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生产中的风险管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976408 上传时间:2019-07-31 格式:PPT 页数:115 大小:8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全生产中的风险管理_第1页
第1页 / 共115页
安全生产中的风险管理_第2页
第2页 / 共115页
安全生产中的风险管理_第3页
第3页 / 共115页
安全生产中的风险管理_第4页
第4页 / 共115页
安全生产中的风险管理_第5页
第5页 / 共1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安全生产中的风险管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全生产中的风险管理(1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风险管理 曲福年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 青岛市延安三路218号,目 录,一、风险管理的意义 二、通用规范要素 三、基本概念 四、风险控制 五、常用评价方法介绍,一、风险管理的意义 风险评价是安全标准化的基础和核心。,实施安全标准化的目的在于控制各类风险,减少事故发生,改善企业的安全管理绩效。因此,全面识别危险、有害因素,准确评价风险,有效控制风险,是安全标准化建立和保持的基础,对重大风险的控制与管理是安全标准化运行的关键。,风险管理要素与 安全标准化其他要素的关系,5.3 法律法规与管理制度,5.1 负责人与职责,5.6 作业安全,5.4培训教育,5.10检查与自评,5.5生产设施

2、及工艺安全,5.9 事故与应急,5.2风险管理,共包含了7个一级要素,风 险 管 理 机 理,二、通用规范要素 5.2 风险管理 5.2.1 范围与评价方法 5.2.2 风险评价 5.2.3 风险控制 5.2.4 隐患治理 5.2.5 重大危险源 5.2.6 风险信息更新,5.2.1 范围与评价方法 5.2.1.1 企业应组织制定风险评价管理制度,明确风险评价的目的、 范围和准则。 5.2.1.2 企业风险评价的范围应包括: (1)规划、设计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2)常规和异常活动; (3)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4)所有进入作业场所的人员的活动; (5)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3、; (6)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 品; (7)人为因素,包括违反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规章制度; (8)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9)气候、地震及其他自然灾害。,常规活动:如出料、切换、清罐(塔、器)、加料、提(降)负荷及重要参数的调整、巡检和作业现场清理等日常操作。 非常规活动:如检维修、开停车、较重要的隐患治理项目、重要的工艺变更和设备变更、停电、停水、停气(汽)的处理等活动。 宗旨: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概念】,5.2.1.3 企业可根据需要,选择有效、可行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风险评价。常用的评价方法有: 1)工作危险、有害因素分析(JHA); 2)安全检查表分析(

4、SCL); 3)预危险性分析(PHA); 4)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HAZOP); 5)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FMEA); 6)故障树分析(FTA); 7)事件树分析(ETA); 8)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LEC)等方法。,5.2.1.4 企业应依据以下内容制定风险评价准则: 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 2)设计规范、技术标准; 3)企业的安全管理标准、技术标准; 4)企业的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5.2.2 风险评价 5.2.2.1 企业应依据风险评价准则,选定合适的评价方法,定期和及时对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和风险评价。企业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应从影响人、财产和环境等三个方面的

5、可能性和严重程度分析。 5.2.2.2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参与风险评价工作,鼓励从业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5.2.3 风险控制 5.2.3.1 企业应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及经营运行情况等,确定不可接受的风险,制定并落实控制措施,将风险尤其是重大风险控制在可以接受的程度。企业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 1)应考虑:可行性;安全性;可靠性; 2)应包括:工程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培训教育措施;个体防护措施。,5.2.3.2 企业应将风险评价的结果及所采取的控制措施对从业人员进行宣传、培训,使其熟悉工作岗位和作业环境中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掌握、落实应采取的控制措施。,5.2.4 隐患治理 5.2

6、.4.1 企业应对风险评价出的隐患项目,下达隐患治理通知,限期治理,做到定治理措施、定负责人、定资金来源、定治理期限。企业应建立隐患治理台帐。 5.2.4.2 企业应对确定的重大隐患项目建立档案,档案内容应包括:1)评价报告与技术结论;2)评审意见;3)隐患治理方案,包括资金概预算情况等;4)治理时间表和责任人;5)竣工验收报告。 5.2.4.3 企业无力解决的重大事故隐患,除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外,应书面向企业直接主管部门和当地政府报告。 5.2.4.4 企业对不具备整改条件的重大事故隐患,必须采取防范措施,并纳入计划,限期解决或停产。,【概念】,隐患:是指生产经营单位违反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规

7、章、标准、规程和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规定,或者因其他因素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物的危险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2008年2月1日起施行的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暂行规定安监总局第16号令) 。 事故隐患是指作业场所、设备或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管理上的缺陷。 我国劳动部1995年发布的重大事故隐患管理规定中,把重大事故隐患定义为:可能导致重大人身伤亡或者重大经济损失的事故隐患。,【概念】,根据作业场所、设备及设施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安全管理上的缺陷,可能导致事故损失的程度分为两级,即特别重大事故隐患和重大事故隐患: 特别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

8、死亡5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 重大事故隐患:指可能造成死亡10人以上,或直接经济损失500万元以上的事故隐患。,5.2.5 重大危险源 5.2.5.1 企业应按照GB18218辨识并确定重大危险源,建立重大危险源档案。 5.2.5.2 企业应按照有关规定对重大危险源设置安全监控报警系统。 5.2.5.3 企业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安全评估。 5.2.5.4 企业应对重大危险源的设备、设施定期检查、检验,并做好记录。,5.2.5.5 企业应制定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配备必要的救援器材、装备,每年至少进行1次重大危险源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5.2.5

9、.6 企业应将重大危险源及相关安全措施、应急措施报送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 5.2.5.7 企业重大危险源的防护距离应满足国家标准或规定。不符合国家标准或规定的,应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并在规定期限内进行整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管理,1、生产经营单位的职责 1) 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工作全面负责; 2)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本单位的重大危险源进行登记建档; 3) 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的首次安全评估应委托国家认可的有资质条件的中介机构评估; 4)生产经营单位应保证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所必需的资金投入; 5)生产经营单位必须

10、建立健全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制定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与监控的实施方案; 6)生产经营单位重大危险源在生产过程、材料、工艺、设备、防护措施和环境等因素发生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有关法规、标准发生变化时,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重新进行安全评估;,生产经营单位应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使其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技能和在紧急情况下应当采取的应急措施; 生产经营单位应将重大危险源可能发生事故的应急措施信息告知相关单位和人员; 生产经营单位应在重大危险源现场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并加强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和有关设备、设施的安全管理; 生产经营单位应对重大危险源中的工艺参数、危险物质进行定期的

11、检测,对重要的设备、设施进行经常性的检测、检验,做好检测、检验纪录;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的安全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建立重大危险源安全管理档案; 对存在事故隐患的重大危险源,生产经营单位必须立即整改,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并及时报告当地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对重大危险源制定相应的现场应急救援预案,落实应急救援预案的各项措施,每年进行一次事故应急救援演练。,2、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职责,1)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对生产经营单位的重大危险源加强安全监督管理工作; 2)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本地区的重大危险源应做好备

12、案工作; 3)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建立重大危险源信息管理系统,对重大危险源各类信息实施动态管理; 4)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重大危险源进行专项监督检查; 5)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重大危险源存在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立即整改;在整改前或者整改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生产经营单位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暂时停产、停业或者停止使用;难以立即整改的,要限期完成整改,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范、监控措施。,5.2.6 风险信息更新 5.2.6.1 企业应适时组织风险评价工作,识别与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危险、有害因素和隐患。

13、5.2.6.2 企业应定期评审或检查风险评价结果和风险控制效果。 5.2.6.3 企业应在下列情形发生时及时进行风险评价: 1)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 2)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 3)技术改造项目; 4)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 5)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案例:,1997年1月21日下午约7时41分,位于加利福尼亚州Martinez的Tos一氧化碳 Avon炼油厂,加氢裂解2段3号反应器上的出口管破裂,轻质气体(主要是从甲烷到丁烷的混合物、轻质汽油、重汽油、汽油和氢气)从管道中泄出,遇空气立即自燃,造成一起爆炸和火灾事故。1名加氢裂解器操作工在反应器下检查现场温度仪表时

14、被炸死,46名工人受伤,13名重伤人员被送往当地医院治疗。为了吸取事故教训,预防类似事故再次发生,美国环境保护局(EPA)对此起事故原因和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 工艺危险分析存在错误 工艺危险分析没有揭示出所有已知危险因素和操作缺陷,没有反映工艺过程中实际使用的设备和仪器,没有恰当地给出以前发生的事故可能造成的灾害性后果,如以前发生过的温度偏离事故。在以前出现温度偏离时,没有按规定要求使用紧急泄压系统,管理层没有采取有效的纠正措施确保这些紧急程序得到遵循。这样的操作环境致使操作工冒险操作,不顾严重的危险操作条件继续生产。对于现场温度仪表盘的安装和使用没有进行过危险分析。,三、基本概念,(一)危险

15、、有害因素及其识别 (二)风险和风险评价,危险因素:是指能对人造成伤亡或对物造成突发性损害的因素。 有害因素:是指能影响人的身体健康、导致疾病或对物造成慢性损害的因素。 通常情况,两者不加以区分,统称为危险、有害因素。 危险、有害因素:可能导致伤害、疾病、财产损失、环境破坏的根源或状态。 存在能量、有害物质和能量、有害物质失去控制,是危险、有害因素产生的根本原因。,(一) 危险、有害因素及其识别,这种“根源或状态”来自作业环境中 : 物的不安全状态; 人的不安全行为; 有害的作业环境; 安全管理缺陷 。 危险、有害因素识别:识别危险、有害因素的存在并确定其性质的过程。,(一)危险、有害因素及其

16、识别,1.危险、有害因素的表现形式,在进行危险、有害因素识别时,应充分考虑: 火灾和爆炸;一切可能造成事件或事故的活动或行为; 冲击与撞击,物体打击,高处坠落,机械伤害;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电磁辐射、同位素辐射); 暴露于化学性危险、有害因素因素和物理性危险、有害因素因素的工作环境;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重复性工作、照明不足等); 设备的腐蚀、焊接缺陷等; 有毒有害物料、气体的泄露; 可能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活动、过程、产品和服务: 包括水、气、声、渣、废弃物等排放或处置以及能源、资源和原材料的消耗。,2. 危险、有害因素类别,不安全行为:违反安全规则或安全常识,使事故有可 能发生的行为。 GB6441-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为13大类: 1. 操作错误、忽视安全、忽视警告 2. 造成安全装置失效 3. 使用不安全设备 4. 用手代替工具操作 5. 物体(成品、材料、工具等)存放不当 6. 冒险进入危险场所 7. 攀、坐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