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电活动

上传人:suns****4568 文档编号:93910065 上传时间:2019-07-30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4.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电活动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细胞电活动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细胞电活动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细胞电活动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细胞电活动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电活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电活动(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细胞的电活动,人体及生物体活细胞在安静和活动时都存在电活动(bioelectricity)。 膜是绝缘的,介电常数35;6nm。膜两侧有电位差。 膜上有离子通道:离子流动时,有电位变化。,安静时:静息电位。 弱刺激:电紧张电位 electrotonic potential 强刺激:产生局部电位-阈电位-动作电位,一、静息电位 Resting potential 及其产生机制,(一).RP: 安静时,细胞膜内外的电位差, 外正内负极化状态。 稳定的直流电(自律细胞除外),1、记录,膜电位 membrane potential: 存在于膜两侧的电位差 极化状态 polarization: 安静状态

2、时,膜电位外正内负 超极化 hyperpolarization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 复极化 repolarization: 去极后向静息电位恢复的过程 去极化 depolarization: 膜内静息电位绝对值减小 超射值 overshoot: 去极化超过0电位的部分。,2、数值: 骨骼肌 -90mv,心肌 -90mv, 神经组织 -70mv; 平滑肌- 55mv,RBC -10mv,1、条件 1)钠泵活动形成膜内、外离子浓度差 2)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K+通透,非门控性钾通道。,K+i K+,(二)静息电位的产生机制,2、证明 与Hodgkin 和 Katz在枪贼巨大神经纤维测得-77mv相

3、近, 人工改变K+ O /K+i,RP发生相应改变。 3、影响因素 膜两侧的K+ 浓度差改变 膜离子通道的通透性变化 钠泵的活动增强时: 膜内超极化,图2-9 K+ 、Na+ 和 Cl 的平衡电位与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关系 EK 、 ENa 和 ECl 分别为 K+ 、 Na+ 和 Cl 的平衡电位; RP: 静息电位; AP: 动作电位,RP 形成的机制:钾离子的平衡电位,二、动作电位(AP)及其产生机制 (一) 动作电位,2、AP特征: 全或无”性质:同一细胞上AP的大小不随刺激强度而改变。 可传播性:AP在同一细胞上的传播是不衰减的。不随传导距离而改变。 不融合:有不应期,3、意义:AP

4、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传播信息, 触发细胞活动.,1.概念:在静息电位基础上,给细胞 一个适当的刺激,触发其 产 生可传播的膜电位波动.,锋电位:pike potential是AP的标 升支 去极化+超射( 70 mV 迅速去极至+30mV 降支:复极化初期( +30迅速复极至接近70 mV) 后电位 复极化后期:后去极化(负后电位) 后超极化(正后电位),1、电化学驱动力:决定离子跨膜移动方向 静息电位- Na+受到很强的内向驱动力 锋电位- K+受到很强的外向驱动力,静息膜电位为70mV,膜电位为去极化+30mV,(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2、动作电位期间膜电导的变化- -离子通道-通透性

5、内向电流Na+内流 外向电流 K+外流,不同程度去极化对膜钠电导和钾电导的影响,根据上述电压钳制期间记录的钠电流和钾电流计算出的钠电导( gNa )和钾电导( gK ),实施电压钳的程序,膜电位( Vm )从维持电位 60mV 起始,迅速钳制到 40mV 、 20mV 、 0mV 、和 20mV ;,3、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去极相,K电化学驱动力,K外流,K平衡电位静息电位,后电位,复极相,K通透性增加,复极化,钠泵逆浓度 转运Na+-K+,4、膜对离子通透性的变化-通道状态:,关闭(close) 激活(activation) 失活(inacvtivation) 复活(recovery fro

6、m inactivation),两个闸门的假设: Na通道:m门, h门 钾通道: n门,膜片钳patch clamp技术: 可记录出单通道电流,,负后电位: 迅速外流的K+蓄积膜外,暂时阻碍K+外流。 正后电位:生电性钠泵作用(超极化)。,后电位,AP产生的机制,(三)刺激与兴奋的关系: 兴奋:AP的产生 ; 刺激:内外环境的变化 1.刺激: 在细胞膜内施加负相电流(或膜外施加正相 电流)刺激,会引起超极化,不会引发AP; 相反,会引起去极化,引发AP; 刺激分:阈下刺激,阈刺激、阈上刺激、,3,局部电位 local potential : 在电紧张电位基础上膜去极化,但此时外向钾电流大于内

7、向钠电流,膜电位又复极到静息电位水平的膜电位波动。 终板电位,感受器电位,电紧张电位和局部电位的特点: 不具有“全或无”现象。其幅值 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 电紧张方式扩布。其幅值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具有总和效应:时间性和空间性总和。,4.阈电位:是激活电压门控性Na+通道的临界值,一般比静息 电位小1020mV,。即阈电位先引发一定数量的 Na+通道开放,Na+迅速大量内流后,再引发更多数 量的Na+通道开放,爆发AP。 当膜电位达到阈电位后,导致Na+通道开放与Na+内流之 间出现再生性循环。,(四) 动作电位的传播 AP在同一细胞上的传导::已兴奋部位和静息部位之间电荷移 动产生的局部电流. AP在细胞间的传播:缝隙连接,三、 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无论多强的刺激也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相对不应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期间。 超常期:小于原先的刺激强度便能再次兴奋的期间。 低常期:大于原先的刺激强度才能再次兴奋的期间。,1、静息电位产生的机制 2、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 3、电紧张电位、局部电位的特点 4、阈电位,再生循环,局部电流 5、兴奋性的周期变化,Review,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