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中考古诗词复习重点突出

上传人:xy****7 文档编号:94165174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PPT 页数:197 大小:6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中考古诗词复习重点突出_第1页
第1页 / 共197页
海中考古诗词复习重点突出_第2页
第2页 / 共197页
海中考古诗词复习重点突出_第3页
第3页 / 共197页
海中考古诗词复习重点突出_第4页
第4页 / 共197页
海中考古诗词复习重点突出_第5页
第5页 / 共1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中考古诗词复习重点突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中考古诗词复习重点突出(19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诗鉴赏,理解含义是基础,细心谨慎最重要,望 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文学、文化常识: 1. 杜甫:字子美,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世称杜工部、杜少陵,他忧国忧民,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作品被誉为“诗史”。60篇中还学过他的作品有登高。 2. 岱宗:对泰山的尊称。泰山为五岳之首,其余四岳为西岳:华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重要注释,1.夫如何 2.未了 3.造化 4.钟 5.阴阳 6.决眦(z) 7.入 8.会当 9.凌,1.夫如何:怎么样 2.未了:不尽 3.造化:大自然。 4.钟:聚集

2、5.阴阳:古代山南叫“阳”,山北叫“阴”。 6.决眦(z):决:裂开。眦:眼眶。决眦,极力张大眼睛。 7.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8.会当:应当、定要。 9.凌:登上。,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两句诗写远望泰山,汪洋的山色洒满齐鲁两国之境而犹未了,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两句写近观泰山那神奇秀丽和巍然耸立的形象。“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 “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是写(仔)细(观)望。“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3、”两句,写由望岳而生的登岳豪情。 2.诗人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习题,【第一组】 “齐鲁青未了”一句写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作者以 来烘托泰山 的特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表达对泰山神奇秀丽景色的赞美。 B.表达对泰山高大巍峨的赞叹。 C.表达登上山顶,而傲视群峰的豪迈之情。 D.表达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1.距离之远 高大 2 .D,【第二组】 1.造化是指 2.选出对诗句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此句写近望所见,“未了”有绵绵不尽之

4、意。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上句写泰山秀美,下句写泰山的高大。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有哲理,表达作者不怕困难,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1.大自然 2.A,【第三组】 “岱宗夫如何”一句中的“岱宗”是指_。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_ A.全诗以“望”入题,却不着一个“望”字,情景交融,赞叹东岳,讴歌造化,希望凌顶而小天下,以抒雄心壮志。 B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C“齐鲁青未了”中的“齐鲁”指的是山东地区,这首诗是杜甫在中年漫游生活

5、中来到山东时所写,以表达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描写的景物主要是山中层出不穷的云气和投林还巢的鸟。透过描写的景物还能体会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1.泰山 2 .C,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 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文学、文化常识: 1.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同为豪放派词人。60篇中的作品还有:散文黠鼠赋、记承天夜游、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2.西子:西施,春秋时代越国著名的美女。 3.湖:即杭州西湖。,重要注释 1. 潋滟 2

6、. 空蒙 3. 方好,1. 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2. 空蒙:细雨迷茫的样子。 3. 方好:正显得美。,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两句写出了西湖晴天水波荡漾和雨天山色迷蒙的美丽景致。“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把西湖比作西施,写出了西湖不管是晴是雨,都能展现其美的风致。,2.这首诗描绘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呈现的别样风姿,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与赞美。,习题:,【第一组】 “空蒙”的意思是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是苏轼与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游览,天气初晴后雨,诗人饱览了西湖晴日和雨中的湖光山色,由衷赞叹,故写下此诗。 B.“水光

7、潋滟晴方好”是说西湖只有在天色晴朗,阳光照射到湖面,水波闪动时才显得美丽。 C.“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起初还是艳阳高照,突然又天色转阴,下起雨来,雨雾迷漫中四周的山色朦胧,令作者感到十分的惊奇。 D.诗人以美景喻美人,利用想象中西施的美,来为西湖增色,所以西湖从此就得了“西子湖”的美名。,1.细雨迷茫的样子 2.A,【第二组】 对这首诗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了雨中西湖水波荡漾,但是晴天西湖的美景更胜一筹。 b次句说雨中的山雨雾迷茫,似有若无,令人惊奇不已。 c第三句在西湖和西施之间建立了比喻关系,赞誉了西湖美景浑然天成,美妙无比。 d第四句“淡妆浓抹总相宜”是对西施的描写而不是

8、对西湖的描写。 本诗表现了作者。, 对西湖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第三组】 诗中“潋滟”的意思是_ 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 a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西湖晴天时水波荡漾、雨天时湖面水雾迷蒙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b作者拿西施来比西湖,是因为她们同样的婀娜多姿,而且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 c诗的尾句是为了表现西施无论是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 d因为世人把西湖又称作“西子湖”,所以作者将这一比喻用到了这首诗中。,波光闪动的样子。 B,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文化常识: 1崔颢:唐代诗人。 2黄鹤楼:在今武汉市,传说三国时费祎登仙驾鹤于此,故得名。,重要注释 1历历 2萋萋 3乡关,1历历:清楚可数。 2萋萋:形容草木长得很茂盛。 3乡关:故乡。,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1这首诗描写了诗人登楼远眺的所见所思,抒发了诗人漂泊异乡的伤感与思念故乡的情怀。 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暗喻相照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习题,【第一组】 1.“乡关”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首联引述了有关黄鹤楼的传说。 B.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 C.颈联描绘了诗人登楼所

10、见江上美景。 D.诗歌抒发了诗人旅途劳顿的愁绪。,1.故乡 2.D),【第二组】 1.“历历”的意思是 。 2.下列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在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中,直接表明了此楼临江而建的特点。 B.颔联描绘了黄鹤楼的近景,表现了此楼耸入天际、白云缭绕的壮观。 C.颈联写出了诗人放眼望去,江上的景色凄美动人,令人伤感。 D.尾联表露了烟波江上日暮怀归之情,使诗意重归于开头渺茫的境界。,1.清楚可数 2.D),【第三组】 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融入仙人乘鹤的传说。 B.颔联中有诗人对岁月、世事的感慨。 C“历历”、“萋萋”采用了叠词来写江上美景。 D.黄鹤楼是一首七

11、言绝句。 2诗人面对黄鹤楼,抒发了 之情。,1.D 2.思乡),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文学常识: 这是一首写送别的五言律诗。作者是唐代伟大浪漫主义诗人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有“诗仙”之称。60篇中录有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重要注释 孤蓬 班马,孤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喻指远行的朋友。 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重要语句理解及注释 首联点出告别的地点,描摹出一幅寥廓明丽的图景,未见“送别”二字,但细细品味,那笔端却分明饱含着依依惜别之情。 颔联点明主题,抒发了诗人对朋友漂泊天

12、涯的深切关怀和对友人的依恋不舍。,颈联展示了分别时的寥阔背景。又巧妙地用“浮云”作比,写出友人将踏上行踪不定,任意东西的漂泊之旅,隐含了对友人的无限关切及不舍之情。 尾联写离别的场景。“挥手”写分离时的动作,表现诗人豁达乐观; “萧萧班马鸣”道出诗人无限深情。,整首诗歌借景抒情,动静结合(“横”与“绕”),运用比喻手法描绘出寥廓清丽的送别环境,渲染深情美好的送别气氛,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习题,1诗中“孤蓬”喻指 。 2下面对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情景交融,现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B. 颔联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征程的担忧及依恋不舍。 C. 颈联运用比喻手

13、法,形象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D尾联直接写出内心感受,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深情和安慰之意。,1.远行的朋友。 2.D 错在“直接”),【第二组】 1.这首诗是五言 ,作者是唐代 。 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青山”“白水”点明送别的环境很清雅。 B“孤蓬”这里指远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深切关怀。 C“浮云”“落日”既是眼前之景,也比喻诗人自己。 D“班马鸣”以马写人,表达依依不舍之情。,1.律诗;李白 2.C 错在比喻诗人自己),【第三组】 1.“班马”这里指 2.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横”字写出青山的静,“绕”字写出了白水的动。 B.颔联中的诗人用随风飘转的蓬

14、草比喻远行的友人。 C.颈联景中含情,表达了对友人的关切与不舍。 D.尾联写的是既然离别已成定局,那就潇洒挥手别去吧。,1.载人远离的马 2.D 错在对“挥手自兹去”的理解),卖炭翁 唐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文学、文化常识: 1.本诗选自白氏长庆集,是一首叙事诗。 2.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

15、代诗人,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歌语言质朴通俗。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诗歌钱塘湖春行、放言五首(其三)。,重要注释及典故: 1.翩翩: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2.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宫内太监。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 3.敕: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4.直:通“值”,价格。 5.宫市:“宫市”二字出自本诗的题注,宫即皇宫,市是买的意思。宫市是指唐代皇室派太监以皇宫所需为名,到集市上公开掠夺物品的行为。,重要语句理解及主旨: 全诗按情节可分为三部分(烧炭运炭炭被夺),开头至“心忧炭贱愿天寒”为第一部分,表现了卖炭翁烧炭的辛劳与生活的极度贫苦。“满面十指黑”以肖像描写表现劳作的艰苦。“卖炭口中食”以设问交代了卖炭仅为维持生存的基本所需。“可怜愿天寒”中运用心理描写,通过“衣正单”与“愿天寒”的矛盾,深刻表现了卖炭翁极其困苦的生活处境。“可怜”二字是作者情感的直接流露,表达了对人物的深切同情。,“夜来泥中歇”为第二部分,写卖炭翁运炭进城。“一尺雪”和“辗冰辙”既表现了路途的艰险,又可与前文的“衣正单”联系起来体现人物的生存多艰。从“晓驾”到“日已高”则写出路途之远,历时之长。,“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