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字入门(简体中文)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145209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5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习字入门(简体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习字入门(简体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习字入门(简体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习字入门(简体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习字入门(简体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习字入门(简体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习字入门(简体中文)(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习字入门(简体中文) 注:与上一篇“繁体习字入门”配套解读。(民国出版)(中华书局印行)序古来论书之书,汗牛充栋矣。其人类以书成名,议论所至是丹非,素尊己抑人,高掌远跖,自夸心得,此在成材者观之,未始非临池参考之一助。而以语初学,则如孩提之子,跬步勉能,而欲与之驰峻岅陟峩冈,有不虞其颠踬者,叹今亦有见及。是者坊本诸编,宗旨自标不外桄导初学之用。而东抄西撮,颠倒本末,浅深杂揉,其不适用也。与古本均兹,编以蒋仲和之书法正传,刘少棠之习字讲义为蓝本,间采古今名人确有经验之语。虽简页不多,而自点画,以及全体无一不为亲切之指示。字句明白,记诵便利,诸家塾已有成效矣。以视重悂,谬之坊本为何,如耶愿与莘莘学

2、子一諟之。民国八年十月皞皞子识凡例习字之法,本无专书。前人绪论所及,非失诸高深,即失诸简略。本编指示较详,措词尤极浅近。凡稍通文字者,皆可领会。本编从点画起,以至全体结构,一一指示,最为详尽。本编所论姿势、精神、器具之注意,均由经验而来。实力行之,效即立见。行楷普通所尚,本编举例止此。至纂隶各法,不在本编范围之内,故不赘。本编以蒋仲和之书法正传,近日刘君少棠之习字讲义为本。间就鄙见删增,以合程度。不特便于学生,且宜于校外自修。 目次第一章 总论第一節 姿势之注意第二節 器具之注意第三節 时间之注意第四節 精神之注意第五節 次序之注意第六節 笔及指腕肘之运用第二章 楷书第一節 永字八法第二節 分

3、部配合法第三節 全字笔画先后第四節 全字结构举例第三章 行书第四章 草书第五章 结论 第一章 总论谚云,字无百日功。此言不至百日,功效自见也。本书所述,为初学之模范,作亲切之指点。言简意赅,法已大备。学者茍循序行之,不为一曝十寒,则进功之速,诚有如谚之所云者。兹举注意之点,详列如下。 第一節 姿势之注意当作字之时,棹椅高低不合度,或身体不正坐,则骨脊渐成弯曲形。最能妨血液之运行,害身体之健康。学者所当力戒。 第二節 器具之注意帖 临摹之帖,不可不选。当随其性之所近而习之。向时坊间搨本,大半恶劣。惟近日所印之珂罗版真书,如宋拓醴泉铭,皇甫诞多宝塔,李元靖金刚经等碑。行书如宋拓集王书圣教序,兰亭序

4、,黄庭经,及东坡西楼帖等。刻价虽稍昂,均极名贵,切勿惜费而买滥恶之本,致误始基之植。帖宜有架,置于对面,无架或置于案左亦可。笔 初学大字宜用羊毫笔,小字宜用兼毫笔。因学童指腕力弱,须籍笔毫以助之。笔管长短,以五寸为适中,笔头以偏尖为大忌。放置时勿令斜曲,用后必须洗涤收藏。墨 磨墨时不宜茍简。书之优劣,大半关系墨色,故浓淡以适宜为要。大约磨墨过后,痕不遽没,即为适宜。过度则干燥滞笔,不及则墨水渗溢。初学练习,大字祇要用墨屑镕化,储以大盂,随时应用,费较省也。至学成作书时,墨以新磨为佳,久贮则非灰尘沾污,即胶浮汁黏,自碍笔之进行。墨之胶重者,亦不适用。纸 纸以黄色而质粗为宜。向来习字,多用一种元书

5、纸,或表心纸亦可。纸质过粗者,易损笔,不可用。忌用过白过滑之纸。砚 发墨易浓者为贵,位置以右面上方为宜。用时着水,不用须洗涤。有盖方佳。水 宜用新汲洁净之水。热水及久贮者勿用。 第三節 时间之注意每日清晨约一小时为度。写时一气呵成,不宜停止。即盛暑祈寒不得作辍,三月之后便有进境,一年之后,可望小成。 第四節 精神之注意习字之时,务宜专心致志,细看所临摹碑帖之字。每笔之如何起讫,全字之如何支配。胸有成竹,然后临摹自合。一字未惬,至于再三。毋畏难,毋畏速,毋鲁莽,三者所宜力戒。 第五節 次序之注意昔人有云,真生行,行生草。真书如立,行书如行,草书如跑。人必能立而后能行,能行而后能跑。循序渐进,不容

6、躐等。习字者既明手腕之所运用,首学点画体势之法,次学偏旁配合之法,终学结构变化,每行通幅贯气之法。初学以大字为先,若从小楷入手,便无骨力,放大亦难。故必先从径寸以外之字入手,兼习五六寸之大字。日二十字,使笔笔造至合法地步,乃可练习小楷。 第六節 笔及指腕之运用执笔执笔有双钩单钩之说。双钩者,搦管于指骨之次节。单钩者,搦管于指骨之首节(指谓食指及中指)。如图所示乃单钩式。执笔之法,大指、食指紧擫,中指钩向内,无名指抵向外,小指附无名指后,以辅助之。手背要圆,掌要虚,指要实,腕要悬,管要直。掌虚则运用便利,指实则筋力平均,腕悬则肉不衬纸,管直则字字中锋。又笔在指端,则掌虚,而运动适意。笔居指半,则

7、掌实而不能自由。真书执笔宜近笔头,行书宜稍远,草书宜更远。远取点画长大,近取分布齐均。学书当先学执笔真书,大指食指距笔头一寸五分,行书约一寸六七分。 指法及名目 擫 大指上节用力,与食指擫笔压 食指压笔,亦用指端钩 中指尖钩笔向内贴 笔管贴着无名指爪肉之间辅 小指紧靠无名指后,而辅助之此段言体(指执笔未运动时言),前人谓之拨镫法。谓如善御者之仅以足尖踏镫也。 指法运用及名目推 无名指从右平推至左,横画起势用之。从下直推至上,直画起势用之。又小指亦推无名指过左。揭 无名指爪肉之际,抬笔管向上抵与拒 无名指与中指,两相资借为用。无名指揭笔,中指节制之。导 小指导无名指过右送 小指送无名指过左。大字

8、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卷 笔笔相生,意思连属,势如卷书。盖力到笔到,旋转如打圆圈也。知卷则字皆一气贯注。此段言用。用者,运转时往来顺逆之道也。小字运指,中字运腕,大字运肘。盖寸以内,法在指掌。寸以外,法兼腕肘。 腕肘用法悬肘 大字用之虚肘 中字用之悬腕 中字用之虚腕 小字执笔近头,腕不着案 笔法及名目折 笔锋欲左先右,往右回左也,直画上下亦然顿 力注毫端,透入纸背,笔重按下挫 顿后以笔畧提,使笔锋转动,离于顿处,凡转角及趯用之。挫有分寸,过则脱节,不及则气促蹲 用笔如顿,特不重按驻 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急不得,迟滞审顾,则为驻。凡勒画起止,及平捺曲处用之。力聚于指,流于管,注于锋,力透纸背为顿

9、,力减于顿者为蹲,力到纸笔即行为驻。提 顿后必须提,蹲于驻后亦须提。提者以笔提起,减于顿蹲及驻之分数也。先由落笔,后有提笔。提之分数,准乎落笔之分数。转 围法也,有圆转回旋之意。抢 意与折同。折之分数多,抢之分数少;折之分数实,抢之分数半虚半实。圆蹲直抢,偏蹲侧抢,出锋空抢。空抢者,取折之空势也。笔燥则折,笔湿则抢;笔燥实抢,笔湿虚抢。用抢分数,仍随落笔之大小轻重。尖 用于承接处。搭 笔锋搭下也。上笔带起下笔,上字带起下字。侧 指法运用,侧势居半,直画尤宜以侧取势。衄 笔既下行,又往上也。与回锋不同,回锋用转,衄锋用逆。此段言笔划已着纸,凡法皆在画中,有形象可寻者也。 第二章 楷书第一節 永字

10、八法法则真字之法,书家以永字八法该之。所谓八法者,曰侧、曰勒、曰努、曰趯、曰策、曰掠、曰啄、曰磔。永之一字,其法皆备也。侧即点,不言点而言侧者,谓侧下其笔也。勒即画,不言画而言勒者,取其劲涩如勒马之缰也。努即直,不言直而言努者,谓头向右发,笔微努稍驻,而趯笔下行,不可直笔。中间自然凸胸而出。唐太宗曰,为竖必努,非另有一笔也。趯与挑一也,竖趯曰趯,横趯曰挑。策者圆锋左出,势尽仰收,如鞭之策马,力在着物处也。掠一名分发,点头撇尾,如篦之掠髪也。啄即撇,不言撇而言啄者,谓势如禽之啄物也。磔,裂也,右下为磔。始入笔紧筑而微仰,便下徐行,暗收存势,势足而磔之也。 附八法心传口诀侧不媿卧,勒常患平,努过直

11、而力败,趯宜峻而势生,策仰锋而上揭,掠左出而锋轻,啄仓皇而疾掩,磔趯趞以开撑。 笔锋须映带,行书露其形,楷书存其意。书谱云,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乎此,则起落承接,一气相生矣。第二節 分部配合法作书有逊让覆载诸法,固举全体而言,然用意实先露于偏旁上下。为之豫留地步,其间屈伸长短布置之道,有变体,有简笔,一一讲明。此入门快捷方式也,举各偏旁如左。 法详点画图内,亦须活看。大概中间字多者宜开,字少者宜窄。 相接处宜密,右多者撇尾忌长,右少者撇横而尾长。 首撇平而直用回锋,次撇曲而长出锋。次撇之起头,顶首撇中间。 右勾有一直,故左撇亦带直相映。 点挑相应,神气一贯。 右边少者宜长右边多者宜短 两

12、点直下,微作拗势。下点作垂露意。 口在旁者,缺一角以让右。 口在下者左略长,以见柱石平载上。 中撇悠扬。 中小直,既要接左,又须起上。 力在右者,宜长而狭,以抱左。 力在下者,宜阔而短,以载上。 山在旁者,缺一角以让右。 山在上者,左右须收束向里。 山在下者,左宜出以载上。 中间字少者,上画长以冒之。 中间字多者,下画长以载之。 在左者,宜狭以让右。住处用垂露,相让之字,切忌侵占。 在右者,宜阔而长以配左,住脚用悬针。 阔大以配左。 右点要收束向里。 画左尖长以冒下,撇亦以尖接。 撇带直,以藏点挑。 上下画俱宜细。 左用两尖接。 画用右尖,避挑起之重。 首画两尖,中用小勒。 首撇用回锋。 两撇

13、不可一顺,故第一撇用兰叶,第二撇用卷势。且次撇收藏让前撇,与捺相应。 点头掩首撇之锋。 首笔之起与挑脚齐。 挑左宜以冒下,撇尾亦用长。 两撇尖起以接上,下脚须配齐。 勾用反势,便挽得住。 两右短以让点。 撇头直,撇尾短藏。右点曲抱,下勾平。 撇尾短点须藏。 瓦中二画,化为点挑。 右勾须与左点相配,故勾锋向下。 左撇作一弯,以配右勾,方平。 首画两尖,中四点要相应。 下截字多者,将四点藏于突宝盖之内。 此减写法。 中点带直,方可补空。 撇从右起,须用尖。 左右宜紧抱。 右多一点,故左点要长。 四点须左右相应。 上笔平,左第一撇宜带直。 上笔与左撇用尖接,撇亦微直。 巾在下者,左右宜相配。 下三点,左右相向,中则短藏。 巾在旁者,左直微长,右勾微短,中直要细。 首撇长而左挑出,下撇则短藏,三点左右相向,中用直点,以还本体。 上撇首短,下撇首长,仍藏三点,一路向右,此乃变法也。 在下者,上撇要短细。 起笔尖长以冒下,中用两尖接。 中曲忌断,上边字少者,点与捺俱平。 上边字多者,点与捺俱侧。 头宜直,中宜细,点抱一画之头,撇亦曲抱向里。 戈有不宜开者,须直下以靠左。 中竖似回锋撇,化板法。 左竖似撇外向,便与右勾相配。 右点如一小直,方与左相配。 首撇平而直,次则收锋,三则长而曲以抱左。 竖钩中间微细,画左长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