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4250794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我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回答.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反思近年来经过几番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宏观调控之后,人们发觉政府调控的有形之手越伸越长,市场的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范围越来越小;国有企业的垄断越来越强大,民营企业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从短期看,相对于美欧国家政府财政的窘境和经济增长的疲弱,中国这种由政府强力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的确“风景亮丽”。但从长期看,恰恰是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模式,使得体制难改、结构难调,发展方式难以根本转变。我国1992年设计经济体制模式时就指出:“就是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种表述从体制上框定了我们的市场经济是一种“政府主导型”市场经济。近二十年的改革实践也表明,中国

2、实行的确实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市场经济体制模式。市场经济的核心内容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与此相应,市场权力边界与政府权力边界有着清晰的界定,这种界定决定了政府不能作为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只能是公共产品的提供者。但是,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下,政府成为了资源配置的主体,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却被“边缘化”,甚至被完全挤出了资源配置过程。因此,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方式与市场经济实际上是相对立的。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往往是速度型的、粗放型的。因为,首先是政府信息不灵。政府不可能像企业那样,非常及时地掌握市场运行的状况,政府收集信息的不完备性及决策过程的迟缓性导致了相当高的中间成本

3、。第二是对政府的约束不力。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整体,产权约束对其并不表现为直接约束,因此,经济发展的效率高低对其没有切肤之痛;同时,由于政府自身是一种权力主体,高高在上,容易导致其放纵自己的行为。第三是决策程序不严谨。政府有强大的号召力,能够动员社会各种资源,光靠要素的堆砌也足以把经济增长速度搞上去。政府的很多决策往往缺乏科学论证。政府审批制度往往在程序设计上比较复杂或者低效率,最后导致错过了时机。相反,由企业主导的经济一般地说是有效率的。企业信息掌握比较灵,对市场能作出及时反应,另外其利益也是直接的,始终在考虑成本与效益的对比分析,产销比是非常讲究的,决策的程序也是最快最优的。当然,这里所谓的

4、企业是真正能够适应市场经济要求、自主自由的企业,是既有较强发展冲动,又有较好自我约束的市场主体。在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上收效甚微。我们还在以大量消耗能源、资源、劳动力换取低效益、低效率、高污染的快速增长。在这种模式下,各级政府都制定有雄心勃勃的发展计划,指标分解到各个部门,甚至分解到各企业。政府通过手中的公共权力,鼓动企业投资,出面为企业招商,封锁市场,影响银行贷款,制定特殊优惠政策,监督检查指标落实情况等。由政府这样一个组织来承担主导经济增长的角色,必然导致追求速度和数量、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粗放增长。经过这些年改革,中国经济仍然是一个政府主导性经济。改革开放以来,我

5、国产品市场的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等问题已基本解决,由政府管制价格的产品已不多。但是一个要害的问题是要素市场的问题没有解决。所谓政府主导型经济和一般的市场经济相比,差别就在于政府现在还垄断着、控制着要素,要素市场没有得到很好发育。目前的格局是,中央政府和国有企业控制和依靠的是资金要素;地方政府控制和依靠的是土地要素;在各级政府的实际控制之下,外资企业、民营企业依靠的是劳动力要素。所以,问题的关键是政府控制着要素,而要素市场的改革却滞后。政府在经济中之所以能保持强势地位,主要有三个体制原因:一是国有产权占主导的微观体制基础强大。目前庞大的国有经济及相关的企业产权制度,为政府干预经济、主导经济,提供了

6、重要的微观基础。如果微观基础不改,政府主导是改不掉的。二是政府体制本身的改革滞后。比如,在现行以干部制度为基础的政绩考核体系下,官员的行为就要逐级向任命他的领导负责,利用手中掌握的各种资源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就会忽视老百姓的民生问题,忽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是现行财税体制和制度问题。比如现行中央与地方之间的财税体制,财权与事权不相匹配,不利于政府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政府主导经济增长的局面应尽快改变。要想由主要依赖资本、资源、劳动力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使提高效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就必须由政府主导的经济增长,让位给政府调控、市场主导、企业创造经济

7、增长的模式。政府减少资源配置权,主要职能转向公共管理和服务,更大限度地发挥市场作用,放手让企业创造经济增长。同时,政府从维护全局、长远和公众利益出发,通过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等政策工具,对企业行为进行引导和施加影响,矫正企业的非正常行为,实现经济高效、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加快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消除政府扩张投资的冲动。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和业绩考核体系,创造有利于增长方式转变的制度环境。魏杰: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时间:2011年12月06日 09时53分 来源: 作者: 字号: 大字体 中字体 小字体 内容提要中国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而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新情况而发展变化。当前,中国模

8、式正发生下述重要变革: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在资本化进程中有效控制资产泡沫化问题,在激发经济活力中有效解决贪婪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中国改革开放的最主要成果是形成了中国模式,但是中国模式并不是在形成之后就永恒不变了,恰恰相反,中国模式也需要在实践中根据新情况而不断调整和创新,在应变中不断完善和发展。在当前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发生着新的重要变革和转型。一、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1998年我国为了阻止经济增长速度过速

9、下滑的趋势,出台了许多启动经济的举措,尤其是非常重视出口的作用,试图以外需来弥补当时内需的不足,因而我们实行了退税率极高和退税范围极广的出口退税政策,大幅度地推动出口的增长,以达到保增长的目的。我们在保增长中重视出口的作用是对的,无可指责,但问题是后来过度地强调和发挥了出口的作用,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逐渐转变成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从而为我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埋下了风险与危机。大家知道,推动经济有三驾马车,即投资、消费和出口,投资和消费被称为内需,出口被称为外需。投资、消费和出口在经济增长中的不同作用和构成比例,决定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模式。当出口对GDP的贡献保持在20左右,投资和消费对GDP

10、的贡献保持在80左右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当出口对GDP的贡献远远高于20,而投资和消费对GDP的贡献远远低于8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当消费和出口对GDP贡献太小,而投资对GDP的贡献过大,例如对GDP的贡献超过40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当消费对GDP的贡献保持在60左右,而投资与出口对GDP的贡献保持在40左右时,这种经济增长模式就被称之为消费主导型经济增长模式。实践证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与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都不可取。1998年到2008年这十年间,由于我们过度强调出口的作用和推动出口

11、的增长,我国经济逐渐形成了出口导向型增长模式。这种经济增长模式潜伏着两种风险:一是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有需求,我国能够持续保持出口增长时,由于出口太大,必然会形成巨大的贸易顺差和资本顺差,也就是大量外汇会涌入我国,央行为了收购这些流入我国的外汇,必然会在外汇占款项目下大量增加货币供应量,货币太多,必然会引发总需求膨胀,我国2007年的情况就是这样。二是当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需求急度萎缩,国际市场无法支持我国出口继续增加时,我国企业因为没有市场,必然会收缩生产和投资,甚至倒闭,从而使得我国经济增长速度快速下滑,失业率快速攀升,生产力过剩的压力很大,我国经济自2008年第四季度起到现在就是这种情况

12、。因此,我国经济增长模式必须转型,也就是必须从出口导向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向内需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主要举措是启动内需,也就是启动投资和消费。我们现在已经开始启动内需,例如在投资上开始启动民生投资、生产性投资、资产投资,在消费上开始启动收入性消费、信贷性消费、预期性消费。但是我们目前在启动内需中似乎更多的是注重对投资的启动,对消费的启动力度显然要远远低于对投资启动的力度。因此,我很担心我们在启动内需中,由于过于注重启动投资而使中国经济由出口导向型转向投资拉动型,投资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同样也是难以维系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所以,我们应该注重对消费的启动。当然,消费的启动要比投资的启动难得多,因为它

13、有赖于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及财产制度改革的深化,涉及深层次的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甚至涉及政治体制的改革。但是,改革的难度再大,我们也必须要克服困难启动消费,真正使中国经济增长模式转向消费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从这种意义上讲,我国目前保增长的实质,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和改革的深化。二、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和新成本优势所谓传统成本优势,就是指企业因为外部原因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例如因为劳动力便宜、土地便宜等原因获得的低成本的比较优势。我国企业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传统成本优势而增强自身竞争力的。但是自2004年之后,我国显然已进入高成本时代,劳动力、土地、能源等各

14、种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很快,再加之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国企业的低成本优势实际上已经开始逐渐丧失。在这种条件下,我国企业必须要寻找新的竞争优势。对中国企业来讲,新的竞争优势的获得,主要是靠两个转变:第一,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技术优势。企业竞争无非是靠两种优势,一个是成本优势,一个是技术优势,中国企业在丧失了传统成本优势之后,就必须要形成技术优势,通过技术优势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技术优势的形成是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因而中国企业必须要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中国企业如何进行技术创新?我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创新必须推动:一个是核心技术创新,一个是非核心技术创新,一个是资源性技术创新(即更换原有能源或

15、原材料的创新)。当然,技术上要完成这三个方面的创新,就必须要构建实验室经济,组建技术团队,筹措雄厚的资金支持,而且要深化企业体制改革,使技术创新拥有良好的体制基础。第二,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新成本优势。如前所述,传统成本优势是企业因为外部因素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而新成本优势则是企业通过自身努力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例如企业通过节约、规模经济、管理创新等而获得的低成本优势。随着我国进入高成本时代,我国企业的传统成本优势实际上已经开始丧失,因而我国企业必须要从传统成本优势转向新成本优势。新成本优势的获得,需要我国企业要做到五个方面的努力:一是在内部管理上不断实现创新,二是推动自身的循环经济,三是选择自

16、己最佳的规模经济,四是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五是不断调整自己的增值模式。总之,我国企业要通过自身的各个方面的努力,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为社会提供价格便宜但质量更好的产品和服务,从而获得强大的竞争力。三、在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巨大压力下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中国经济总量自2000年以后增长非常快,2008年的GDP已达到30万亿人民币,现在在经济总量上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美国与日本。经济总量的增加,必然会加大对资源的需求,当然也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经济增长中的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高污染的问题非常严重的条件下,资源与环境问题的压力就更大,因而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不断增加,资源与环境问题就成为经济增长中必须要面对的非常重要的问题,我国必须消除资源高消耗与环境高污染的问题,形成环境友好型与节约型社会。对于资源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