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94282803 上传时间:2019-08-05 格式:PPT 页数:73 大小:1.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屈原列传》课件(7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屈 原 列 传,作者:司 马 迁,一、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掌握“令”、“伐”、“疾”、“使”等多义词。 2、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他的政治主张,认识屈原热爱祖国和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屈原的不幸遭遇和历史事实,突出屈原的高贵品质、爱国精神( 第三段) 2、难点: 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特点。,司马迁(约前145年?),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父亲司马谈任太史令,掌握宫廷秘籍,职司记载。司马迁自幼受父亲薰陶,十岁就学于长安;二十岁开始漫游,游踪几乎遍及全国,此时他借此到处考察历史遗迹,接触社会不同

2、阶层的人物,了解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采集传闻异说,为他后来写作史记打下基础。二十多岁入朝任郎中。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继父职,任太史令,有机会遍读皇家所藏典籍。太初元年(前104年),参预修订历法,成“太初历”,并开始写作史记。后五年,因上书替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辩解,获罪下狱,被处宫刑。为了完成著作,“就极刑而无愠色”。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书。历十年艰幸,终于在征和初(前92年)撰成史记。,作者简介:,简介屈原的生平:,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真。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出污泥而不染的高尚情操,他眷恋祖国,与祖

3、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屈原的诗作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它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是诗歌形式的一次大解放。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后代一切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简介屈原的影响:,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分三部分) (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第一部分(13自然段):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解析重点句子:,分析并翻译

4、第三段。,第一部分学习提示,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注:屈景昭皆楚之族。王逸云:“楚王始都是,生子瑕,受屈为卿,因以为氏。”,博闻强志:知识广博,记诵的事实多。闻,动词,见识,知识。志,记。 明于治乱:明晓国家治乱的道理。 娴于辞令:擅长讲话。娴,熟练、熟悉。辞令,应酬的语言。 入:名状,对朝庭内。 出:名状,对外。 任:信任,1 、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 明确: 王甚任之

5、:“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左徒:楚官名。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王甚任之”的原因: 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注:

6、害其能:嫉妒屈原的贤能。害,作“患”讲,这是嫉妒的意思。 造为宪令:制定国家的法令。 属():写作。 “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这句话中的“夺”和“与”,通常解作“夺取”和“给与”;然细揣之,似不合事理。杨公骥认为:“改易和强迫改易皆可谓之夺。因此,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意为:上官大夫欲夺其志或欲改其稿。”“允许或赞同皆可谓之与。因此,屈原不与,意为:屈原不答应、不同意” 。伐:夸耀,炫耀。 疏:疏远。,明确: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才能杰出,蒙谗见疏。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

7、同”。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曰: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理解,文辞便可贯通。联系上下文,可补出“以为”前省略的主词。,2、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

8、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絜,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絜,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注:疾王听之不聪:痛心楚怀王惑于小人之言,不能分辨是非。疾,恨、痛心。听,名词。聪,明。 谗谄之蔽明:小人混淆黑白,使怀王看不明白。谗谄,说好人的坏话,谄媚国君。 邪曲之害公:邪恶的小人妨害国家。“邪”与“曲”作邪恶、不正讲。 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

9、君谗臣所容。 离忧:遭遇忧愁。离,通“罹”,遭遇。 人穷则反本:人处境困难,总想念上天和父母,希望得到帮助。反,通“返”。 惨怛:内心悲痛。 信而见疑:诚信却被怀疑。见,被。 以刺世事:(引古代帝王)讽刺当世没有贤君。 广崇:广大崇高。 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意思是,就其文字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指,通“旨”。 举类迩而见义远: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远。类,事物。 称物芳:指离骚里面多用美人香草作比喻。 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自动地远离污泥浊水。自疏,自己疏远。濯,通“浊”。淖,泥浆。 蝉蜕于浊秽:像蝉脱壳那样摆脱污秽环境。蝉蜕,脱壳。蝉脱壳。

10、浊秽,指黑暗社会。 不获世之滋垢:不沾染尘世的污垢。滋,污浊。 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意思说,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依旧保持高洁品德的人。皭,洁白。滓,污黑。,3 、屈原为什么作离骚? 明确: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陷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疾,恨,痛心。四句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这四个主谓短语都是“疾”的宾语。 4 、第3小段包括几层?作者是怎样对离骚进行记叙和议论的? 明确:两层: 第一层从本段开头至“盖自怨生也、第一句记叙屈原“忧愁幽思而作离骚”,以下几句就“忧”“怨”展开议论,分析产生忧怨的原因,寄寓作者对屈原的深切同情。 第二层

11、第一、二句“上称帝喾靡不毕见”记叙(概述)离骚的主要内容,以下几句就其文、辞、志、行进行评论,评介其艺术成就,赞扬屈原的“泥而不滓”“与日月争光”的高贵品质。,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 (分三部分)以人物活动的时间为序进行记叙.,第一部分(1-3): 叙述屈原由被信任至被疏远的坎坷经历,介绍并高度评价离骚。 1、简介屈原。 2、屈原被疏。 3、述评离骚。,重点句子: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并列复句,两部分以分号隔开。从修辞上讲又是对偶句,“入”对“出”,“图议国事”对“接遇宾客”,“以出号令”对“应对诸侯”。把屈原对内对外职责,简洁明确表达出来了。,巩固强化第一

12、部分,“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因果复句,前一个分句动词谓语为“疾”,宾主部分为四个排比句。四句排比,从内容上讲则是逐层深入的。由于怀王听不到忠臣的良言进谏,因此谗谄的话才可遮蔽了他的眼睛,使得邪恶之人伤害了国家,真正忠臣贤者不被容纳。下一分句,“故”当所以讲是结果部分。“忧愁”,是感情的表现,“幽思”是思想发挥。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因果复句,前一分句,是“人穷则反本”,后面分句又是一并列复句,从修辞上讲又是一对偶句,前后两句形式基本一致。,“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埃之

13、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 并列复句。后一分句为“皭然泥而不滓者也。”前边分句又是一转折复句,“以”表示转折。从修辞上讲是“借喻”,隐去了本体只有喻体。,“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这是两个并列的判断句。古人认为上天是人类的起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动句。 “谗人间之”:间,读,离间。之:代词,他们,指屈平与其君。 “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是“明”的宾词。靡:无。见:现。,语句阐释:,分析第三段并翻译。,第二部分: 写屈原由“黜”到“迁”和楚国由强到衰的过程。(4-10) 1、屈原被黜,怀王三

14、次被秦所骗而最终客死于秦。 2、顷襄王昏愦腐朽,屈原被迁。,分析这部分并重点翻译第八、第九自然段。,第二部分学习提示,屈平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详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于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魏闻之,袭楚至邓。楚兵惧,自秦归。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注:绌:通“黜”,指罢免官职。 二水名。位于丹水之北,

15、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县名,在弘农,所谓丹阳淅。正义丹阳,今枝江故城。 索隐徐广曰:“楚怀王十六年,张仪来相;十七年,秦败屈匄。”正义梁州。 按:此邓在汉水之北,故邓侯城也。,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注: 索隐按:张仪传无此语也。 设诡辩:说骗人的假话。 顾反:回来。顾,还。 其后诸侯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眛。 注:集解徐广曰:“二十八年败

16、唐眛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柰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注:按:楚世家昭睢有此言,盖二人同谏王,故彼此各随录之也。 集解徐广曰:“三十年入秦。”,名横。稚子:小儿子。,1 、第47自然段记叙了哪些事实? 概括: 4.受骗绝齐 兵败丹淅 蓝田退兵 5.复释张仪 6.诸侯击楚 7.赴秦身死,2 、作者写楚国的命运,用意是什么? 提示:这些事发生在“屈平既绌”以后,说明罢黜屈平是错误的。怀王复释张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