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化运动(2)

上传人:xy****7 文档编号:94168886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3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文化运动(2)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新文化运动(2)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新文化运动(2)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新文化运动(2)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新文化运动(2)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文化运动(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文化运动(2)(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八讲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最大特征就在于“新”,这个“新”的内涵就是“科学”、“民主”。 中国知识分子早在上个世纪一、二十年代就开始意识到“科学”、“民主”于更新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只是没有想到,“新”文化的真正建立与“旧”文化的改造,历程竟是那样艰难。,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辛亥革命后,“皇帝虽退位,而人人脑子中的皇帝尚未退位” 批判“旧文化”的“新文化”运动兴起,二、新文化运动的两个阶段,以191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宣传科学民主、批判孔教、提倡“文学革命”。 1915年9月,陈独秀创刊青年杂志(即后来之新青年),此为新文化运动之发端。 第二阶段:发展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

2、宣传运动。 1919年5月,李大钊将新青年第6卷5号编为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关于陈独秀:从学术到政治,陈独秀(18791942) :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皖怀宁人。 早年留学日本。1915年在上海创办新青年,1918年和李大钊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1920年,在上海建立中国共产党发起组。1921年7月,在中共第一次全代会上,被选为中央局书记。 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执行投降主义政策。1927年,在中共“八七”会议上被撤消总书记职务。1929年,被开除出党。后在上海建立托派组织。 1942年5月,于四川江津病逝。,更像一个学者,一段插曲,191

3、9年3月26日晚上,有“某籍某系”之称的浙江籍教育界人士蔡元培、汤尔和、马叙伦、沈尹默等人在汤尔和家里聚会,决定对因嫖娼狎妓而引出道德丑闻的北大文科学长陈独秀予以免职处理,从而导致新青年同人团队最具决定性意义的第一次分裂。随之而来的“五四运动”和陈独秀的因散发传单而被捕,使得新青年六卷各期一再延后。到了1919年底,新青年第七卷再次归陈独秀一个人编辑,不久之后又迁回上海,鲁迅和周作人兄弟因此丧失了轮流编辑该杂志的机会,新青年的辉煌鼎盛时期也由此结束。,判断决定行动,中国的托派: 一九二七年革命失败后,陈独秀认为中国资产阶级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已经取得了胜利,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结,中国

4、无产阶级只有待到将来再去举行社会主义革命,在当时就只能进行以“国民会议”为中心口号的合法运动,取消革命运动(托洛茨基主义立场)。,关于胡适的 全盘西化,胡适(18911962),原名胡洪(马辛)、后改名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现代学者,历史学、文学家,哲学家。以倡导“五四”文学革命著闻于世。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全盘西化论:胡适关于中西文化的名言,“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百事不如人,不但物质机械上不如人,并且道德上不如人,艺术上不如人,知识不如人,文学不如人,音乐不如人,艺术不如人,身体不如人。”要拯救我们这个“又愚又懒”的“一分像人九分像鬼的不长进的民族”,唯一的

5、出路就是“死心塌地的去学习西洋的近代文明。” 胡适:介绍我自己的思想,1930年12月,旧照片:胡适与小脚夫人,胡适的墓志铭,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 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至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反省,鲁迅对国民性的反省及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与中西文化问题息息相关,鲁迅的名言,“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即一天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鲁迅的关注点,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研究过国民性问题,据许寿裳回忆,他当时探究了以下几个问

6、题: 一是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是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是其病根是什么? 美ah.smith:中国人的德行(Chinese characteristics) 鲁迅称此书可“立此存照”,告别“旧”国民性之难 鲁迅的两难选择:朱安与许广平,三、关于中西文化的论争,第一回合:从1916年起,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发表文章抨击新文化运动,提倡以儒家学说“统整”中西文化。 李大钊、陈独秀的反诘。 第二回合:1920年,梁启超欧洲心影录,提出中西文化“化合”说;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未来文化是“中国文化之复兴”。,十月革命:中国近代中西文化之争的现实落脚点,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次年,李大

7、钊开始介绍十月革命。大致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国主流知识分子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了激进的西方思潮上去,保守的、向后看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基本上处于颓势,在思想论争中处于下风。,十月革命与“学习西方”在近代中国的“最后”定位,十月革命对中国最大最深刻的影响是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当时的先进分子受到十月革命胜利的鼓舞,从十月革命的胜利看到了中国的新出路,于是由向西方学习转向研究和宣传俄国十月革命和马克思列宁主义,开始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来观察中国的问题。 从1915年开始发展起来的新文化运动发生根本的变化,由一个资产阶级文化革命运动转变为一个广泛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运动,新青年逐渐变成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李大钊和陈独秀等开始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四、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开新局面,大量以宣传新文化为特征的社团的兴起。 新文学运动(古文一派的衰亡) 戏剧改革运动 社团、文学、戏剧(电影)又可视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最彰显的文化符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