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4006908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2018年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2018年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2018年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2018年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8年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8年项痹病诊疗方案分析总结优化(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8年针灸科中医优势病种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分析、总结及优化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诊断要点:1诊断依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多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长期低头工作者或习惯于长时间看电视、玩手机者,往往呈慢性发病。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 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2、CT及磁共振检查对定性定位诊断有意义。2证候分类: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 中医证候分类:主证:风寒痹阻证:颈、肩、上肢串痛麻木,以痛为主,头有沉重感,颈部僵硬,活动不利,恶寒畏风。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紧。血瘀气滞证: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伴有肢体麻木。舌质暗,脉弦。痰湿阻络证: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舌暗红,苔厚腻,脉弦滑。肝肾不足证: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肢体麻木,面红目赤、;舌红少津,脉弦。气血亏虚证: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证候分析:风寒湿之邪侵袭经络,气血闭阻不能畅行,引起颈、肩、上肢等处的痛、麻、重、僵硬及

3、活动不利等症状,脉弦紧主寒主痛,苔白为寒邪之象;长期低头工作,久劳伤筋,以至气血不能畅通,瘀血阻于经脉,故颈肩部、上肢刺痛,痛处固定,舌质暗为血瘀之象,弦脉主痛证;素体痰湿偏盛,或脾胃不足,健运失司,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生痰,痰气交阻,蒙蔽清阳,则头晕目眩,头重如裹,四肢麻木不仁,纳呆,苔厚腻,脉滑;肝肾阴虚,不能滋养头目,故眩晕头痛,耳鸣耳聋,失眠多梦,阴虚生内热则面红目赤、舌红少津;气血亏虚不能上营于头目面部及滋养四肢,故头晕目眩,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四肢麻木,倦怠乏力,舌淡苔少,脉细弱。(2)病理分型: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

4、改变。神经根型:颈痛伴上肢放射痛,颈后伸时加重,受压神经根皮肤节段分布区感觉减弱,腱反射异常,肌萎缩,肌力减退,颈活动受限,牵拉试验、压头试验阳性。颈椎X线示:椎体增生,钩椎关节增生明显,椎间隙变窄,椎间孔变小。 CT可见椎体后赘生物及神经根管变窄。脊髓型:早期下肢发紧,行走不稳,如履沙滩,晚期一侧下肢或四肢瘫痪,二便失禁或尿潴留。受压脊髓节段以下感觉障碍,肌张力增高,反射亢进,椎体束征阳性。X线片示:椎间隙狭窄,椎体后缘增生较严重并突人椎管。CT、MRI检查示:椎管变窄,椎体后缘增生物或椎间盘膨出压迫脊髓。椎动脉型:头痛,眩晕,耳鸣,耳聋,视物不清,有体位性猝倒,颈椎侧弯后伸时,症状加重。X

5、线片示:横突间距变小,钩椎关节增生。CT检查可显示左右横突孔大小不对称,一侧相对狭窄。椎动脉造影见椎动脉迂曲,变细或完全梗阻。交感神经型:眼睑无力,视力模糊,瞳孔扩大,眼窝胀痛,流泪,头痛,偏头痛,头晕,枕颈痛,心动过速或过缓,心前区痛,血压增高,四肢凉或手指发红发热,一侧肢体多汗或少汗等。X线片见钩椎增生,椎间孔变狭窄,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有不同程度错位。椎动脉造影有受压现象。治疗方案:1治则:舒筋整复,活血通络。2治法:针刺治疗:取手足太阳经穴为主。处方:穴取风池、天柱、颈夹脊、颈百劳、肩井、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操作:用毫针施以泻法或平补平泻法,部分穴位加以电针,电流量以病人能耐受为度,

6、留针30min,qd ,10次为1个疗程。随证配穴:疼痛剧烈加后溪、申脉;气血亏虚加血海、足三里;肝肾不足加肾俞、关元;痰湿阻络加足三里、丰隆。方义:处方主要是根据病所的经络循行部位选穴,以疏通经络气血的闭滞,使营卫调和则风、寒、湿三气无所依附而痹病得解。后溪通于督脉,申脉通于阳跷,为八脉交会穴配穴法,主治颈、肩、背之病。血海有活血、养血作用,取“血行风自灭”之意。足三里健运脾胃而化湿,以治着痹,又益气血生化之源。丰隆为胃之络穴,可化痰湿。肾俞、关元益火之原而补原阳。 TDP电磁波治疗:局部照射30min, qd。因其具有热效能,用以治疗寒证、虚证、痛证。拔罐:适量,留罐510min ,qd。

7、拔罐具有温经通络、驱湿逐寒、行气活血及消肿止痛的作用。中频脉冲电治疗:患部,2030min ,qd。以镇痛、锻炼肌肉、促进血液循环作用。颈椎病推拿:准备手法:先用滚法放松患者颈、肩背部的肌肉;接着,用拇指与食中三指拿捏颈项两旁的软组织由上而下操作。治疗手法:用拇指指腹点揉风池、太阳、百会、风府、天宗、曲池、合谷等穴;弹拨缺盆、极泉、小海等穴;牵引颈部,即用两手托患者下颌及耳后部,对称用力向上拔伸,动作轻缓持续,逐渐加大力量,然后在保持拔伸同时缓缓作颈部前屈、后伸与左右旋转的动作。结束手法:拍打颈肩背部和上肢;搓揉患肢肌肉;牵抖上肢。药物:内治:风寒痹阻型,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方用桂枝附子汤加减

8、;气滞血瘀型,宜活血化瘀、舒筋通络,方用舒筋汤;痰湿阻络者,除湿化痰、温经通络,方用温胆汤;肝肾不足者,补益肝肾、平肝潜阳,方用天麻钩藤汤;气血亏虚型,宜补益气血,方用归脾汤。各型可用云南白药胶囊。健康教育和心理疗法。整肌理筋法:患者取坐位,首先使用基础手法,揉捏颈部肌肉和韧带,提拿肩部肌肉,重点用拇指指腹与中指指腹按揉风池穴、风府穴及脊柱旁开1.5寸的软组织,对颈部出现的痛性筋结,手法的刺激量要偏重,以患者能耐受酸胀度为限,以达到整肌理筋的效果。调颈法。(1)C1-4:以C2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颈肩部肌肉放松、颈部前屈约10度-15度向左侧弯10度-15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

9、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2)C5-7:以C5:左侧触痛为例,患者坐位,腰部挺直,全身放松,让患者头部后仰约20度左右,并向左侧弯15度-20度,医者站于患者背后,左手拇指固定之触痛点,右手放于患者前额部,向左下方瞬间旋转,即可听到咔喀声音,诊查触痛点消失或缓解。疗效评定: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未愈:症状无改善。运动辅助疗法: 双手托顶:站立或坐位。两手手指交叉相插,反转交叉指手掌,掌心向上

10、,尽量伸直两上肢顶举,同时头部后仰,直视手背。使经常低头垂臂的工作姿势得以舒展平衡。 单手托顶:站立位,两手手腕尽量背屈,一手向上挺举托天,另一手向下牵压压地,使两上肢在腕背屈位形成上下对抗性伸展,同时头颈转向(上肢下压)一侧。两手交替自我推托,缓慢进行。转颈后瞧:站或坐位(有眩晕者宜坐位)。将头颈慢慢向一侧旋转,并尽量向后瞧望,直至最大限度;再缓慢恢复到正中位,准备向另一侧旋转头颈瞧望后方。如是交替操作。 抬头望月:坐位,仰头,面看向天花板,用枕颈部关节和肌肉力量作为支点;先收缩右侧枕颈部肌肉,同时将头看向右上后方,好象观看右上方天空月亮那样的动作;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收缩左枕颈肌,将头看向

11、左上后方,如是交替进行。此法目的,主要是增进枕下三角区小肌肉群和血管神经功能。分析、总结和优化:1、我院针灸科在诊治项痹病的过程中,发现部分患者对该病的认知严重不足,依从性差,在达到该病治疗周期后仍有部分临床症状无好转。因此我们推荐实施个体化的康复措施。应考虑到患者的生活和职业环境,根据其实际需求和目标选择个体化的康复措施,满足患者出院后的实际需要。因此在原诊疗方案中增加了健康教育和心理疗法。2、进一步完善项痹病的诊疗方案,充实项痹病的传统医学治疗方法,发挥中医药优势。3、继续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总结,提出合理化中医药解决方案,对于顽固性面瘫提出了在局部取穴基础上配合经络取穴,进一步扩大了选穴

12、的治疗范围。4、完善项痹病各期的治疗方案,提出“针刺+电针+灸法+中药”的治疗方法。验证了多种疗法效果要优于单纯针刺治疗的作用。将传统中医药治疗手法应用于现代医学中,传统医学以其副作用小,效果显著的优势,进一步体现了传统医学的治疗优势。5、整肌理筋法和调颈法是根据病情需要,在科学的力学原理指导下以“四两拔千斤”的轻巧之力纠正筋骨的病理位置,特别是在颈椎前屈后伸旋转的同时,能使椎间子L受到牵张,加上调颈的力量落到交点上,因而,能使病变颈椎的椎间子L较大幅度的张开,调整了颈椎的生理平衡,恢复了脊柱的内外平衡,达到使错位的关节复位,重建脊柱新的力学平衡。同时调颈法中采用“均抗;”矫正法的原理,有助于

13、肌肉的放松。同时又根据颈椎生理力学的原理特点,我们在上段治疗时以颈部前屈为主,因为前屈要比后仰安全的多。在颈椎下段以后仰为主,安全系数高,有利于手法的操作。但是,颈椎的生理曲度是否正常,操作时,手法的角度、力度、大小都不相同。所以应特别注意手法的应变能力、及辩证施治,应根据病灶点的部位、程度、方向、病情的轻重、缓急,患者的体质,年龄、性别、及心理状态,选用轻巧安全的治疗手法。如“医宗金鉴。正骨心法所讲“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同时,调颈法不需天天进行,一般急性病则每周三次矫正,急性期过后则以每周二次为佳,然后改为一次,慢性病患者则每周一次或二次。这样才能做到筋骨并重,才能做到整肌和整脊同时进行,才能提高疗效,适应不同年龄段的患者。对老年人,或有严重骨质疏松、高血压、心脑血管病变的患者,不宜采用该手法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