迫切的要求。传统记账算账型会计模式应逐步向 管理型会计模式转变。以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为目标,从 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拓展会计管理的范围,构建价值链会 计是必要而且也是可能的。来自 中国最大 的资料库下载 文章首先从“会计是一种价值管理”说起,追溯到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的“会计管理”思想,进而抽象为“价值 管理” ,并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和西方经济学的效用论两 个方面分析了价值的内涵,将其界定为价值是交换价值的 表现形式,然后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价值运动的现实逻辑是 价值从最终顾客经由若干企业向上游企业流动,并在各节 点企业间进行分配。最后指出“会计管理活动论”是价值 链会计研究的

6、基础。 客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企业成为一个以追求价值最 大化为目标的契约集合体。经营方式的集团化,日常经营 与战略经营相结合,供应链管理与价值链管理相结合,实 体资源管理与虚拟资源管理相结合,同时,现代信息技术 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为价值链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因此, 6 管理的视线应转向价值链上的每一个节点,目标应锁定为 价值链整体最优。然而现行会计模式中,财务会计无法提 供更多的非财务信息和未来信息,于是变革现行会计模式 是大势所趋,进行价值链会计研究是必要的。 价值链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麦克尔伯特于 1985 年提 出,认为价值链管理包括内部价值链管理、纵向价值链管 理和横向价值链管理,分别解决

7、降低企业内部成本、企业 产业定位和竞争优势的问题。来自 中国最 大的资料库下载 作为前期研究成果,文章将价值链会计定义为对企业 价值信息及其背后深层次关系的研究,并利用价值信息实 施对价值链的控制和管理,利用会计特有的功能和方法为 企业价值增值最大化服务。进而提出了价值链会计的理论 框架,以强化价值管理为主线,分别沿空间和时间两个维 度重构会计管理框架,空间上将会计管理主体从单个企业 扩展为价值链联盟,时间上以会计适时控制为核心,以事 前静态管理、事中动态管理和事后混合管理为内容,以核 心企业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函数,价值链联盟价值最大化等 其他因素为约束条件开展全方位、全过程的会计管理。通 过

8、审视价值链管理理论改造原有的会计管理理论,实现价 值链与会计的融合。 文章最后做出了价值链会计研究的展望,提出了有待 深入研究的价值链会计的理论问题、应用问题和学科构建 问题,以丰富会计管理的思想和内容,并为实践服务。 (孙志梅摘自会计研究 2004 年第期 作者:阎达五) 会计控制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会计控制的基本内涵及运行机制研究 作为会计基本职能之一的会计控制,是与监督相区别 的范畴。作者认为,把会计控制理解为监督以及对会计控 制的认识不全面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理论根源。 一、会计控制的理论内涵 作者认为会计控制是指控制主体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 实现既定的控制目标,对受控客体的经济

9、活动及其会计信 息的生成加以监控的方式及其运行机制的总称。该定义的 会计控制既包括了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及其结果的控制, 又包含了利用会计信息对受控客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的控制; 同时,在一个有序的会计控制体制中,会计控制包含了控 制主体、受控客体、控制对象、传递路线、控制目标、控 制环境六大要素。把会计监督等同于会计的控制职能是不 对的。 二、会计控制的运行机制 所谓会计控制的运行机制,是会计控制要素的构成及 8 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运行关系的总称。会计 控制的主体通过监控受控客体的行为来作用于控制对象, 又通过控制对象的改善与优化来逐步地达到一个合乎预定 目标的状态,控制目标能否实现通

10、过信息反馈渠道反映给 控制主体,使其开始下一个循环的再控制,这就形成一个 完整的会计控制系统循环。会计控制不单是企业内部会计 核算部门和业务部门的事,而且还是企业外多个监管部门 和企业决策检察部门的事,涉及到多方面。根据会计控制 的六要素,可以构建出会计控制的“三位论” ,即人员责任、 资金运动、会计信息的相互关系。 三、公司治理结构下的会计控制机制 建立健全会计控制的运行机制必须从完善公司治理结 构出发,要求运用公司治理机制设计会计人员责任控制机 制、资金运动监控机制和会计信息控制机制。 会计人员责任控制机制的核心在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 下的公司治理结构设置会计控制的组织机构及配备高素质 的人

11、员;会计信息的控制机制包括对会计核算过程的控制 和由此反映出的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因而属于对会计本 身的控制;资金运动的控制机制主要是会计控制的主体持 续利用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企业各职能部门的经济活动进 行计划、决策、指挥、监督,使各部门经济活动中的资金 运动增值达到最大化,实现企业持续经营的最优增长目标。 (杜葳摘自财会通讯2004 年第 3 期,作者:李伶俐、 王定祥、李茂) 人类有限性与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人类有限性与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 从会计信息生产程序的角度来考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 因可以分为由于会计规则与会计域秩序的不一致而导致的 规则性失真、由会计规则执行者主观行为动机产生的违规 性

12、失真以及具体执行行为中产生的行为性失真。文章首先 分析了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客观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 有限性,进而分析导致个体性失真和群体性失真的影响因 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措施。 有限性是人类的根本特征之一,哈耶克将之具体化为 人的认识和能力的有限性、人的行为相对于新事物的滞后 性以及对事前计划的不完全执行性。有限性同样是会计规 则执行者的构造性因素,因而会计规则执行者对会计规则 的执行不可能总是恰如其分的,具体表现为会计规则执行 者对会计规则理解的不完美性、对客观经济活动实质把握 的不完美性以及具体执行行为的不完美性。 虽然用以证明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直接证据较少, 但一项来自对上市公司年

13、报整体平衡以及摘要与年报一致 10 性问题的统计数据确切表明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存在以 及问题的严重性。鉴于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的多样性,究 其原因可以分为与个体心理或人格相关的个体性失真和与 个体所处环境相关的群体性失真。 就个体性失真而言,包括由于主观态度和应有的职业 责任的缺失而导致的过失性失真以及与非主观因素相关的 非过失性失真。其中,疏忽大意和过于自信是过失性失真 的两种情形。疏忽大意是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程度较低, 多发生于基层工作者和会计基础工作中,主要通过提高会 计规则执行者的工作投入程度和工作责任感来治理。由于 过于自信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程度较高,多见于会计工作 的管理者,治理措

14、施主要在于加大监督力度和惩罚支出。 借助于计算机软件的核实功能可以有效地预防过失性失真。 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是导致非过失性失真的两个主要因 素。智力因素表现在根据已有的会计知识对实际业务进行 判断的能力、不断学习会计新知识的能力和对特殊行业性 质的新工作岗位的适应能力。由此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可 以通过提高职业判断的准确性,加快知识更新,全面化知 识结构以及分层次需求导向性教学来治理;而非智力因素 则表现为受启发式、信仰偏见、功能性固着、迁移作用、 不相干多余信息干扰、动机情绪及思维定势等多种因素的 制约而导致人类思维的有限性,对此可通过专门的针对性 措施来消除非智力因素导致的会计信息行为性失

15、真。 群体性会计信息行为性失真是由各种非人格因素引起 的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扭曲,相关因素包括会计规则、会计 技术发展水平、会计规则执行者所属组织的企业文化和组 织结构特征以及整个社会文化环境等。对此可通过改革准 则制定机构人员组成以增强可操作性,调整会计规则内部 结构以提高规则指南的有效性,增强规则术语的明晰性以 增强信息传递的有效性,以及通过成立会计人员联盟的方 式来加强对其行为的约束和规范。 (孙志梅摘自会计研究2004 年第 期 作者:吴联生 李辰) 会计信息产权及其交易研究会计信息产权及其交易研究 长期以来,人们对会计信息是公共产品还是私人物品 争议颇多。该文认为,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总是以

16、特定的产 权关系为基础,受特定的产权制度制约并为特定的产权主 体服务。从会计信息产权的历史演进和会计信息不具有公 共物品的特征两个方面,论述了在不同的产权制度下,会 计信息具有不同的产权属性。 该文从产权交易的角度论述了企业之所以没有强烈的 动机披露会计信息甚至披露虚假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 12 披露的低效率或无效率,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会计信息产权 制度不清晰;会计信息披露的低效率或无效率的直接原因 在于政府对会计信息披露的管制,强制性地要求企业无偿 地披露具有成本消耗的会计信息。 该文认为我国会计领域现有的制度安排是阻碍会计信 息产权交易,降低会计信息配置效率的主要因素。因此有 必要在会计领域进行制度创新,推动制度的有效变迁。制 度创新和变迁的基本路径是以制度的形式对会计信息私人 产品的属性予以认可,对会计信息的产权实现强有力的保 护。其实现方式是引进现代信息经济学的观点,通过实现 会计信息商品化来进行,要求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在 使用企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