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229223 上传时间:2019-08-04 格式:PDF 页数:49 大小:57.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乌鲁木齐市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4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目次次 第章总则 第章新区概况 第章总体控制 第章生态空间 第章生活空间 第章生产空间 第章景观环境设施 第章场地设计及地下空间 第章交通与市政设施 第章 智慧城市与城市安全 第章附则 1 第第章章总则总则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中 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贯彻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新发展理念,落实自治区城市工作会议、市委第十一届六次全 体会议安排部署,参考借鉴雄安新区规划设计先进经验,按照 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总方针,将河马 泉新区建设成为乌鲁木齐市现代化国际城市的示范区。现制定 河马泉新区核心区规划设计准则, 为新区 高起点规划、 高

2、质量 建设、高水平管理 提供技术支撑和管理依据。 2 第第章章新区新区概况概况 区位区位 新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部水磨沟区观园路以北,规划范围 约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平方公里,东起致远中路、 西至东二环路,南起尚德南路、北至龙城街。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新区位于天山博格达峰西北部前山区域, 属博峰山前黄土、 低山丘陵地带。四面山地丘陵环绕,西北向开敞,场地内部地 势相对平缓,整体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八道湾河自东南向西 北穿过。新区建设用地内最高点高程米,最低点高程 米,南北向平均坡度约,东西向平均坡度约。 功能功能定位定位 科教文化、康体养生为核心科教文化、康体养生为核心功能功能,知识创新、休闲

3、旅游为,知识创新、休闲旅游为 特色功能,生活居住、服务配套为基础功能特色功能,生活居住、服务配套为基础功能。 规划目标规划目标 建成智慧的新区、生态的新区、现代化的新区、美丽宜居 的新区,打造乌鲁木齐市城市新区的靓丽名片。 3 第第章章总体控制总体控制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 遵循营造中华山水城市理念,统筹新区生产、生活、生态 三大空间,构建集约高效、宜居适度、山青水秀的城市布局。 构建 一环、 一河、一环、 一河、 五五组团组团、 多中心多中心 空间格局。 依托自然风光, 随形就势,形成疏密有度、宜居宜业、配套均衡、蓝绿交融、 清新明亮、创新风尚、智能智慧、园中有城、城中有园的城市 新区。 一环:

4、周边自然山体生态环。 一河:八道湾河由东南向西北贯穿整个核心区,是新区蓝 绿空间的灵魂。 五组团:东部新疆大学组团、西部新疆医科大学及生活配 套组团、中部科创核心区组团、南部科创小镇组团、康养小镇 组团。 多中心:公共服务、基础配套、公园绿地、智能管理、安 全防范等综合设置。 注解: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 生产空间集约高效、 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的总体要求, 形成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合理结构 。 空间空间形态形态 形态呼应山水格局、空间蕴含诗情画意、风貌展现地域特 色、建筑彰显东方神韵、发展永续绿色健康。 景观视廊 以山为屏,以水为脉,以文为魂,营造自然山水格局,塑 造新区

5、城市特色。 打造华昌街、东庭街、华春街三条东西向城市打造华昌街、东庭街、华春街三条东西向城市观山观山通道通道; 创造视线连续、 水绿掩映、 虚实相衬的八道湾河自然景观廊道;创造视线连续、 水绿掩映、 虚实相衬的八道湾河自然景观廊道; 4 让市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 注解:年月习近平总书记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 发出号召: 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 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天际线 核心区打造由内向外、中心高外围低、整体错落有致,由 密到疏、疏密有秩,地标统领、节点凸显、街区协调的高品质 空间环境。 以博格达峰为以博格达峰为势势,构建构建与之相

6、呼应与之相呼应的的北高南低、中央高周北高南低、中央高周 边低边低字型天际线字型天际线形态形态。以周边山体为形,构建临山低、远山以周边山体为形,构建临山低、远山 高的高的字形空间形态。字形空间形态。 科创核心区通过建筑高度对比彰显地标的中心统领性、视 线聚焦性、整体协调性。 风貌风貌塑造塑造 塑造塑造体现中华传统经典建筑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突体现中华传统经典建筑元素、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突 显自然环境显自然环境特征特征,展现展现中华风范、时代风格、创新风尚中华风范、时代风格、创新风尚的新时的新时 代城市风貌。代城市风貌。 在博格达峰雪山映衬下,建筑主色调以中纯度、中明度、 中性偏暖为主,适当点

7、缀浅咖色、驼色、枣红色、米黄色等色 彩,适应地域气候特征。新疆医科大学和新疆大学建筑色彩以 学院红、白色为主。 新区划定新区划定个个建筑建筑风貌区:核心组团风貌区、商住组团风风貌区:核心组团风貌区、商住组团风 貌区、宜居组团风貌区、科创组团风貌区、科创小镇风貌区、貌区、宜居组团风貌区、科创组团风貌区、科创小镇风貌区、 康养小镇风貌区、康养小镇风貌区、大学校园风貌区。大学校园风貌区。 注解:年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加强对城市的空间立体性、平面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 脉延续性等方面的规划和管控,留住城市特有的地域环境、文化特色、建筑风格等 基因 。 党的十九大报告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文

8、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中国建筑要有文化 自信 , 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 。 新疆的文化保护与发展指出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始终是新疆各民族的 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也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 5 第第章章生态空间生态空间 整体目标整体目标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利用自然 山体与河流是新区重要的生态系统,应按照 共抓大保护、 不搞大开发 的原则, 适度提升其可达性与观赏性、 公共性与开 放性,打造城市重要景观节点。 充分保护和利用自然山体、水体和林地。强化八道湾河及 人工水系空间生态廊道连续性, 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实现米见绿、米亲水、米

9、畔河、米见湖。 公共绿地面积约亩,占总用地的。 注解: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针对 长江经济带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 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 开发。 山山 远山:建立城市眺望景观系统,预留景观廊道。重点控制 东庭街、华瑞街博格达峰视线通廊。 近山:尊重自然山体,保护生态本底,严禁损坏植被;修 复山体绿化,增加绿化层次,提升生态多样性;利用山体景观 建设步行廊道,营造亲绿空间。 临山:依山就势、顺应高程、台坡结合、拾级而上、层级 有序,注重五维空间。 水水 水系及湿地 八道湾河八道湾河规划规划水域面积

10、水域面积不小于不小于公顷公顷,河道堤线外河道堤线外控制控制 不小于不小于米米生态保护带,生态保护带,构建便捷可达的景观慢行体系,节 点空间宜宽尽宽。 利用中水在商业商务核心区内形成连续的人工景观水系, 6 有效改善区域气候条件。加强节点滨水公共空间氛围营造,可 适当增大亲水界面。以绿色 项链 串联自然水系景观和人工水 系景观。 湿地公园:依托八道湾河及周边大面积原生态绿地,挖掘 生态、农业、农村元素,运用全息科技手段,将景观、科技、 农旅、流水、亲子等元素融于一体,营造多元立体的递进空间 形态,打造独具魅力、主题突出的休闲首选之地。 滨水空间 建设生态型、 景观型、 可达性、 开放性、 公益性

11、、 舒适性、 安全性滨水空间,营造多民族共融、共乐、共享的公共空间。 强化滨水空间、林荫空间、公园绿地等主要开敞空间步行通廊 的联系。 塑造自然生态、多样化的亲水驳岸,增强市民亲水感、亲 绿感。重点营造景观节点,形成可听、可赏、可闻、可思、可 享空间。商业设施应小体量、景观化、人文化、便民化、生活 化。滨水商业空间通过科技手段营造声、光、电、水一体,文 化主题突出的环境氛围。 临水建筑 注重建筑与环境有机融合,建筑布局顺应河水流向,界面 适度开敞通透, 通廊空间宽度不宜小于米, 退距层次有别。 沿河两侧地块以低、 多层建筑为主, 逐级后退, 高低错落有致, 扩大滨水空间享有率。 注解:习总书记

12、多次论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遵循的六项原则,“坚 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山水林田湖 草是生命共同体 等科学论断。将生态环境保护落到实处,推进绿色发展。 公共公共绿地绿地 公园绿地 突出自然生态属性及中华文化主题, 点缀建筑和景观设施。 7 公园设计应以人为中心,体现文化、艺术内涵,注重观赏、休 闲功能,尺度适宜、安全舒适。 带状绿地 发挥带状绿地串联片状、 点状绿化空间作用, 营造草、 花、 灌、乔层次丰富立体景观体系,构建安全舒适、魅力连续、文 思突出的步行林荫廊道。 沿城市快速路、主干路、滨河道路

13、、城市绿带的景观型界 面形成连续的生态景观。 广场 商业广场:聚人气、显氛围、突功能。 节点广场:造景观、营文化、展形象、融环境、塑特色。 8 第第章章生活空间生活空间 整体目标整体目标 宜居适度均衡共享和谐共融 注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 推动发展更加开放 便捷、尺度适宜、配套完善、邻里和谐的生活街区 。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 教育设施 圈层覆盖、安全便利、独立占地 ( )空间布局 教育设施选址应避开城市干道交叉口等交通繁忙路段, 独立占地。小学、初中不宜超过班。 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米,初中服务半径不宜大于 米。 小学、

14、初中、 高中鼓励教学区和运动场地相对独立设置, 并向社会错时开放运动场。小学应设不低于米环形跑道和 米直跑道运动场,并配置符合标准的球类场地。 教育建筑贯彻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符合相 关日照要求。首先保证师生安全,在抵御重大意外灾害时,可 作为周边地区紧急避难疏散场所。 初、高中宜考虑寄宿制需求,在用地规模及建筑布局上 宜留有余地。 ( )建筑风貌:学校建筑体现现代风格,建筑色彩以暖 色调为主,营造活力、向上、整洁、舒心的环境氛围;校园文 化应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及校训精神。 注解:第条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及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 ()执行。 9 公共医疗设施 分级设置、级配合理

15、、环境舒适 ( )空间布局 综合医院占地公顷,位于华昌街以北、尚德北路以 西,应组织好动静态及人行(无障碍)交通流线,尽量做到人 车分流,确保安全。 十五分钟生活圈配套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门诊 部;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医院)宜独立占地,或与门诊部联合 建设。 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医院) 不宜与菜市场、 学校、 幼儿园、 公共娱乐场所、消防站、垃圾转运站等设施毗邻;服务半径不 宜大于米; 用地面积不应低于平方米, 建筑面积不 应低于平方米。 医院建筑布局坚持 以病人为中心 的理念, 组团式布局, 满足医疗工艺要求,加强建筑间的横向交通联系。 合理设置医院进出口位置,优化医院内部交通组织,充

16、分保障急救车辆的进出通道。通过挖掘医院内部空间增设停车 泊位、租用医院周边停车场供员工停车等方式,将医院内的停 车资源尽量提供给就医群众。 ( )建筑风貌:以现代风格为主,建筑色彩应注重病人 心理需求及气候特征,体现对生命的关怀、关爱;院区营造静 谧、舒适的内部环境。 注解: 参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 及 综合医疗建筑设计规范 () 执行。 文体设施 内外联动、复合多元、适应气候 ( )文化建筑以用地内小型广场为依托,建筑采用规则 10 式布局,在统一中有变化。通过建筑的外形、色彩、材质等方 面的变化,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凸显区域特色。 ( )大型、中型多功能运动场地、文化活动中心(含青 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宜结合公共绿地等公共活动空 间统筹布局,服务半径分别不宜大于米、米、 米。 ( )建筑应尽可能后退城市道路,形成开放或半开放公 共空间。 注解:第条参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执行。 养老设施 ( )空间布局:养老院、老年养护院宜独立设置,宜临 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幼儿园、小学以及公共服务中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