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020966 上传时间:2019-08-0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农村中学生的学习动机阳西县沙扒中学 张卫华摘要当前农村初中学生由于受家庭、学校、社会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感到到学校读书根本没有明确的动机和目标,被动的上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糊糊涂涂地打发时光,很多学生到学校学习是无可奈何的,是被动的学习。许多的农村初中学校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同时,却对能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因学习动机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明确的对学生进行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引导的教育并不多,或者说根本没有。本文阐述了学习动机的内涵,分析了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和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激发的建议。关键词:农村中学生 学习动机 培养

2、激发引言:一直以来,教育界都比较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到后来也逐渐重视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在农村中学里存在着一部分因父母外出打工、父母离异、在亲戚家“寄读”的学生。他们由于没有获得父母正常的爱,表现出自卑孤独、胆怯畏惧,有些农村中学生学生为避免过多失败而不愿去主动学习;有些学生虽然智商不差,但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却存在着很大不足;一些学生由于过度焦虑而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学习而使成绩下降,对学习逐渐失去兴趣,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开始厌学、弃学、甚至逃学等等,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结为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动机理论对组织有效教学,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具有切实的应用价值。因此,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农村中学

3、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学习动机的内涵及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一)、学习动机的内涵动机是一个人想要达到某种效果和结果的内在力量,它是激发、维持个体并使其行为指向特定目的一种力量。动机在个人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它对个体的行为和活动有引发、指引、激励的功能。学习动机则是一种直接或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在力量,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激情和热情,同时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需要。农村中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学习动机问题的凸现已经引起广泛关注。(二)、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现状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由各种不同的动力因素组成的整个系统所引起的。其心理因素包括:学习的需要,对学习的必要性的认

4、识及信念;学习兴趣、爱好或习惯等。从事学习活动,除要有学习的需要外,还要有满足这种需要的学习目标。由于学习目标指引着学习的方向,可把它称为学习的诱因。学习目标同学生的需要一起,成为学习动机的重要构成因素。去年寒假我在任教的农村中学进行了调查,调查到中学生的学习动机大致有如下类型:实现家长的要求,履行教师的要求,为了获得好分数,对某门功课感兴趣,希望获得别人的赞扬或避免批评,为了个人的名誉、前途,对未来职业的向往等等。可见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复杂多样的。 调查显示,大部分农村初中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值取向。65%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9%的农村初中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高

5、中和大学,16%的初中生没有考虑。对于学习态度,调查结果表明,53%的农村初中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35%的农村初中生对学习的热情中等,12%的农村初中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中专或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而对于学习动机的调查结果表明,对于初中毕业后的打算,55%的农村初中生选择读高中或中专,18%的农村初中生选择就业,27%的农村初中生还没有考虑。有读大学愿望的占37%。农村初中生对于“务农”的态度是我调查的重要目标之一。调查结果表明,农村初中生大部分不愿意务农,其比例随年级变化,且该心态呈现出一种特殊的波动,其波动特点为:七年级为69%,八年级为58%,九年级为72%。二、农村中学生学习动

6、机问题产生的原因。 造成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不足的情况,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原因:(一)、学校教育原因。1、教师原因。某些教师的师德不高尚、如有的教师“缺乏责任心”,“不爱学生 ”;有的教师文化知识方面欠缺,甚至个别教师“知识匮乏”;教师的教学能力有限,有的教师“上课照本宣科”、“上课乏味、古板、无激情、不生动”;有的教师教书育人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有的教师“一见同学讲话就发火,不好好说话”,有的“教育态度不好,无耐心,态度恶劣、刻薄” 。2、学校环境原因。人的个性形成和身体的发育都是在学校中经历。农村中学生的父母大多因为读书不多或者没有能力完成学业而形成了遗憾,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读书,并

7、将其教育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而学校由于留守学生多、教学任务重、学生出现的问题多等,无法全面顾及到每个学生。同时,教师也有生活上的困难,无法向每个学生表示关爱和针对性的教育,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以知识的讲解和传输为主,很难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学校环境和整个教育环境都在无形的引导学生走向更加沉闷的教育环境中,即盲目的学习和生活,失去了学习本身的乐趣和对知识的渴望。总之,学校作为影响学生最主要的一个方面,在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都有无比言语的重要性。(二)、社会原因1、教学体制改革因素社会的发展,教学体制也不断改革更新,这种体制上的改革是社会前进的必然要求,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成为激发学生奋

8、进的动力。然而,由于这种教学制度的变革目前尚处于试行阶段,肯定有很多不完善、不科学、不尽人意的地方。2、复杂的社会综合因素首先,在学习问题上,许多人开始算起了经济帐,这就是为学习而在经济上的投入同产出之间是否可以达到理想的目标。有的家长认为,一个家庭为了使孩子上学,倾尽了全部积蓄,如果孩子只能读到高中毕业,不能升入大学,则这种投资是“不值得的”,因为这些投资既没有使孩子进入大学,让孩子获得“政治”资本,又没有让孩子学到“挣钱的本领”。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进大学,需要更多的资金,孩子大学毕业以后,由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要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难度很大,还不如让他早日就业。尤其是农村,这种想法的家长

9、不在少数。其次,在我们的社会,凭关系、走后门,“人情”第一的社会人际关系使一些人产生了“才能无用”的思想,使得农村中学生对通过读书来提高自己产生了悲观情绪。第三,当今社会生活令人眼花缭乱,挡不住的诱惑、强烈的刺激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名目繁多的“吃”,形形色色的“穿”,层出不穷的“用”,花样翻新的“玩”,所有这一切无时无刻不在撩拨着中学生的心,相比之下,读书就成了某些人眼中“最无聊、最枯燥”甚至“最烦人”的事情,读书人就成了最“傻”的人。(三)、个体原因1、不适应新环境主要有:不适应新的学习环境、不善于科学计划和利用学习生活时间、不适应人际关系、不适应独立生活等等。2、学习目的不明确。许多父母因

10、为没时间教育孩子,怕自己尚未成年的孩子在社会上学坏,就把他推到学校,让教师帮他们看管。在这些父母看来,孩子学习好坏无所谓,只要孩子不惹事生非就好,对孩子没有明确的目标要求。于是,这些孩子没有努力的方向,得过且过,对自己要求很低,怕吃苦,无进取心,对学习自然没积极性。3、学习基础差,自我期望值又太高。学困生“脚下处处有地雷”,寸步难行,由于学习基础太弱,学习中到处是障碍,他们有的也曾拼搏过,也有过细微的进步,但进步与付出的努力相比,众寡悬殊,得不偿失,便对学习失去了兴趣,认为努力没效果而恢复懒散状态。4、对学业失败的错误归因。受某些老师和家长的不良暗示,学困生习惯把学习不好归结为自己的智商不高,

11、脑子太笨,羡慕别人的同时叹息自己没有聪明的脑袋而不愿下功夫,于是成绩上不去,学习就没热情;学习没热情,成绩更差,更怀疑自己不是读书的料,对学习更提不上劲。有的干脆自暴自弃,逃避学习,而沉溺于一些不良嗜好。(四)、家庭原因1、听之任之不重视有些家长由于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孩子,从来不过问孩子的学习情况,也有些家长溺爱孩子,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和学习听之任之,他们甚至在孩子面前坦言“你们这一代不管怎么学习,以后也一定是大学生了,现在无论什么大学毕业的都得自己找工作,所以你只要有一个大学念念就可以了,不管它是什么名牌大学还是破大学,反正以后都得自己出钱念大学,自己凭关系找工作。”孩子长时间的看电视、打电脑

12、也从不过问。孩子必竟是孩子,他需要大人的引导和扶持,父母的听之任之,不重视,放任不管,再加上一些错误的观念,就会造成孩子的学习一日不如一日,最终导致厌学。2、父母不和睦,无心学习一个充满战争硝烟的家庭和一个冷如冰窖的家庭都会影响孩子的情绪,孩子在这样的家庭里丝毫感受不到家庭的温暖,他们也每天处在焦虑不安中,试问又哪来的心思去学习呢?所以厌学情绪的产生也是无可厚非的。3、父母期望值太高,有压力等原因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位当家长的心愿。可是,每位孩子的心理素质、学习能力是不同的,过高的要求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只有在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下,提出适当的要求,才会使孩子尝到“跳一跳,摘到果子

13、”的甜头。如果期望过高,只会使孩子觉得自己无论怎样努力也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无论怎样努力都是失败,渐渐的就会失去信心,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了怀疑,造成了厌学的严重后果。4、亲情的缺失,很多都是留守学生 家庭的教育直接影响了一个学生的学习心态、心理、情绪、动机等等。父母都想留守在农村的孩子能够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在留守学生缺失亲情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也无法获得完美的人生信条和人生指导。虽然有的留守学生有父母一方在家,但是他们不懂得正确的教育方法,平时也不怎么跟学生联系和交流,认为用钱补偿感情或者说让孩子有吃有喝就行了,没有从学生心理发育的角度去思考自己的行为和语言。对于外出务工

14、的父母,他们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更加没有尽到父母的责任了,长期在外的生活使得小孩也疏于懒散,不怎么受人管束,所以在很大程度上看来,父母的教育、亲情的呵护很重要。三、农村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激发的建议。(一)、学习动机的培养1、设置集体目标并教给达成方法要给学生提供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以及达成目标的方法。要让学生知道学习是有意义的,确知将从学习中学到什么(具体目标),并针对目标提出具体建议,教会学生如何达成该目标。比如,在学生做作文时,教师可教给他们一些景物的描写、人物的心理描写以及写作顺序等方法。如果学生有过失败的经历,应该从小的、容易的、力所能及的目标着手,同时记录一下自己每一步的成功,教师也应该为

15、这些学生的每一次进步给予鼓励,以增强信心。2、树立榜样要以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克服种种困难进行学习的模范人物和身边优秀同学为榜样,向榜样学习,使普通学生了解成就动机高的学生的想法、谈话方式和行为方式。提高和增强自己的学习动机。榜样的设置要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要求,既不能高不可攀、遥不可及,又不能轻而易举。否则就起不到榜样作用。3、培养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成分,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其特点是在学习活动中伴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培养学习兴趣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是要以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了解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引起他们进一步探讨的认知需要;第二、是

16、让学生参与力所能及的学习活动,若在过程中,学生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体会到一种受到尊重的满足感,角色的要求又促进了他对学习意义的认识,从而增强了学习动机。第三、各种课外活动小组、兴趣小组在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上常常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4、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动机迁移机制,可以将学生对其他活动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活动中。这是培养学困生学习动机的有效途径。但要求教师要用极大的爱心去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利用对该点的发扬光大,迁移到学习上,使其产生学习的需要。(二)、学习动机的激发学习动机的激发指使潜在的学习动机转化为学习的行动。学习动机的激发在于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形成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在转入活动状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实施启发式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