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喜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995960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PPT 页数:534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阮喜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_第1页
第1页 / 共534页
阮喜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_第2页
第2页 / 共534页
阮喜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_第3页
第3页 / 共534页
阮喜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_第4页
第4页 / 共534页
阮喜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_第5页
第5页 / 共5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阮喜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阮喜珍《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5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产与运作管理实务,阮喜珍 主编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1世纪高职高专精品教材工商管理类,第1章 生产与运作管理概述,1.1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 1.1.1 生产与运作活动 生产与运作活动是指“投入换产出”的过程,即投入一定的资源,经过一系列多种形式的变换,使其价值增值,最后以某种形式产出供给社会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社会组织通过获取和利用各种资源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的过程。其中投入包括:人力、设备、物料、信息、技术、能源、土地等劳动资源要素。产出包括两大类: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中间的变换过程,也就是劳动过程、价值增值过程,即运作过程。生产与运作活动过程如图11所示:,1.1.2 生产与运作的

2、类型,表11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区别,1.1.3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概念 生产与运作管理(production and operation management)就是对企业日常生产活动的计划、组织和控制,它是和产品制造密切相关的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是指对企业生产系统的设计、运行与改进的过程。人们最初对生产变换过程的研究主要限于有形产品变换过程的研究,即对生产制造过程的研究。,1.2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任务、职能范围和内容 1.2.1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和任务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目标是通过构造一个高效率、适应能力强的生产运营系统,为企业生产有竞争力的产品。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在顾客需要的时候,以适

3、宜的价格,向顾客提供具有适当质量的产品和服务。”生产与运作活动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是一个社会组织向社会提供有用产品的过程。要想实现价值增值,要想向社会提供“有用”的产品,其必要条件是生产运作过程提供的产品,无论有形还是无形,必须有一定的使用价值。产品使用价值的支配条件主要是产品质量和产品提供的适时性。,生产与运作管理的两大任务是生产运作活动的计划、组织与控制和生产运作系统的设计、改造与升级。其示意图如图12。生产运作管理的基本任务:一是如何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这涉及到产品的设计质量、制造质量和服务质量,取决于产品实际过程、制造过程、辅助过程、售后服务过程的工作质量情况,即质量管理问题;二是如

4、何降低产品成本,使产品的价格既为消费者接受,又为企业带来一定的利润。这涉及到企业资源的合理配置与利用,涉及到生产运作系统的效率,也涉及到企业资金的运用和管理等问题。三是如何保证交货期。这涉及到企业如何将各种生产要素在需要的时候组织起来,如何对产品生产进度进行有效控制等问题。,1.2.2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内容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是从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和运行管理两方面着手,从人员(people)、工厂(plants)、物料(parts)、生产流程(processes)、生产计划与控制(planning and control)五个方面对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使生产系统的增值最大化。生

5、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包括产品或服务的选择和设计、生产与运作设施的定点选择、生产与运作设施布置、服务交付系统设计和工作设计。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设计主要涉及生产计划、组织和控制。生产与运作系统的运行管理,主要是在现行的生产与运作系统中,组织如何适应市场的变化,按用户的需求,生产用户满意的产品和提供满意的服务。,总的来说,在生产与运作管理的职能范围内,其决策内容可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生产与运作战略决策。决定产出什么,如何组合各种不同的产出品种,为此需要投入什么,如何优化配置所需要投入的资源要素,如何设计生产组织方式,如何确立竞争优势等等。 二是生产与运作系统设计决策。生产与运作战略决定以后,为了实施战略

6、,首先需要有一个得力的实施手段或工具,即生产与运作系统,所以接下来的问题即是系统设计问题。它包括生产与运作技术的选择,生产能力规划,系统设施规划和设施布置,工艺设计和工作设计等问题。 三是生产与运作系统运行决策。即生产与运作系统的日常运行决策问题,包括不同层次的生产与运作计划,作业调度,质量控制,后勤管理等。 案例分析11,1.3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 1.3.1 生产与运作管理的发展过程,表12 生产与运作方法应用简史,1.3.2 生产与运作发展新模式介绍 1)准时生产(JIT)的管理方式 准时生产方式是起源于日本丰田汽车公司的一种生产管理方法。它的基本思想可用现在已广为流传的一句话来概括,即

7、“只在需要的时候,按需要的量生产所需的产品”,这也就是Just in Time(JIT)一词所要表达的本来含义。这种生产方式的核心是追求一种无库存的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为此而开发了包括“看板”在内的一系列具体方法,并逐渐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生产经营体系。准时生产方式在最初引起人们的注意时曾被称为“丰田生产方式”,后来随着这种生产方式被人们越来越广泛地认识研究和应用,特别是引起西方国家的广泛注意以后,人们开始把它称为JIT生产方式。 JIT生产方式将“获取最大利润”作为企业经营的最终目标,将“降低成本”作为基本目标。在福特时代,降低成本主要是依靠单一品种的规模生产来实现的。但是在多品种中

8、小批量生产的情况下,这一方法是行不通的。因此,JIT生产方式力图通过“彻底消除浪费”来达到这一目标。,2)敏捷制造AM 敏捷制造强调信息的快速收集与处理,强调运作的方案性与速度以获得竞争优势。其指导思想是“灵活性”。其优势在于通过提高灵活性,增强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能力。敏捷制造的目的可概括为:“将柔性生产技术,有技术、有知识的劳动力与能够促进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合作的灵活管理(三要素)集成在一起,通过所建立的共同基础结构,对迅速改变的市场需求和市场时机做出快速响应”。从这一目标中可以看出,敏捷制造实际上主要包括三个要素:生产技术、管理和人力资源。企业实现敏捷制造可以增强其应变能力和竞争力。,3

9、)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system),是计算机应用技术在工业生产领域的主要分支技术之一。它的概念是由美国的J.Harrington于l973年首次提出的,但是直到上世纪80年代才得到人们的认可。一个制造型企业采用CIMS,概括地讲是提高了企业整体效率。具体而言,体现在以下方面:在工程设计自动化方面,可提高产品的研制和生产能力,便于开发技术含量高和结构复杂的产品,保证产品设计质量,缩短产品设计与工艺设计的周期,从而加速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满足顾客需求,从而占领市场。在制造自动化或柔性制造方面

10、,加强了产品制造的质量和柔性,提高了设备利用率,缩短了产品制造周期,增强了生产能力,加强了产品供货能力。在经营管理方面,使企业的经营决策和生产管理趋于科学化,使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快速、准确地报价,赢得时间,在实际生产中,解决“瓶颈”问题,减少在制品,同时降低库存资金的占用。 案例分析12,1.4 生产类型及生产过程组织 1.4.1 生产类型 1)按生产方法分类 按生产方法划分有四种生产类型,分别是合成型、分解型、调制型和提取型,每一类型都有自已的基本生产过程形式。合成型的基本生产过程特点是把不同的成分(零件)合成或装配成一种产品,是一种具有加工装配性质的生产,如机电产品制造厂。分解型的基本

11、生产过程特点正好相反,它把单一的生产原料经过加工处理后分解成多种产品如石油化工厂、煤化工厂。调制型的特点是通过改变加工对象的形状或性能而制成产品,如钢铁厂、橡胶制品厂。提取型的特点是从自然界中直接提取产品,如煤矿、油田企业。基本生产过程不同,生产运作管理的具体方法差别很大,其中最复杂的是合成型生产企业,结构复杂的产品可以由上万个零件组成。生产这样的产品,需要大量的加工设备和具有各种技能的生产人员,需要一个庞大的后勤保障系统,生产过程的组织结构变得非常复杂。,2)按产品或服务的专业化程度分类 按照生产过程的稳定性、重复性程度进行划分,通常把各类生产分为大量生产、成批生产和单件小批生产三种基本生产

12、类型。 所谓大量生产类型,是指生产的品种很少,每一种产品的产量很大(或单位产品劳动量和年产量的乘积很大),生产能稳定地不断重复进行。一般,这类产品在一定时期内有相对稳定的社会需求,而且需求量很大,如各种标准件、各类标准元器件、家电产品、小轿车等。因为生产稳定数量大,工作的专业化程度高,可以采用高效专用设备,按对象专业化原则,采用流水生产线的生产组织方式。,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特点是产品对象基本上为一次性需求的专用产品,一般不重复生产。单件小批生产类型的典型代表,有重型机器产品、远洋船舶、试制阶段的新产品等。单件小批量生产类型的特点正好与大量生产相反,产品多为一次性需求的专用产品,很少重复生产,生

13、产的品种繁多。由于生产对象经常在变,工作的专业化程度低,所以必须选用通用设备,采用工艺专业化原则机群式布置的生产组织方式。 成批生产类型的特点介于以上两者之间,它的生产对象是通用产品,生产具有重复性,产品品种较多,每种产品的产量不大,形成多品种周期性地轮番生产的特点。 知识链接11 知识链接12,1.4.2 生产过程 生产过程是指从投料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加工,直至成品生产出来的全部过程。其中包括:劳动过程和自然过程。劳动过程是指人利用劳动工具,作用于劳动对象,按照预定的方法和步骤,改变几何形状和性质,使其成为产品的过程。自然过程是指在自然力的作用下,改变其物理和化学状况的过程。影响生产过程的构

14、成因素:企业产品的特点;企业的规模;企业生产采用的设备和工艺方法;企业对外协作关系等。 生产过程的构成按各部分分担的任务不同划分为四部分: 生产技术准备工作指产品在投入生产前所进行的各种生产技术准备工作。 基本生产过程指对构成产品实体的劳动对象直接进行工艺加工的过程。 辅助生产过程指为保证基本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而从事的各种辅助性生产活动的过程。如为基本生产提供动力、工具和维修工作等。 生产服务过程指为保证生产活动顺利进行而提供的各种服务工作。如供应工作、运输工作、技术检验工作等。 知识链接13,1.4.3 生产过程组织 生产过程组织是指对生产过程中劳动者、劳动手段、劳动对象以及生产过程的各个阶

15、段、环节和工序的合理组织与安排。包括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生产过程的时间组织。其目的是在空间上、时间上衔接平衡、紧密配合,形成一个有机协调的产品生产系统,保证产品在制造时行程最短、时间最省、耗费最小,并按计划规定的产品品种、质量、数量、交货期生产产品,满足市场需要,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1)生产过程组织必须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1)连续性。企业产品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工序应相互衔接,连续进行,不间断或少间断。 (2)比例性,又叫协调性。表现为企业的各种生产过程之间、各生产阶段之间和各工作地之间,在设备生产能力、劳动力配备和物料、动力、工具等供应上,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使之平衡协调地

16、按比例生产。 (3)均衡性,又叫节奏性。企业从材料投入生产到最后成品完工的过程中,应避免时紧时松、前松后紧等现象,保证企业生产负荷均衡、有节奏地进行。 (4)平行性。企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组成部分、各个生产阶段和各个工序实行平行作业,使产品的各个零部件的生产能在不同的空间同时进行。 (5)适应性。企业生产过程能根据市场多变、品种变换的需要,灵活地改变生产组织形式,增强适应能力,能及时满足变化了的市场需要。即朝着多品种、小批量、能够灵活转向、应急应变性强的方向发展。,2)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就是指企业的各个生产单位的组成、相互联系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情况。目的是使生产活动能高效的顺利进行。这里主要从生产单位(如车间)布置角度加以说明。 (1)工艺专业化形式。工艺专业化形式又称工艺原则,就是按照生产工艺的特点来设置生产单位。在工艺专业化的生产单位内,集中着同种类型的生产设备和同工种的工人,每一个生产单位只完成同种工艺方法的加工或同种功能。即加工对象是多样的,但工艺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