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144106 上传时间:2019-08-02 格式:DOC 页数:41 大小:1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2018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2018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2018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2018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卷分类汇编论述类文本阅读(4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WORD格式可编辑2018年各地最新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论述文本部分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历史观正确与否,关系人心聚散、国家兴亡、民族盛袁。能否树立正确历史观,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个重大问题。然而,一些人认为历史观问题属于学术观点问题,与政治无关。事实上,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唯心史观脱离历史发展实际,常常以假设代替史实,对历史的认知和评价不是基于“回到历史现场”的客观审视,而是来自罔顾特定历史情境的主观臆断。但历史不容肆意假设,尤其是当这一假设暗含某种政治意图、带有某种政治目的的时候。当前,唯心史观的集中表现就是历史虚无主义。它

2、常常披上学术外衣,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解读的幌子,在脱离时代背景与历史实际的情况下,对支离破碎的史料进行篡改、拼接,进而得出所谓历史真相。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能改变。我们党之所以能在革命、建设、改革征程中领导人民披荆斩棘、从胜利走向胜利,就在于始终坚持唯物史观,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处理问题。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才是坚持唯物史观的正确态度和方法。形而上学史观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看待历史,否认社会矛盾,否认社会发展,否定社会革命的作用,其典型表现是历史终结论。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东欧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失败证明,西方的自由民主制度已成为

3、“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马克思主义告诉人们,历史发展总是螺旋式上升的。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要加强调查研究,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社会主义实践在苏东受挫,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失败的只是那种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或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历史性成就、产生全球性影响;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提供了中国方案。事实证明,历史并未终结。线性史观认为历史发展是线性的,它忽视社会历史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将复杂的历史发展过程简单化。在

4、线性史观“进步”和“落后”的两极论述下,不同民族被分置于线性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独特的内在发展逻辑被忽略或掩盖。在此框架下,西方国家理所应当地把“文明”引入其他“野蛮”国家,帝国主义的殖民过程就此合理化。事实证明,西方模式并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路径,当前的西方之乱就是最好注脚。世界文明发展的道路从来都是多元的,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各有其存在价值。各国命运握在各国人民手中,人类前途系于各国人民的抉择与共同努力。人类必须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跳出来,尊重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坚持历史合力论,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郭海成在理

5、性辨析中树立正确历史观)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观是属于学术还是政治问题使得当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变得复杂和隐蔽。B披着学术外衣、借口还原历史真相而随意主观臆断的唯心史观有很强的迷惑性。C把殖民过程合理化的西方模式不是唯一正确的发展路径,也不再适应当今社会。D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依靠文明的发展,唯有如此才能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窠臼。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介绍不同的历史观之前先解说了历史观的正误对国家和民族的影响。 B文章通过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对比以及具体事例来论证唯心史观的错误。C文章在讨论历史终结论时用马克思主义

6、有关理论作为论据证明历史没有终结的观点。D文章表述进步落后的内容是论证线性史观忽略各民族独特发展逻辑的论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拥有正确的历史观后,一个国家的人心才能凝聚、国家和民族才能强盛。B要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就要以史实为依据,实事求是、理性客观地看待历史过程。C苏东的社会主义实践受挫证明了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和形而上学史观的失败。D要想不犯形而上学史观的错误就不能用静止片面、零散孤立的眼光观察历史。江淮十校第三次联考1B 【解析】A项,主客体颠倒。“历史观争论是当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复杂化、隐蔽化的重要表现”,意思是历史观的争论是表现,意识形态斗争的复杂、

7、隐蔽化是本质,是意识形态决定历史观。C项,“把殖民过程合理化的西方模式”错误,使“殖民过程合理化”的是“线性史观”不是“西方模式”。D项,“唯有如此才能跳出西方中心主义窠臼”错误,原文有“人类必须从西方中心主义的窠臼中跳出来,尊重文明多样性”,原文是并列关系,不是条件关系。2D【解析】D项,胡乱联系。原文是“在线性史观进步和落后的两极论述下各民族独特的内在发展逻辑被忽略或掩盖”,意思是线性史观利用“进步”和“落后”两个极端的论述,使各民族独特的内在逻辑被忽略,因而知道“进步”和“落后”的内容不是论证线性史观忽略各民族独特发展逻辑的论据。3.C【解析】C项,“形而上学史观的失败”错误,原文有“或

8、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昧于表象不明大势,或囿于一隅不顾全局,这些都是形而上学思想方法的表现”,是形而上学思想错误的表现,但这些是后人对历史的研究,不能说是苏东社会主义实践受挫的具体原因。天成大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近现代以来,诚信一般合并使用。作为伦理道德范畴,诚信的基本含义类似于传统信的概念,它要求政府诚信,不要朝令夕改,更不要有法不依;要求商业活动诚信,不要毁约弃约,更不要坑蒙拐骗;要求社会交往诚信,不要轻诺寡信,更不要作伪撒谎。然而,在早期儒家思想中,诚信确实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联系在于,作为伦理道德范畴,两者内容基本相同,可以通用;区别在于,诚是一个形上的本体范畴,

9、信仅仅是形下的实践概念。诚在儒家学说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庸继承孔子的思想,系统论述了诚的问题。中庸认为,诚属于形上本体范畴,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对于自然界而言,至诚无息,化生万物,“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意思是,天地的法则,可以用一个诚字给予概括:作为天地没有两个,而它生成万物则是不可计算的。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提出人生的目的是“三纲领”,即明德、亲民、至善;人生的过程是“八条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诚意是关键,济世以修身为本,修身以诚意为要

10、。在早期儒家那里,信与诚不是同一序列的概念范畴。诚是与仁、智等并列的概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说明诚是仁与智、内圣与外王的关键,是一种崇高的人格,具有终极意义。而信只是良好人格的组成部分,还不是一个主要的因素。自孟子始,把信与诚结合在一起,“彼以爱兄之道来,故诚信而喜之”。这对信概念的发展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既提升了信的层次,又使诚落到了实处,促进了信与仁义礼智等思想范畴平起平坐。诚为信提供了天理依据,就是为信提供了绝对性。诚是信的灵魂,信的行为因诚而立。信与诚结合在一起,应认为是一项基本义务,是不证自明的道德律,

11、必须绝对得到遵守。同时,诚与信是互为表里的关系,“诚则信矣,信则诚也”。诚与信,是天道与人性的关系。朱熹认为:“诚是自然底实,信是做人底实。”诚反映客观世界的本真状态,是自然法则;信反映社会交往的基本要求,是做人的准则。自然界无论晴天还是雨天,都是真实的,不会作假,人间世也应像自然界一样,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诚实无欺。诚与信,又是主体内心与外化的关系。诚是主体内在的一一种本然状态,信则是主体在对象性活动中内在之诚的外化,诚是信的思想基础,只有内诚于心,才能外信于人;信是诚的具体表现,无信则不足以见诚。(节选自夏海儒家之信所蕴含的现代意义,深圳特区报2017年10月19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

12、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时诚信的基本含义类似于传统的诚,它对人们的商业活动、社会交往等都有严格的规定。B诚是形上的本体范畴,信是形下的实践概念,二者同属伦理道德范畴,直到近现代才合并使用。C作者认为诚既是自然界的本质规定,又是人性本质的规定,对于人生而言,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D诚与信是主体内心与外化的关系,诚是信的思想基础,信是诚的具体表现。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提出了诚和信的基本含义以及早期儒家思想中二者的联系和区别。B第二段以中庸和大学相关论述为例说明诚在儒家学说中的重要地位。C第三、四段论证了诚提升了信的层次且对人有终极意义,因此诚先

13、于信的观点。D最后一段主要论证诚和信的密切联系,认为诚是自然法则,信是做人的准则。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一个人如果轻诺寡信,作伪撒谎,就不是一个讲诚信的人。B对于人生而言,诚是修身的关键,一个不诚的人,也肯定不会是一个守信的人。C如果没有孟子发展和完善了信的概念,信就不会进入仁义礼智的思想范畴之内。D诚信是不证自明的道德律,因此也必然成为现代社会人人不可或缺的行为规范。天成大联考1D【命题意图】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题思路】A项,“类似于传统的诚”,偷换概念,应为“类似于传统的信”,且“都有严格的规定”表述牵强。B项,无中

14、生有,孟子时即将二者合并使用。C项,张冠李戴,不是“作者认为”,而是中庸认为。2C【命题意图】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题思路】提升了信的层次的不是诚,而是孟子的话。且诚先于信的观点无中生有。3C【命题意图】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分析综合)。【解题思路】孟子是促进信进入了思想范畴,但并不能说没有孟子信就不会进入。江西质量监测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作为教师“祖师爷”,孔子被尊为“万世师表”。中国古代社会有着尊师的传统,但这一传统并不始于孔子。孔子孜孜矻矻,以身作则,以己示范,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高尚的人格、好学的精神、博通的学识,不仅赢得

15、了学生的敬佩和爱戴,而且赢得了全社会和后世的尊重和礼敬。在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期的国语和晋语中,有这样的文字:“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壹事之。”这里已经将君、父、师并提。战国末期的荀子,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天地君亲师”的序列。在他看来,天地是生存的根本,祖先是种族的根本,君师是政治的根本。缺少了这三者之一,就不会有社会的秩序、人民的安宁,更谈不上生活的幸福。所以,礼仪就是用来敬祀天地、尊重祖先、推崇君师,用来树立它们在人们心目中的神圣感和权威的。高度尊崇礼法的荀子,认为教师是礼法的守望者。他认为,如果没有教师,世人就不懂得礼法,只能是偏离正道,流于匪辟,遭致灾难和祸害;相反,人有了教师、懂了法度,就会通达事理,明辨是非。正因为如此,所以在荀子看来,是否尊重教师,是一个国家兴盛衰败的晴雨表。他指出:“国将兴,心贵师而重傅。”先秦诸子在很多重大的问题上观点冲突,相互争鸣,但在尊师这个问题上,却难得的一致。道家的道德经说:“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墨家的墨子也说:“夫为弟子,后生其师,必修其言,法其行。”法家的管子中,收录有弟子职一篇,详细地规定了学生对教师各方面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