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及其内容创新.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258167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及其内容创新.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及其内容创新.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及其内容创新.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及其内容创新.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及其内容创新.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及其内容创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及其内容创新.doc(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治经济学体系的重构与内容创新2004-01-08 一、对学术界争议较多的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问题 如何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及其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国内学界有着不同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这一点必须肯定和坚定不移,但也不能教条主义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而应不断地随着我国经济实践的发展而丰富完善;有的学者认为传统的政治经济学是与市场经济相排斥的,西方经济学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学理论要发展和跟上时代步伐,必须用西方经济学对我国传统经济理论进行改革;也有的学者认为西方经济学是建立于私有制基础之上

2、的,不一定能适合中国的国情,难以与中国经济运行的实际相对接,更不可能代替我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学,那种削足适履式地将中国的经济实践和经济改革往西方经济理论中套,其结果不仅不能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学的发展,而且会给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造成损失,等等。 以上观点,可谓见仁见智。大多数人更容易接受的做法恐怕是,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利用人类一切优秀的思想成果,包括西方经济理论中一切符合我国实际的理论思想都要兼收并蓄,来构建中国经济学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是一个开放的理论体系,要随着时代形势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应该借鉴西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和一些优秀思想成果。然而要真正实现两种经济理论的对接和融合谈何

3、容易?因为二者在基本概念范畴、理论框架、研究的出发点、研究方法、研究对象和理论思维方式等,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现在有人确实已经实践了这种结合,不过这种尝试未见其成功,通常是将两套理论堆砌在一起或穿插排放,显得很不协调和不伦不类。所以,建立新的经济学框架结构体系,绝不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简单相加或糅合在一起,而是一种全新理论体系框架的创造,甚至包括对有关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的重新诠释。 (二)关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学发展问题 在如何构建我国新的经济学理论体系问题上,目前理论界有一些不同意见,一派观点是将传统的政治经济学吸纳部分西方市场经济理论,并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

4、经济学理论”;另一派观点是主张用西方经济学基本理论取代传统的政治经济学,认为“经济的基本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无阶级性的”;也有的认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是无国界的,如果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特殊的经济学,世界上可能就会出现100多种经济学”,但是,“在经济学研究领域,人们之间会有内容、方法和观点上的差别,甚至会形成各种流派。但这种差异与国家的不同无关。”(s因此主张建立“中国经济学”,并将其作为经济学的一个流派。另外,还有人提出中国经济学改革要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当作构建理论体系的红线,在内容结构上要以改革和建设中面临的问题为导向,在方法上要坚持定性分析与

5、定量分析、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等。我们认为,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不应该有国别之分,但可以存在不同观点的多种学派或流派,哪一种能经得起实践的检验就是正确的,否则就是错误的或不完全正确的。 有的学者强调应突出中国国别经济学的特色,“中国是个非常独特的社会,如多元的文化,阶梯式的地理环境,典型的二元经济,人多地少的生存空间,强调国家、集体和家庭的儒家文化等,使对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环境或理论研究的前提假设条件,完全不同于西方主导经济学的环境和前提条件”。这种观点很有道理。毫无疑问,从理论上符合实际和逻辑要求地阐释中国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改革,应当是我国经济学一个重要使命,例如,公有制与市场经济能否结合和

6、如何结合?计划经济如何过渡到市场经济?如何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形式并存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如何看待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问题?这些都需要从理论上做出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中国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一些独特的规律性,揭示这些特殊规律也是中国经济学的基本任务之一,如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协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等,都应该是经济学进行深入讨论和做出回答的问题。但是,我们不赞同一些人企图割断中国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的关系、排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所揭示的普遍规律的做法,因为这样的“经济学”永远走不出国门,不能被国

7、外学界所认同和接受。至于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可以借鉴使用包括西方经济学在内的各种科学合理的研究方法。 (三)关子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学界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问题也存在较大的分歧,一是所谓正统的政治经济学派坚持的观点,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社会集团在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三要素。这种观点在我国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在第一章都开宗明义做了上述解释。二是受西方经济学影响较大的学者认为,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研究有关资源配置的科学。三是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

8、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内容,在持这种观点者中间,其中一部分人还强调应以研究生产力为主和以研究生产关系为辅,另一部分人则坚持以研究生产关系为主而以研究生产力为辅。 我们认为以上观点都有自己的合理因素和理论依据,而又都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研究的范围涉及人类社会经济领域中各个方面,包括基本经济制度、经济政策、经济思想、经济建设、经济生活、经济关系、经济现象、经济规律、经济部门和经济增长等,既涉及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也涉及到资源配置的问题;既可以是对社会经济制度和经济思想做历史的纵向研究,也可以是对其做现实的横向对比;既可以是对宏观经济问题和基本的经济规律进行揭示,也

9、可以是对具体经济部门和经济活动的分析;既可以研究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分配、交换、消费等活动,也可以讨论科技、知识和劳动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率和持续性等问题。所以,决不能将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局限于某一、两个方面的经济范畴,不要把这一学科的对象过于狭窄化。当然,正如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重点研究的范围一样,经济学也可以确定自己重点研究的内容,如生产力、生产关系、资源配置等,这与其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并不矛盾。 二、构建我国新的经济学基本原理的框架体系 建国后,在高校普遍开设的政治经济学课程的基本框架结构包括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三大板块,前两部分内容

10、分别是马克思的 (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论的缩写,属于资本主义部分;社会主义部分的内容,原来基本上是搬用前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而形成的“苏联范式”,改革开放后这部分内容又结合我国经济建设的实践不断地进行改编。这种所谓的政治经济学“板块结构”和“二分法”一直延续至今。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和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变化调整,再继续沿袭传统的“二分法”和三个并列的“板块结构”的教材已不适宜,越来越不符合时代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经济理论发展、高教改革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尽快打破经济学教材的旧体系结构,进行经济理论体系的重构和重要内容的更新。 我们根据以上对经济学研究

11、对象和范畴的分析,提出经济学基本原理框架设计的基本思路,它应当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经济学基本理论概述,包括经济学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发展历史、主要经济学流派和重要原理等;所有制形式及其历史演变以及所有制演变的规律等;市场经济理论,包括市场与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机制与市场规律、市场体系与市场结构、市场机制与不同所有制的结合等;生产和再生产理论,主要包括工业生产与再生产、资本积累、生产要素的配置、企业管理与技术创新、企业利润和企业发展战略;分配理论和工资理论,包括分配制度的历史演变、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个人收入分配及标准、工资与就业理论、我国现阶段的分配原则;商品流通和国际贸易理论,包括商品流通及

12、其规律、商业信用与商业利润、国际商贸理论和我国商业流通体制改革;消费理论和消费政策,包括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消费结构与消费方式、消费理论的发展、可持续消费政策;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理论,包括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关系、政府的基本职能和宏观调控手段、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问题;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包括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平衡、经济结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社会保障制度和保障体系的完善,包括市场经济与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社会保障体系结构等;经济全球化和跨国经营理论;现代企业制度理论;农业经济发展与城

13、镇化理论;现代银行与金融市场理论;面向知识经济时代,等等。 这一理论框架结构设计体现了这样几个特点:一是打破了我国传统政治经济学的“二分法”和板块式结构,将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整合为一个有机整体;二是突破了长期以来存在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不能融合,即存在所谓“两张皮”的局面,使二者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整合和优势互补;三是围绕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对外开放进行理论构建,结合中国的经济发展战略和改革的重要课题展开,如市场经济理论、产权改革理论、国有企业改革理论、中国农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等,并充分考虑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知识经济发展趋势;四是抛弃了国内长期存在的宏观经济学

14、与微观经济学的区分,将两部分内容根据逻辑安排融为一体。当然,构建新的经济学理论框架还需要对有关概念范畴重新进行阐释和界定,对一些存在争议的理论还需要加以对比筛选,对于一时还难以定论的理论观点可以列举介绍。以上框架体系还只是一个初步的设计,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能否为学界大多数同仁所认同和接受也是一个未知数,权且算作一家之言和希望能起到“抛砖”的作用。 三、结合时代发展特征,进行经济理论创新 (一)发展传统的经济理论 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惟书不惟上,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对一些学术界争议比较多的传统经济学理论观点要进行再认识。例如,关于资本理论的研究就取得了不少新成果。传统的政治经

15、济学认为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资本不是钱也不是物,而是社会关系,即反映人与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所以,根据这一定义,长期以来在我国就有了私有制企业的“资本”和公有制企业的“资金”、“资产”的不同概念的区分。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提出了不同看法,比如有人借用马克思将资本区分为执行职能的资本和不执行职能的资本的理论,把我国私营企业中的资本认定为执行职能的资本,它无偿地占有了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反映的是一种剥削关系;而把我国个人购买股票、债券和银行存款等看作是不执行职能的资本,它是单纯作为所有权的资本,不直接雇佣劳动,其收入不具有剥削的性质。 此外,传统政治经济学中的工资理论、地租理论、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人口理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理论和按劳分配理论等,都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我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卫兴华教授强调,马克思主义的经济思想不是宗教教义,既要继承与运用,又要发展,“我们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研究和分析国内外不断变化与发展的实际经济情况,而不拘泥于他在一定情况下所做的个别论断和具体结论”。 (二)认清国内外经济发展形势,完善发展经济学理论体系 要充分发挥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实践的积极作用,就要求经济学跟上时代发展步伐,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不断拓展其研究的新领域、新视野,充分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