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南京高三一模语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146323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PPT 页数:30 大小:6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南京高三一模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2018南京高三一模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2018南京高三一模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2018南京高三一模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2018南京高三一模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南京高三一模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南京高三一模语文(3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南京一模,许子良传,(1)诸司督逋急如雷电,吏窜匿殆尽,前令以不良去。 译:各部门催缴拖欠的赋税像雷鸣电闪一般急迫,差吏几乎都逃窜藏匿了,前任县令因政绩不佳而离职。(4分。每小句1分,语句通顺1分) 补:第一句1分,重点落在“逋”上,拖欠;如翻译为“欠的赋税”更好。 第二句1分,句意通顺即得分。 第三句2分,“不良”,1分:可翻译为“考核、表现、政绩等不佳、不好”,具体什么不良要补出。 “去”,1分:离职、去职。译为逃跑不得分。“去”如理解为许子良离职,不得这1分。,(2)虽累岁不引决者,一旦曲直皆白。 译:即使有连年不能裁决的案件,一下子是非对错都清楚了。(4分。每小句2分) 第一句

2、2分,“虽”,1分:即使。 “引决”,1分:判决、裁决,对象必须是案件,译为人的不得分。 第二句2分,“一旦”,1分:一下子,一天之内,不译不得分; “白”,1分:清楚、真相大白。,9.文中哪些事情可以看出许子良克已奉公的品质?请简要概括。(4分) 管理江西酒库时多余的钱全部上交; 在台州任上,凡是按照惯例他应该享有的都谢绝。(4分。每点2分,每点中地点与事件各1分) 照搬原文不得分。,寄上叔父夷仲三首(其三) 黄庭坚,关寒塞雪欲嗣音, 燕雁拂天河鲤沉。 百书不如一见面, 几日归来两慰心。 弓刀陌上望行色, 儿女灯前语夜深。 更怀父子东归得, 手种江头柳十寻。 【注】嗣音:传递信息。世说新语记

3、载:桓温北征,经金城,见年轻时所种之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全市均分2.8+1.6=4.4分; 我校均分3.4+1.7=5.1分。 主要问题: 1.读不懂诗歌内容,或者意思理解反了,我在边塞; 2.套话太多; 3.虚写的作用不理解; 4.语言表达错乱、模糊、循环。,解读诗歌,标题: 寄上,说明与叔父分离,诗歌表达的是思念之情。 首联: 欲嗣音,想传递消息;河鲤沉,书信断了。定下了消息不通的悲愁基调。 颔联: 更想见面,安慰思念之苦,上承首联。,颈联: 转虚,想象叔父在塞上看着行人想家人和家人在家想行人的场面。 尾联: 更进一步想象等到叔父回家,自己种的柳树已有十围之多,更

4、添思念之苦。,10.诗中前两联抒发了哪些情感?(6分) 对塞上从军的叔父的牵挂; 音书难寄的感叹; 对叔父早日归来的期盼。(每点2分,共6分) 第一点:对叔父,1分;牵挂、担忧、思念,1分。 第二点:音书难寄、音信不通,1分;感叹、感伤、悲愁、无奈,1分。 第三点:见面、早日归来,1分;期盼、期待、渴望,1分。,11.后两联多用虚笔,请作简要分析。(5分) 解说:叔父挟弓带刀,戍守边疆,凝望路上往来行人; 家中亲人深夜还在灯前说着远行人; 叔侄俩回家之时,当年亲手种的江头柳树已十寻了(3分)。 效果:这些都是想象的虚笔,强化了对叔父的思念之情, 拓展了诗歌的意境或丰富了诗歌内容(2分)。,复习

5、指导要点,1.还是在读懂诗歌上下功夫; 八种方法 2.强调运用任何技巧都有想实现的效果; 技巧分析+达到的效果 3.强化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训练。 通顺+准确+恰当,12.(1)任重而道远 (2)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艰难苦恨繁霜鬓 (4)君子不齿 (5)金块珠砾 (6)箫鼓追随春社近 (7)寻常巷陌 (8)人情练达即文章,一、考场上一定要细读文本,理清思路,进行必要的有效的圈点勾画。 梳理思路: 1、引用A.K文中的记载总写纤夫的生活(1-3) 生活艰辛但团结勇敢 2、由纤夫的工作工具-简陋的“扯扯儿”写起,具体描写了纤夫的工作过程(4-6) 主要表现团结协作的一面 3、通过“望郎妇人”和从不

6、恐惧的纤夫的映衬, 来反映他们柔情的一面(思亲顾家、乐观)(7-8),4、主旨升华(9-11) 注意这么一些关键词句: 第9节:他会在对长江三峡纤夫的同情悲悯中增添更深的敬意 有一群人在创造着生命的奇迹。 第10节:可惜那些慕名而来的人们,已经看不到长江三峡中记录的栈道、纤夫和柏木船了。但是,新的长江三峡提供给人们的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神奇和豪气。 第11节:我要告诉巫峡的神女和遍布三峡两岸望郎的山峰,她们的悲剧会永远谢幕,他们的子子孙孙因为有了新三峡的滋润,会永远幸福而甜蜜。 总结:这是现实意义很强的一篇散文 ,通过纤夫的悲剧生活,表达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关怀和崇高敬意,同时又要看到这种“悲剧”背

7、后,作者对现实的思考(今日难见三峡纤夫的惋惜、人与自然抗争的伟大、三峡今日巨变的欣慰、悲剧不再发生的希冀),二、抓问题要害细读题干 抓准命题意图 找准答题区间 筛选有用信息 简洁整合答案(答案要点化,要点序列化、用词精准化、书写清晰化),13.结合全文,简要概括三峡纤夫的形象特点。(4分) 答案:勇敢无畏; 乐观坚韧; 团结协作; 生活艰辛; 思亲顾家。 (4分。乐观坚韧”可以分成两点赋分每点1分,答对4点给4分),14.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6分) 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

8、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 表达效果题:选取什么对象、从什么角度(写景角度、写人角度)、用什么修辞或手法、写出该事物的什么特征、表达什么情感、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答案:运用夸张和比喻、视听结合、细节描写(2分), 描绘了纤夫们拉纤生活的艰辛与困难(2分), 表达了作者对纤夫苦难命运的同情(2分)。 补充细则:手法方面“细节描写(动作描写)”放首位,答中任意两点得2分;第二点只要写出了描绘了纤夫们就可以得分。(意思对即可),15.文中引用“拉纤小调”有什么作用?(4分)【解析】作用题要联系上下文,从结构和内容两个大角度来分析。同时这里的引用涉及到内容表现力,也就是既需要分析引用本身的作用,

9、又要分析引用内容的表现作用。 答案:内容:再现了拉纤的场景; 使纤夫们的形象更丰满; 引用效果:丰富了文章的内容或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增强了感染力。(4分。每点1分) 补充细则:补充结构方面:与上文纤夫形象的相关描写照应,为下文议论抒情做铺垫;六点答到任意四点皆可得4分。,16.文章标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文加以探究。(6分) 【解析】标题含义要注意表层和深层的分析,尤其要注意深层含义中作者蕴含的多重思想情感。在本道题中,“作别“既有表面上的”告别“之义,又有纤夫悲剧谢幕,子孙“幸福而甜蜜”的美好祝愿。 答案:对今日难见三峡纤夫的惋惜; 对人与自然抗争的悲壮历史的感喟 对三峡巨变

10、和时代进步的欣慰 对创造生命奇迹的三峡纤夫的敬意。 补充:对三峡纤夫悲剧不再发生的希冀,对子孙“幸福而甜蜜”的美好祝愿。 (每点2分,答对3点给6分),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关于思路: 第一段:“怎样动?向着哪儿动?” 第二段:“教育的动向就在这战场的前线上去找。” 第三段:“传统教育者是为办教育而办教育”“改良教育提出”“生活教育者承认”“我们主张” 第四段:“为教育而办教育,在组织方面便是”“改良者主张半开门他们把社会里的东西拣选几样”“生活教育者主张把墙拆去” 第五段:“为学校而办学校,它的方法必是注重在教训。”“改良一下,便成为教学教学生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 第六段:“教死书、读

11、书死便不许发问”“改良派嫌它呆板,便有讨论问题之提议。”“问题是在生活里发现,问题是在生活里研究,问题是在生活里解决。” 第七段:“生活教育者根本推翻这个理论。我们所提出的是” 第八段:“我们只能向前开辟创造努力创造啊!”,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答案:首先,提出教育的动向问题(1分); 接着,从主张、组织、方法三方面比较传统教育、改良教育、生活教育的异同(3分); 然后,阐明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1分); 最后,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要开辟创造(1分)。(共6分),17.简要分析“学校即社会”和“社会即学校”两个主张的区别。(6分) 前者是改良教育的主张,后者是生

12、活教育的主张。(所属) 前者学校与社会依然隔绝,后者破除了学校与社会的隔阂。(内容:“半开门”、“鸟笼”,“拆墙”转换) 前者选几样社会的东西搬进学校,后者运用社会的力量又适应社会的需求。(组织形式概括)(6分。每点2分),18.结合全段,谈谈文中画线句的作用。(6分) 答案: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2分), 准确厘清了行动、知识、创造三者的关系:有行动,才有真知;有真知,才有创造(2分) 形象阐明了生活教育“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主张。(2分)。,延伸:陶行知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生活即教育: “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其含义有三:

13、一是生活有对人的教育作用,二是教育又促进生活的变化,三是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即学校:就是“把整个社会或乡村当作学校。”它的含义:学校不得关起门来办学,必须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运用社会力量,由群众办自己所需要的学校;要培养具有“生活力”和“创造力” 的普通劳动者;要以社会为课堂,使学校的教育内容更丰富等。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也是其教学论,它是在批判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改革。,教育的新生 陶行知,17.简要分析“学校即社会”和“社会即学校”两个主张的区别。(6分) 前者是改良教育的主张,后者是生活教育的主张。前者学校与社会依然隔绝,

14、后者破除了学校与社会的隔阂。前者选几样社会的东西搬进学校,后者运用社会的力量又适应社会的需求。,18.结合全段,谈谈你对文中画线句的理解。(6分) 这句话运用比喻论证(2分),准确厘清了行动、知识、创造三者的关系(1分),形象阐明了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有行动,才有真知;有真知,才有创造(2分)。这一主张也是对王阳明思想的扬弃和发展(1分)。 手法2分;观点2分;阐明三者之间的关系得1分;手法效果1分。,19.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述层次。(6分) .首先,提出教育的动向问题(1分);接着,从主张、组织、方法三方面比较传统教育、改良教育、生活教育的异同(3分);然后,阐明生活教育的根本理念(1分);最后,号召读者既不要法古,也不要复兴,而要开辟创造(1分)。 能答到“从主张、组织、方法三方面”给1分,能答到“比较传统教育、改良教育、生活教育的区别”给2分;能答到“开辟创造”给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