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doc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155909 上传时间:2019-08-03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村发展规划知识点.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农村发展规划1、土地整理:广义的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采用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土地可利用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的国家措施,实施的内容包括土地的开发和复垦,实行的区域涵盖农村和城市。狭义的土地整理主要是指农地整理,即农村土地整理,包括农地整理和农村居民点整理。2、农业区域:农业区域是指农业生产特征类似且空间联系密切的地区,即在农业生产上具有类似的条件、特征和发展方向的一定地域。农业区域之间存在区际差异性,而在农业区域内部又具有一定的区内共同性。3、技术规划:技术规划是在概

2、念规划的指导和框架内进行的规划,是指对规划欲达到的技术水平、涉及范围、发展目标以及空间安排等进行的谋划,以及为实现概念规划目标而设计的途径、措施与步骤等。4、农村发展战略:农村发展战略是指农村经济、社会、科技、生态等的总体谋划。可以理解为:在较长时期内(如10年、20年、30年),农村根据对影响经济、社会、科技、生态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分析和预测,从关系到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发展全局的各方面出发,制定经济、社会、科技和生态所需达到的目标,所需着力的重点,以及实现上述要求所要采取的力量部署和重大政策措施。5、发展:一般对发展含义可界定为: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由旧质到新质的运

3、动变化过程。发展作为一种目标,它也可以理解为进步、完善、提高和深化。6、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7、村镇体系:村镇体系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由不同层次的村庄与村庄、村庄与集镇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彼此联系而构成的相对完整的系统。8、农业政策:根据政策的一般涵义,农业政策是国家为改善农业运行和促进农业发展而进行的干预。(一般地,农业政策被认为属于经济政策,是关于农业部门的经济政策)。(1) 简述农村发展规划的特点1、 全局性:农村发展规划问题属于

4、全局而非局部,属于整个发展的长远性问题,而非短期的个别的方面,属于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而非表面的现象。2、 导向性:农村发展规划是对规划区域内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进行长远的战略部署,着眼于农村区域未来的发展,以使得农村经济发展的方向、结构比例、规模、速度以至布局日趋合理,并对相邻的区域、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将产生巨大的影响。3、 差异性:不同的农村区域在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农村经济发展的历史、现有的基础和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总体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必然导致在今后的发展方向、重点及应采取的措施、途径等方面的不同。4、 动态性:影响农村区域的各种自然、经济、社会、技术等因素

5、及对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时,区域又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不断通过输入和输出与外部环境进行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2) 农村零售商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内容面对农村零售商业发展面临的现实市场环境,发展农村零售业要做好战略上的选择。1、 农村零售商业的发展要求实施连锁经营。农村零售商业存在的总量较大与个体规模不经济并存,居民点分散和人均购买力较低的现实,决定了发展单体经营(如大型超高、大型百货商店)在农村行不通,连锁经营则可以在这些方面规避农村零售商业发展所面临的障碍,扩大农村零售商业企业的规模和抗拒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村零售商业经营效率;同时,农村广阔的潜在市场为农村零售

6、商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现代的交通条件、发达的通讯设施和物流配送技术为农村连锁经营奠定了基础。2、 以日用消费品经营为主导发展零售业。相对城市来说,广大农村,乡镇消费者生活方式的变化总体落后于城市,目前正处于传统生活方式逐渐过渡到现代生活方式阶段。随着我国小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农村消费者的购买能力日益增强,现在是大力发展农村、乡镇商业的大好时光。3、 农村消费者需要商品和消费知识的“双重服务”。目前,农村商品市场存在不少安全问题,农村消费者的权益经常受到损害,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农村消费者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法律意识淡薄,几乎是消费维权的盲区,二是由于企业品牌传

7、播过多信赖央视与广大农村市场信息获取渠道偏差的矛盾,品牌只顾普及城市与农村末端渠道断货的矛盾,名牌产品农村市场普及成本高昂与价格竞争力丧失的矛盾。(3)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前期准备阶段的主要工作内容1、 了解政府方针政策。与规划项目承办方进行交流,了解当地农业发展政策以及对规划任务的要求和意愿。2、 收集基础资料。多方收集与项目有关的基础资料,重点是当地政府规划部门积累的资料和相关主管部门提供的专业性资料。3、 现场调研。规划工作者必须对园区的概貌有明确的形象概念,必须进行认真的现场勘测。4、 资料整理分析。这是调研工作的关键,将收集到的各类资料和现场勘察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加以系统的分析整理,去伪

8、存真、由表及里,从定性到定量研究园区发展的内在决定因素。(4) 农村发展规划指标的主要特点1、 计量性或可量度性。农村发展规划指标必须是可以计量的,或用数字、符号进行量度的项目。2、 具体性或可感知性。农村发展规划指标是具体的或可直接被感知的项目。3、 重要性或代表性。农村发展规划指标必须是对反映农村社会现象具有关键意义的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而不能是次要的,说明不了问题的概念。4、 时间性。农村发展规划指标必须是具有明确时间规定的项目,而不是没有时间界限的概念。(5) 农村发展规划的一般程序1、 规划准备工作2、 背景资料收集3、 背景资料整理分析4、 规划方案设计5、 规划方案评估6、 报批

9、定案7、 实施阶段(6) 区域分工的主要理论1、 成本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提出的分工理论是基于国际分工与贸易,后被区域经济学家用于解释区域分工,斯密在1876年发表的个国富论中,对于国际贸易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提出了绝对成本优势理论,李嘉图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中,提出和阐述了比较成本优势学说。2、 要素禀赋理论。新古典贸易理论代表人物赫克歇尔和俄林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简称(H-O模型),把区域分工,区域贸易与生产要素禀赋紧密地联系起来,认为区域分工及区域贸易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生产要素相对丰裕程度的差异,并由此决定了生产要素相对价格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3、 新贸易理论。

10、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赫尔普曼、克鲁格曼、格鲁斯曼等人提出的“新贸易理论”大量运用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国际贸易,并用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外部性等思想来建立新的理论,使国际贸易理论取得了新的重大进展。4、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世界经济自由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分工和区域分工、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日趋融合。一些新的贸易理论开始注意国内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它们不仅从国家的角度,更重要的是从产业和企业本身竞争的角度来考察国际贸易的原因。(7)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特征1、 鼓励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也是发展,没有增长就谈不上发展;以发展为主题2、

11、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一定区域内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是一定的,如果经济活动的规模超过承载能力,就会出现资源短缺和环境退化,就不具有可持续性。3、 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发展经济的母的不是为了生产产品本身,而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人类的生活水平高低不仅取决于消费品的数量,还取决于消费方式,也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联系,与消除贫困、良好的环境质量相联系。(8) 农业用地划分的依据1、 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土地是一种多宜性资源,同一种土地可以有多种用途,每一种用途都对土地有不同的质量要求。2、 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土地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同时它又是更大区域内的重要的环境构成要素。3

12、、 因地制宜,合理划分。按照土地的质量状况和因地制宜的原则,合理利用土地。4、 社会经济因素。在确定农业生产用地时,还应该考虑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生产经营方针、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等社会经济因素。(9) 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1、 市场化程度日趋成熟。市场经济体制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制度基础2、 工业装备普遍采用。工业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硬件支撑3、 先进科技广泛应用。先进的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4、 产业体系日臻完善。完善的产业体系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5、 生态环境受到重视。注重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10) 农业区域的形成因素1、 自然条件因素。农业自然条件是

13、由各种自然要素综合形成的,包括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文条件、生物条件等各种因素,他们各自有自己的运行规律和相互关系,这些区域自然因素综合起来构成了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生产必然产生一定的限制作用。2、 农产品市场因素。农产品市场,包括从农民或农业生产者到加工者、销售商直至家庭消费等一系列环节的运动,与其他生产形式是不同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产品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阶段。第一农产品自给阶段,第二过渡阶段,第三高级阶段。3、 区位因素。城镇区位和交通区位是影响农业区位条件的两个主要因素。城镇区位对农业对农业区域的影响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城镇建设与居民点的非农用地,从土地利用界限上限定了农业区域

14、的分布;另一方面,与城镇的相对区位差异,决定了农业生产布局的空间分布,而影响农业区域的内部生产结构。交通是否方便和距离市场远近与否,对农业区域也有很明显的作用。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交通便捷靠近市场,对农业限界的推进,农业区域范围的扩大有非常明显的作用。(11) 布局农用地的时候应考虑的问题1、 土地的生产条件与农作物的生物学特性。由于各地区土地生产条件的不同,所以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就不同。在规划时应根据不同作物的生物学特性,尽可能安排在最适宜的地段上,以求获得最高的产量和最好的经济效益。2、 农业生产用地与居民点的距离。在生产过程中各种生产资料要从居民点运往农业生产用地,在收获季节大量的农副产品又

15、要从生产地运回居民点,所以应尽量把运输量大和用工多的农作物布局在居民点附近。3、 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联系。农业生产各部门之间关系密切,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促进,总之,对关系密切的生产部门,在布局农用地时要尽可能地缩短他们之间的距离,以便为合理组织各部门的生产创造条件。4、 有利于机械作业。农用地的布局方式直接影响农业机械作业的效率,土地集中连片、平坦、开阔,就会降低机械作业的空行率,减少油料消耗,在布局各类农业生产用地时,尽可能把机械化程度高的作物布局在交通方便、土地平整、集中连片和外形规整的土地上,以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和降低作业成本。5、 小城镇(集镇)与农村居民点体系的布局。小城镇(集镇)与农村居民点体系是指一定地域内以中心镇为主体,以广大农村为腹地,由许多不同层次、不同性质和规模的集镇与农村居民点组成的有机结合整体。(1) 进行农村发展规划的注意事项1、要时时把握系统的特征和系统科学的基本原则2、要遵循分解一协调原理3、进行系统分析要把握系统反馈原理4、进行系统分析要发挥创造性思维,又要有科学实证的态度5、方法的综合性与选择使用(2) 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农业模式(3)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的主要内容(4) 扩大就业结构的政策及措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