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144721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PDF 页数:40 大小:2.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4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二极管钳位型三电平变流器的调制策略 李宁 博士 目录 多电平拓扑及其调制方法 载波调制策略与矢量调制策略的等效关系 双调制波载波调制策略 直接功率控制中的功率滞环策略 主要结论 2 多电平拓扑及其调制方法 多电平拓扑是高压大功率系统的重要解决方案 电动汽 车 风电 移动性 3 太阳能 SVG UPS HVDC 多电平拓扑及其调制方法 二极管钳位型拓扑 MMC拓扑 四大类多电平拓扑: 1.二极管钳位型最早提出; 2.二极管钳位型、级联型和MMC型最常用; 3.四种拓扑各有优缺点; 4.电平数小于五以二极管钳位型拓扑为主, 电平数为7、9、11等以级联型拓扑为主, 电平数为几十至上百以MMC拓扑

2、为主。 4 C1 C2 P(2) O(1) N(0) io Udc + - ia ib ic Load uC1 uC2 ic1 ic2 A C1 C2 C3 C4 Udc Sx1 Sx2 Sx3 Sx4 Sx5 Sx6 Sx7 Sx8 A Udc Sx1 Sx2 Sx3 Sx4 Sx5 Sx6 Sx7 Sx8 C1 C2 C3 C4 (a)传统拓扑(b)新型拓扑 电容钳位型拓扑 S1 S2 S5 S6 S3 S4 S7 S8 Udc Udc Ua+ Ua- 级联型拓扑 S_M 1 S_M 2 S_M n S_M 1 S_M 2 S_M n S_M 1 S_M 2 S_M n S_M 1 S_M

3、 2 S_M n S_M 1 S_M 2 S_M n S_M 1 S_M 2 S_M n Ua i Da i a i VTVT1 1VDVD1 1 VTVT2 2VDVD2 2 C C (a)MMC变流器拓扑图(b)MMC变流器子模块结构图 多电平拓扑及其调制方法 常用多电平调制策略 5 多电平变流器调制策略 多电平载波调制策略多电平矢量调制策略其它多电平PWM策略 单调 制波 策略 多调 制波 策略 载 波 层 叠 法 载 波 交 叠 法 空间 矢量 调制 策略 虚拟空间 矢量调制 策略 载波同相 正负反相 交替反相 滞环 比较 PWM 策略 优化 PWM 策略 特定谐波 消去法叠加 零序

4、分量 法 考虑直流电压平衡 提高直流电压利用率 降低开关损耗 目录 多电平拓扑及其调制方法 载波调制策略与矢量调制策略的等效关系 双调制波载波调制策略 直接功率控制中的功率滞环策略 主要结论 6 2.1 研究现状 7 两种调制策略的 基本原理 1. 研究载波调制策略与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内在联系的意义; 2. 多电平载波调制策略与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调制波等效关系的理解; 3. 多电平载波调制策略与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等效前提; 4. 多电平载波调制策略与虚拟空间矢量调制策略的等效关系。 现有问题 2.1 研究思路 研究目的 1. 完善三电平SPWM策略与SVPWM策略等效理论并推导调制波等效关系;

5、2. 提出三电平SPWM策略与SVPWM策略新型等效关系-导通时间等效关系; 3. 分析三电平SPWM策略与SVPWM策略等效关系并据此分析三电平 VSVPWM特性。 8 研究思路 调制波等效关系调制波等效关系 三电平三电平SPWM策略策略三电平三电平SVPWM策略策略 调制波调制波等效调制波等效调制波 Uz 导通时间导通时间导通时间导通时间 Tz 导通时间等效关系导通时间等效关系 一致性一致性 三电平三电平VSVPWM策略策略 调制波等效关系调制波等效关系 三电平三电平VSVPWM策略特性策略特性 研究意义 1. 统一算法,加深理解; 2. 简化实现过程,减小误差,提高效率; 3. 应用等效

6、关系分析矢量调制策略性能。 2.3 研究内容 9 研究内容 1.三电平SPWM与SVPWM的调制波等效关系; 2.三电平SPWM与SVPWM的导通时间等效关系; 3.三电平SPWM与VSVPWM调制波等效关系。 SVPWM策略输出开关序 列:一个开关周期内最多 输出七个开状态 SPWM策略输出开关序列: 一个开关周期内最多输出四 个开状态 开关 状态 不大 于4 2.3 研究内容 10 asv123s bsv13s csv1s ()/ ()/ /1 UkTTTT UkTTT UkTT 2asvbsvs 3bsvcsvs 1s23 () (1) TUUT TUUT TTTT 三电平SPWM与SV

7、PWM调制波等效 SVPWM策略三类三角形: 1)由一个大矢量、一个中矢量和一个小 矢量构成的; 2)由一个中矢量和2个小矢量构成的; 3)由2个小矢量和一个零矢量构成的 第一类小三角形:110,210,220和221 * sv * sv * sv * aaz zbb ccz acb 0 UUU UUU UUU UUU zasvcsvbsv ()/3UUUU * * as2b cs3b s123 () (1) TUUT TUUT TTTT * 11a1cz (21)(1)UkkUkU 第二类小三角形和第三类第二类小三角形和第三类 小三角形需重新划分开关小三角形需重新划分开关 状态状态 2.3

8、研究内容 11 三电平SPWM与SVPWM调制波等效 小三角形序号小三角形序号等效关系式等效关系式 1Uxsv=Uxsp+Uz1 2Uxsv=Uxsp+Uz2 3Uxsv=Uxsp+Uz3 4Uxsv=Uxsp+Uz4 5、6Uxsv=Uxsp+Uz5,6 4455 4455 222333 222 maxmidminmid maxminmidmid maxmidminmid maxmid z1z2 z3z4 (1)()(1)() (1)()(1)() (1)(1)()(1) ( (1) () k UkUk UkU UU k UkUk UkU kk UkUkk UkU UU kk UkU , ,

9、 奇扇区奇扇区 偶扇区偶扇区 奇扇区奇 偶扇区 333 111 midmin maxminz5,6 ) (1)(1)() (21)(1) kk UkU UkkUkU 扇区 偶扇区 2.3 研究内容 12 小三角形序号小三角形序号等效关系式等效关系式 1Tsvx=Tspx+Tz1Ty 2Tsvx=Tspx+Tz2Ty 3Tsvx=Tspx+Tz3Ty 4Tsvx=Tspx+Tz4Ty 5、6Tsvx=Tspx+Tz5,6Ty 三电平SPWM与SVPWM导通时间等效 ss ss (1)0 ,0 0(1) ,0 xxx xxx UTUTU UTUTU sp T T x T T T * y * 11

10、0 , 0 0 11 , 0 x x U U T Tsvx=Tsvx2Tsvx1Tsvx0T 4mid4maxs z1 4min4mids 55 z2 55 222 z3 222 33 z4 minmid maxmid midmin maxmid max s s s s (1), (1), (1)(1), (1), ( (1), (1), T kUkU T kUkU kk UkU T kk UkU kkU T kUkUT kUkUT T T T T 奇扇区 偶扇区 奇扇区 偶扇区 奇扇区 偶 , 扇区, 3 333 z5,6111 mid midmin maxmin s s s 1), (1)

11、(1), (21)(1) kU kkUkU TkkUkU T T T 奇扇区 偶扇区 2.3 研究内容 13 两种调制策略基 本原理 两种调制策略基本原理 单调制波SPWM与双调制波SPWM ap 11 cos(), 0, ,2 326 7 cos(), , 326 711 0, , 66 M UM an 3 cos(), 0, ,2 362 5 0, , 66 53 cos( /3), 62 M U M VSVPWM策略等效调制波 VV0,VVS1,VVS2:OOO,ONN,POO,PPO,OON 三电平SPWM与VSVPWM调制波等效 两种空间矢量调制策略基本原理 单调制波SPWM与双调制

12、波SPWM VSVPWM策略等效调制波 2.3 研究内容 14 三电平VSVPWM调制波等效 调制策略三类特性:1)THD;2)直流电压利用率;3)开关损耗。 cs000s0s0c0c 11 cscs 11 (,)/2 (cos()sin()(cos()sin() (cos()sin() nnmm nm mnmn mn FttAAntBntAmtBmt AmtntBmtnt cs j() cscs 2 1 j(,)edd 2 mt nt mnmnmn ABFtttt C 02 1 21 0 cos( cos )( )2cos()( )cos(2) sin( cos )2cos()( )cos(

13、21) l l l l JlJl lJl 2.3 研究内容 15 三电平VSVPWM调制波等效 2 spdcspdc csss 3 spdc1 s 3 1 d 2 2 2 c 3 (,)sin()1( 1) cos()cos()cos() 24 3 1( 1) (1 1( 1)sin( )62 1( 1) )sin()sin() 4 1( 1)cos( (1) ) 1 ) ( 62 2 n n n n n n m l m Um U Ftttnt m U nt Ul nn n nn n l J m sp 1c 10 cscs 11 2 (21)(21) 2sincos 3 ()1cos() 2 cos()sin 3 ) 3 ( ml mnmn mn m m mt AmtntBmtt ll n 2 sp 1 22 21 dc 0 j 2 dc 3 cos()() 2 j 1( 1) (21)cos()( 1) cos() (21)66 (21) ( 1) sin()sin()e2(21) c jj,21 21( os() 663 1) 3 l mnmn l mn m n n m mn n n m m lJ U AB m Cnl U B nn l l n l m n nl s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