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4013073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3.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考复习的方法范文 高考复习方法谈历史高考从近年来的发展趋向上看,已日渐突破以往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考察的臼窠,试题的设计角度、命题水平和对思维能力的考察力度都不断增强,就整个试题分布上看,对思维能力考察的分值达到3/4以上,而且在史实间的联系和迁移,题目的重新设计(指内容常见但设问变化)和转移,试题的分析审题、思维的提高和创新及基本概念和史学理论的考察上也引人注目。从而真正体现了学科能力在教学中的反映,证明了“考试说明”的指导性作用和意义,因此,能否适应高考,通过对考试中涉及的诸多问题的分析解决,培养学生在教学中的能力思维,把握历史事物的发展规律和方面,揭示历史事物的本质属性就日渐重要。只有

2、针对性地在教学复习中注意联系实际内容予以引导、启发和讲解,着重他们实际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应变性,真正实现能力水平的提高。一、迁移联系各种史实培养学生思维的活跃性历史史实有个重要特点就是时效性,将已学过的史实运用到相同情境或知识学习过程中,揭示同类事物的内在的本质联系,这就具有同性作用,反之,将已学知识运用到不同的环境或学习过程中,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相互影响,相互补充,无疑也会形成这类事物的更高层次和能力,即异化性作用,这两种迁移,联系方式的运用,能加深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使思维呈现跳跃性,这就有利于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沟通了新旧知识的联系,当然这个过程中,教师的疏导和暗示、适

3、时引导也是很重要的。例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当时的国际条件,国内形势,洋务运动的客观促进和产生的历史影响、意义和作用,还可以联系它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区别和联系,分析它与欧风美雨的关系。再如当西方资产阶级完成时而东方却远未发展成熟问题,这本身就隐含着比较分析的含义,这里引导学生注意时间为六七十年代,西方国家涉及欧美地区,他们的革命或改革完成后的影响,同期中国社会为什么没有“成熟”?即使成熟是否会完成这一使命,有共性是否存在个性,等等。这种方式的不断运用,学生就会自觉地进行新旧知识的迁移,从而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另外,知识的迁移和联系使用不当,有时会造成片面和失误,因为学生

4、在不断地掌握知识,他们常常会对一些理性问题、综合性问题产生或左或右的偏位性理解。例如日本全面侵华战争为什么会爆发,学生们有的认为是日本要攻占平津夺取中国领土,有的认为日本要独霸中国、称霸世界,众说纷纭。这里通过引导学生迁移已学过的有关知识,30年代大危机,美国九国公约,日本的军国主义传统、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大国的纵容等内容,可以溶入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理论,纠偏归正,使不易把握的问题通过迁移联系,得到正确解决。当然,迁移和联系,也适合于内容相近或相似的其他学科,这类学科涉及语文,如阅读材料,读懂变化性的命题语言和部分课文涉及的历史知识,以及诗、词、歌、联等。涉及数学归纳法、统计和比例等,涉及

5、政治、哲学的常识和辩证法内容,还涉及地理、外语(词汇、欧化语言及句释)等方面的有关知识。这种有效迁移、联系和渗透对于培养学习兴趣,形成时空宏微,加深对知识理解方面,作用是不可低估的。二、设计转换各种题目,培养学生全方位的变通能力事实上,高考命题的范围、覆盖和比例,早已不再是面面俱到,四平八稳了,而是不避重点和难点,也考虑到热点和时事性,充分体现了学科的教育功能,同时逐渐地将触角延伸到当代的中国和世界,这就要求我们在指导教学时对历史发展进程和重要的历史事件或现象,联系性强的典型性史实,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和指导,教学中根据需要和可能性,将一个史实变换设计成多种题型,并就每一题型的侧重点、思路和

6、方法及失误迷惑的原因予以简析,让学生从分析讲解中得到启示,提高思维能力,达到触类旁通,以一当十的功效,以提高对题目的变通能力。例如清军入关具有历史的必然性问题,就多选题来看有A八旗制建立,向封建制转变为入关奠定了基础。B.明政权被推翻,农民政权不稳固有利于清军入关。C.农民政权不可能取得对全国的长久统治。D.山海关失利,吴三桂降清是可以克服的偶然现象。通过分析理解,不难发现正确答案是ABC。这里要考虑的关键是必然性、偶然性,农民的阶级、时代局限性和内因外因的有关理论。还可以进一步转换,将它设计为问答题即“有人认为清军入关是可以克服的偶然现象,试联系史实予以简要说明。”那么,从解答步骤上讲,要先

7、判断正误,再以有关史实分析说明论述,然后评价上述认识的误因,这当然就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是进一层的能力性要求。由此还可以补充有关史实如圆圆曲。清史稿和今天史界的一些观点,设计成材料解析题。通过辨异求同,渗透理论,运用史实对此作出合乎历史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这样便拓宽了学生的思路,活化了知识的多样性,增强了教学效果。此外,对于热点和时事感强的有关内容,除了搜集理好一些备用材料外,从世界战略、国际政治和经济发展状况和中外环境形势方面进行设计转换,也能起到一些积极的作用。三、突破走出定向思维模式,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我们对某些历史事件或现象的认识,由于受某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偏重于一些个别性

8、结论,以及将一些伟大人物的结论条条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真理,因此在观察认识教学指导过程中,往往不是完全依照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有关原理来看问题,而是带有一些盲目性、教条化的色彩。这反映在教学中不仅学生,有时教师也存在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定势,认识历史人物、事件及现象时带有较大的片面性。相反,当今的高考趋向表明,只有依照历史发展的大环境,将历史现象置于其中,着眼于生产力因素的作用和影响来实事求是地、辩证地认识事物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和方法。在这方面,刘宗绪教授在中史参1996年第3期上作了较为深刻的说明,他认为治史“要时时运用辩证法,切莫搞片面性。”他举例认为,“历史的治乱、分合变化多端,都不应

9、作极端的评价。治未必都好,乱也未必都坏。战国时代,诸侯分立,乱则乱矣,但是出现了诸子立说,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现象。即使是资本主义时期的经济危机,也并非都是是资本主义走向灭亡的证明。它有破坏性,但是也对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调节作用。”他还认为“历史上的任何事物和现象,还是追根溯源,考察一下时间、地点、条件为好。”评价历史,不允许人为地强加于史。这里的追根溯源,就是说要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去评价,而不应将不属于它的东西强加于它,而后又以此为标准进行评价。”不仅如此,而且定向思维的突破还表现在对历史事物的初始认识和发展认识的理解上,如世界近代史的开端起始问题,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在私有财产问题上的立场、态度。

10、又反映在社会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还是人的主观意识的评价标准上,如商品经济和自然经济之间的内在联系,英国圈地运动的评价,对殖民掠夺活动的认识。这种突破从内容把握角度上看,可以由今到古,由外而中,由全至局,从宏到微。从教材的处理角度上看,可以详处变略,略处变详,大字变小,小字变大。从辨异求同,发掘挖深角度上看,可以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正的反看,反的正看。当然,这种辩证思维能力必须结合当时的形势,以历史发展规律和生产力变化,以及基本的历史理论为指导,以具体史实和内容为依据,进行分析理解。否则,就会出现错误,造成失误,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四、相互联系,对比中外历史培养学生形成“大历史”能力这里所说的“大历

11、史”,不是指学科间的渗透、迁移和贯通,而是偏指中国和世界历史之间的有机构成,其实,人类社会的历史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纵横交织的。那么中国历史的发展变化与世界历史的变幻发展是紧密联系、互不可分的,人们只是受习惯性认识和教材本身的编排体例的影响,才不自觉地将二者分离,而高考命题克服了这一局限,不断引入中外联系方面的试题,有效地考察了中外知识的一体化结构以及学生对宏观历史阶段特点和某一特殊切入点的理解分析,比较概括能力。例如1990年上海试题第3题,关于毛泽东论爱国主义的看法,在中国、德、日就有本质不同,1995年上海试题关于17世纪末18世纪初中俄文化发展的特点表现问题。1994年全国统考中的中国维

12、新变法思想、法国启蒙思想关于社会变革作用的比较及其深层原因,1995年统考中指南针在东西方的用途比较及其意义,1995年高考中的中埃西三国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特点意义及其与全局(二战)的关系。通过分析试题,揣摩其特点和命题的角度,以及课堂复习教学中的引导,在对比联系中提高学生的全局观念,整体印象以及“大历史”的一种理性认识,使思维能力逐渐提高。五、发掘、提炼历史要素培养学生适应各类题目的解答能力发掘、提炼历史要素,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各类题型尤其是多选题,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测试功能方面的训练;其二则是指学生在试题的鉴别、审定和答题的技术性要求方面的能力。两者不是孤立的。可以说,前者着

13、重于有效信息的提取和准确运用这些信息解答难度较大的一些题目;后者则侧重于审题和分析题意,他们互相依赖、又互相制约。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结果。说到底没有正确的审题,就不可能有准确的答题,二者结合成为一种很重要的解答能力。这里,就审题方面来说,每种题型都必然会有相应的历史要素,诸如时空地域主体设问以及各种范畴的层次要求,即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还有各种能力评定的要求(概括、归纳、分析现象、联系对比、说明理解等),在训练时首先要引导学生对此认识明确,特别是这类要素随着高考命题水平的提高,测试功能增强,往往隐含较深,不易发现,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提问、启发和补充,进行发掘、提炼。磨刀不误砍柴

14、功。尽管这会花费不少时间,操作起来,显然有些琐碎,但是通过这种反复训练和强化要求,学生就会适应各种不同题型的特点,掌握解答这些显性或隐性要素的试题技巧,同时这也是准确解答试题的基础。其次就答题方面而言,鉴于历史材料已向各种题型延伸的特点,我们必须寻求积极的对策。这里仅以材料解析题为例,就从材料中获取和处理有效信息作简要说明。获取有效信息,首先要明确提问和材料的关系属于外延式(答案在材料外)还是内涵式问题(与前述相反),其次在读懂材料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设问的要求,进行提取对解题有用的信息,并且注意不能照搬照抄原文,要论从史出,并且具有一定的高度;解析的层次性、能力性也要逐步提高,这在无界定性设问

15、中尤为明显。另外要注意每一设问后的分数值,它也能帮助学生明确解答该题的信息量的多少。在处理获取的有效信息时,必须注意多种方法的使用。冯一下先生认为,操作时经常使用的方法有挂靠法、提要法、钩玄法,发微法和正反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交替使用,在答案的表述上必须注意语言的逻辑性,切忌杂乱,论点要明确,所列的要点必须清晰,即便是纯理论性的认识,也要注意还原成历史感强的学科性语言。当前,历史高考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已日渐深化和提高,这是考试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而历史教学在发展学生学科能力方面具有许多优越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上述各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觉性,调动

16、学生学习历史提高成绩的潜在能力,从而更进一步地揭示出历史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和发展规律,取得较好的复习效果。高考复习讲练评三“到位”孙海舰讲课、练习与试卷讲评,是教学与复习的三个重要环节。由于高三历史教学与复习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因此,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死扣课本满堂灌;训练大搞“题海战”;试卷讲评对答案等诸如此类的弊端,影响到复习的效果。那么,如何正确地对待这三大环节,扎扎实实地提高学习成绩?本文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一、讲课起点要高,知识传授力争到位这里所说的“到位”,包含着密切相关的三个方面:1.超越教材认识,力争观点到位。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中。历史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观点统率材料,史论结合。而现行世界近现代史教材,已是多年来未变的老面孔,观念滞后现象严重。与当前高考命题者的认识存在较大差距。高考命题人曾多次表明,绝不会在学术观点上迁就陈旧的甚至错误的东西。相反,他们往往利用考试来促进中学教改。如1993年“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1994年革命与1848年革命的主要不同之处”等高考试题,就已突出地显现了这一点。这种状况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