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

上传人:hu****a8 文档编号:94168403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3.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课件:《苏轼词两首》(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苏轼词两首,教学目的,了解宋词的发展及婉约与豪放的风格; 感受苏词的成就及写景与抒情的艺术。,学习导入,旧唐书说,“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可知民间词唱比文人词作要早。今存敦煌曲子词也可佐证。词初多写情爱,被视为诗余小道。宋城市繁华,酒肆多以唱词为娱。经几代词家经营,词气象廓大,有了“诗言志,词抒情”的对峙格局,词风也由婉约走向豪放。苏轼开创豪放先河,突破词为艳科的传统束缚,把词从娱宾遣兴的天地里解放出来。,词因苏轼而跳出花间月下有了广阔的社会生活。,词有词牌。词牌的产生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六州为西域伊、凉、甘、石、渭、氐六州。州有鼓吹曲的军歌,战

2、前用鼓、箫、钲、笳等,合奏以壮声威。取用名家诗词中字眼,如西江月,出自李白苏台览古,“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命名,如沁园春,沁园是东汉明帝女沁水公主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还有名家自制词牌,如扬州慢,为南宋姜夔自制曲。词发展到后来逐渐与音乐分离,独立为一种文学样式。,作者,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上,四川眉山人。嘉佑年进士。苏轼政治上比较保守,却有改革弊政的要求。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新法,出任杭州通判,知密州、徐州等,为地方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宋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后谪惠州、儋州等地。北还时病死常州。南宋时追谥文忠

3、。,苏轼其文汪洋恣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清新健朗,有“苏黄”并提;其词开豪放一派,为“苏辛”并举;其书、画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宋四家”。 苏轼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花月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宋人俞文豹吹剑录:“东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歌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坡为之绝倒。”,念奴娇,苏轼,字词积累,浪淘尽:浪淘沙尽,这里移用于人事。 风流人物:指英雄人物。 故垒:指旧时黄州城堡。 赤壁:赤壁两处。文赤壁在湖北黄冈市 境内,武赤壁在湖北蒲圻市境内。 公瑾

4、jn:周瑜的字。 樯qin 橹:风樯船橹,借代曹操水军。 华hu发:头发花白。,词意梳理,长江向东流去不舍昼夜,千百年来,滚滚波浪洗汰了无数英雄人物。那西边旧营垒处,人们传说,是三国周瑜大破曹兵的赤壁。石壁陡峭直插云天,怒涛拍打着江岸,卷起千万堆雪似的层层浪花。山江壮美如画,那时有多少英雄豪杰! 遥想当年周瑜,英雄姿态勃发,小乔刚嫁了过来。他手摇着羽毛扇,头戴着青丝帛头巾,说笑之间,曹操无数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了灰烬。精神驰骋于(三国)古战场,该笑我太多愁善感了,以致过早生出白发。人生就象一场梦,还是端起酒杯来洒酒酬明月吧!,阅读赏析,有人说赤壁怀古一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请逐一赏析。,试赏析赤壁

5、怀古的思想内容。,第一幅大浪淘沙怀古图:开篇将大江流水、历史人物并提,可谓气象恢宏,境界深阔。江流淘洗一切,唤起后人对于古往英雄的追思;水逝岁月无情,妙用移用,使历朝无数杰出人物在诗人的视野里瞬间如滚滚江水,去而不返。中间嵌入“人道是” 三字,似已知此地赤壁非彼时赤壁,词人并不想纠缠,意在借此抒发情感。“故垒西边”是词人扫视山河之后的定格,由是不着痕迹地推出三国英雄周瑜。妙在这里先伏一笔,并不急于展开周瑜功业,行文见变化跌宕。,全词由四幅图画构成。,赏析参考,第二幅赤壁如画观景图:词人捕捉峭崖、惊涛这些视觉上极为宏大的意象,横涂纵抹,描绘出山河的壮丽。先写江岸石壁,“乱”写险怪,“穿”绘高峻;

6、再写江面波涛,“惊”见威猛,“拍”状搏击,“卷”描汹涌。山崖险怪、怒涛奔涌的声色态势,尽遣笔端。画面的惊心动魄又暗合赤壁古战场曾经的悲壮惨烈。,行文至此,自然归结出“江山如画”的结论。江山亘古壮美,人物一时俊杰。吟咏回到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上,充溢着建功立业的渴望。,第三幅周瑜破虏建功图:词上阕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已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遥想”转入下阕,词人心往神驰,八百年前的周瑜终于在作者描绘的赤壁画图中出现。周瑜的造型是英雄美人,这衬托出周瑜的俊伟风姿,年轻有为。“羽扇纶巾”,从容闲雅中一派儒将风度,突出周瑜谋略深谙,胜算在胸的模样。“谈笑”一词与“灰飞烟灭”形成极大反差

7、,有力地表现了周瑜的非凡胆略和卓越才干。周瑜,24岁为将,34岁与28岁的诸葛亮策划孙刘联盟,败54岁的曹操于赤壁,留下以少胜多的辉煌战例。这幅英雄功业图与上阕的江山壮美图交织,动人心魄。,第四幅词人酹月怀抱图:表达苏轼对古往英雄业绩的仰慕,引发了自己功业未建的诸多感慨。千古英雄功业既就;把酒问月,自己却白发早生,底事难成,壮志未酬。是年苏轼47岁,待罪黄州。发思古之幽情,自在情理之中。把酒酹月, 往事如电,英雄伟绩,尚且是过眼烟云,他不免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吟。故权作潇洒状,借酒浇愁,来旷达自我的心境。至此,一位襟怀远大、知史识时的词人,形象,跃然纸上。末了,尽管缭绕着一层慨叹壮志未酬的愁雾

8、,画面底色却不乏壮丽。,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矛盾的。他兼采儒、道、佛三家思想,一方面瞻仰屈原、周瑜等,能经世济时,建功立业;一方面又追慕老庄、陶潜等,想超然物外,旷达无拘。他世界观中既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又交织着齐生死、等是非的虚无态度。词中江山如画、英雄至伟,既激起了他豪迈奋发的情感,也引发了“ 人生如梦 ”的感慨。,整体把握,因而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的双重色彩。正如唐代诗人岑参所说:“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这种悲感的产生其实是尚未实现青云之志的结果。,词人中年因乌台诗案贬官黄州时,作此词。词上阕绘长江,咏赤壁,长江与赤壁构成历史画卷。下阕怀周瑜,悲己身,羽扇与樯橹生出现实感喟。全词咏史、写景

9、、抒情融为一体,意境壮阔,气魄宏大,格调雄浑,最能代表苏轼豪放词风格,是宋词中精品。,周瑜是作者所渴慕意气风发的一代儒将。几经铺垫,周瑜登场。“小乔初嫁了”,这一笔似显突兀,却有词人深意:一是点明周瑜青年才俊;二是美女衬托英雄,再现人物的春风得意;更为重要的是,大乔系孙权之嫂,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故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超卓才华,说明他确能担当挽狂澜于既倒的大任。赤壁之,周瑜形象,战是一场以弱对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没有丝毫畏怯,儒将打扮,从容闲雅,“谈笑间”,胜负已判。,定风波,苏轼,字词积累,吟啸xi

10、o:吟咏长啸。 芒鞋:草鞋。芒,一种草。 蓑su:蓑笠,雨具。 料峭:形容春天微寒。,词意梳理,不必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风雨声,无妨一边吟咏长啸,一边悠然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更胜过骑马,又有什么担心的呢!若能披一身蓑笠,在风雨任情随性度过一生。 微冷的春风将酒意吹醒,感到些微的凉意。山头雨后的斜阳反而殷殷相迎。回头望先前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晴明。,上阕,上阕写风雨中的吟啸。“穿林打叶”的风雨声,再现了自然界的雨骤风狂;而前着“莫听”两字,强化了词人彼时的主观心境,表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风雨来袭,仍是竹杖徐行,诗歌吟啸,这真是一种履险如夷,不为环境所左右、不为忧患

11、所摇动的自得境界。既已是“竹杖芒鞋”的装束,不再肥马轻裘,还害怕失去什么呢?“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词人历经劫波的归宿,这一句充满艺术的张力,也拓宽生命的境界。,下阕,下阕写夕照中的归去。风吹雨去酒醒而有 “斜照相迎”,这还是从主观感受上写景。旷达、洒脱如苏轼,也敏感于世态的“微冷” 。自然界晴雨不定,官场何尝不升沉莫测?好在风雨过后有斜阳,那就放下荣辱得失,回首来路,便“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这种超乎物外,偕忘宠辱的处世做派,是很有气度与胸襟的。,阅读赏析,定风波一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和人生态度?,定风波作于苏轼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优游山水途中遇雨的小事,于寻常处见深意,寄寓了词

12、人对横遭官场政治迫害的愤懑之意和贬居黄州而从排遣郁闷的故作旷达之情。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雨,作者没有雨具,却手拄拐杖,脚穿芒鞋,吟咏长啸,从容行走于山水间。词人以自然风雨来隐喻政治风雨,借以表明自己处变不惊的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赏析参考,以进士走上仕途的苏轼颇有政治抱负,曾向朝廷建言改革政治,提出“丰财”“强兵”“择吏”等措施。他不赞同王安石激进的变法主张,又反对旧党的顽固态度。为此,他遭到了新旧两党的排斥。可贵的是,迭遭挫折,他没有意志消沉,每以达观的性情和自适的态度,把自己从失意中解救出来。,苏子已去,但他留给世人以丰厚的精神食粮,还有一个清矍瘦逸的背影。,王国维文学小言:“三代以下之诗人

13、,无过庄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之有也。”,前人评词,江城子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简析】以真情入词,或由苏轼始。宋神宗熙宁八年,东坡任密州(山东诸城)知州,年已四十。正月二十夜,梦见爱妻王弗,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陈师道语),的悼亡词。苏轼19岁娶同郡17岁王弗,后出蜀入仕。十年后王弗亡故,归葬于家乡。苏洵告苏轼:“妇从汝于艰

14、难,不可忘也。”,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题。 相见欢 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简要指出词上阙所绘景物特征,并结合全词分析词人触景所生的情感。 答:,【答案】好景不长:暮春时节,寒雨急风摧花。/见早晚风雨摧花落而生无尽国破家亡之恨。,课堂巩固,2.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答题 (06年江苏卷) 鹧鸪天 元魏初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注释】室人降日:妻子生日。,【答案】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感人。,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