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862019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2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继承和弘扬祖国医学,纪念胡希恕先生 诞辰一百一十周年,伤寒论 为特有的经方理论体系 冯世纶 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认祖归宗,病人盖棉被而卧, 寒战高热达40, 诊其舌淡红苔薄白, 脉沉微。,仲景医学 伤 经方 伤寒是本什么书? 经方,是指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汤液经法(又称伊尹汤液经简称汤液)、伤寒杂病论(又称 伤寒论简称伤寒)为代表的中医药学体系,在我国医药学界有着深远影响,其魅力所在,不仅是其方药及方证,更关键在其特有的理论体系。 但由于历史种种原因,后世不能正确理解其理论,认为“中医的理论来源皆来自内经”, 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的根源:伤寒序有“撰用

2、素问”之言,则认为伤寒的理论来源于内经,因把经方理论与内经、岐黄混同。要继承和弘扬经方医学,必须先明了其理论体系,,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 更要看伤的内容,伤寒论是本什么书? 伤寒论是怎样写成的? 伤寒论的理论体系是什么? 伤寒论讲治什么病? 伤寒是经典、科学性不容质疑 章太炎先生:于第一次消灭风 “中医之胜于西医者,大抵伤寒为独甚”。 经方理论无玄学,溯 源 伤寒论发展史 伤属农伊,神 农 蚩 尤 黄 帝 100005000 内经 神农本草经 一日遇72毒 难经 汤液经法(伊尹汤液经) 伤寒杂病论 八纲 六经 脏腑经络 五行运气 农 伊 岐 黄 经方(农伊)与岐黄体系

3、简表,伤基础理论是方证、八纲、六经 理论体系的形成可简括为三个阶段: 单方 复方方证 六经辨证 本经 汤液 伤寒,一、本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本经的撰成年代和作者是谁,至今仍不清楚,但一致公认是我国最古最早的医药学著作,代表了我国医药的起源,如徐灵胎于本草古今论谓“本草之始,昉于神农”如是说。 称神农本草经,并不代表神农亲著,和伤寒、内经一样,不是一个人、一个朝代所完成的,它是我们先人(世前仲景)祖祖辈辈养生保健、防病治病的经验总结,它起始于神农时代是历史事实。 成书为汉,本经所以依托神农之名, 一是确与神农有关方药知识传承始于 二是因在神农时代虽没有文字,但已积累了不少防病治病知识,后世记载

4、其内容权当属于神农。 1、神农时代认识大自然用八纲 我们的祖先为何面对症状,而不能面对病?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震中说:“神农时代大约距今10000年前到5000年前”,即在黄帝之前。我国考古工作者,于1979年至1984年对河北省蔚县的多处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出6处房屋形制基本相同(窝棚式),房屋都是坐北朝南、半地穴式建筑,这些房屋,都是在生土层上向下挖约半米,四壁和居住面都用草拌泥进行抹平,然后用火焙烤,居住面平整而又坚硬,火堂位于屋子的中央。同时又发现许多石器、陶器等属仰韶文化。中视10频道08.11.13,又于1995年在河北省阳原县姜家梁遗址考证,恰好与考古学上

5、的仰韶文化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也与史书中记载的神农氏时代相对应。这些考古资料证实了,我们的祖先在神农时代,生活于大自然环境中,逐渐适应环境、认识大自然,体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理。,天(自然环境)有白天、黑夜、寒、热、温、凉阴阳变化,人体亦有相应变化。为了防寒、防止生病则盖窝棚、房屋而居,为了进一步防寒,则于屋中央修建火堂取暖、门向南开;为了夏天防暑,把房屋建成半地穴式。显然从生活上认识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热阴阳之理。同时生活中难免疲劳受寒,引起头痛、恶寒、发热等症状,用火考感到舒服、熏烤或热熨皮肤,使汗出而解;或服碗热汤、热粥同时盖上棉被汗出而解;或用草药煎汤熏洗

6、而解、或用生姜、葱、大枣等煎汤热服及加盖棉被取汗而解 (也因之经方又称“汤液”) ,或用大黄、芒硝可以解除便秘之苦当时虽没有文字,但积累的经验被流传于后代,当有文字后便记载下来。 记录的概念为八纲,2、本经反映了方证的形成 记载了経方用药和理论起源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头痛”; “柴胡,味苦,平。主心腹肠胃中结气,饮食积聚,寒热邪气,推陈致新”; 乌头:味辛,温。主治中风,恶风洗洗,出汗,除寒湿痹。 金匮腹满寒疝宿食第17条:腹痛,脉弦而紧,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冷汗出、手足厥冷而脉沉紧者,以大乌头煎主之。 “大黄,味苦,寒。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365味药,显示了神

7、农时代用药总结。 描述表达药物的特点:八纲 最早最基本的医学经验:单方方证,是经方基础理论,伤寒显示对本经的继承,多处记载“若被火者”、“若火熏之”、以粥治病、以麻黄汤发汗、以大承气通腑实、乌头治痹等,标明了汉代对神农时代的继承和批判、弘扬。 因这些医药知识产生于神农时代,称之为神农本草经当不徒有虚名。有关本经成书的时代,章太炎认为:“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代有增益,至汉遂以所出郡县附之耳”;钱超尘教授据周易有:“无妄之疾,勿药有喜”、国语楚语有:“若药弗暝眩,厥疾弗瘳”、论语有:“季康子馈药”等关于药物知识记载,认为“先秦时代人们对药性药效已有所认识,并载于古书,本经形成于先

8、秦乃至周初,增补于汉代,汉书艺文志所以无其名者,或与汤液32卷合为一书亦未可知”。说明不是一朝一代一人所著成,但其起源尤其是方证确是始于神农而早于岐黄。,本经中“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论述,根据症状反应用相对应的药物治疗,反映了经方方证对应科学的起源,是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非据什么邪)以八纲辨证、以八纲辨药,开创了以八纲辨证的经方医学体系。书中更详于记述了365味药物,以四气五味适用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症状论述,显示了单味药防治疾病的经验,其述证主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即八纲理论,标志了经方基础理论的起源。 注意:本经体现单方证 郑钦安治知府朱大人

9、夫人吐血病依据面苍白、盖棉被症状反应,二、汤液标志了复方方证的发展,汤液 传说伊尹著实是世前仲景,反映了古人根据人患病后出现的症状,用对应的药物治疗,先是积累了单味药治病的经验单方方证。渐认识到,有些病需要二味、三味组成方剂治疗,这样逐渐积累了用什么方,治疗什么证,即复方方证经验,汤液,即是经方方药、方证的代表著作。该书在汉书艺文志方技略有“汤液经法三十二卷”记载,证明汉前确有此书,并简述了经方医学特点: “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辨五苦六辛,致水火之齐,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及失其宜者,以热益热,以寒增寒,精气内伤,不见于外,是所独失也。”,即说明,经方发

10、展到汤液也是用药物的寒热温凉,治疗疾病的寒热虚实,并根据疾病症状反应在表还是在里的不同,治用不同的方法,使人体阴阳平衡。这里的基本理论即用八纲,是与本经一脉相承的。不过对该书的著成、年代、作者,至今亦无定论,但章太炎的考证有着重要价值:“神农无文字,其始作本草者,当在商周间。皇甫谧谓:伊尹始作汤液或非诬也。”、“夫商周间既以药治病,则必先区其品为本草,后和其齐 (剂)为经方”。是说汤液的成书在本经后,但相差无几,有人认为汤液或即是本草一书,此论有待考证。,经方方证积累有着很长的历史过程,丰富的方证积累,影响着医药学发展,亦影响到政治、文化等,“方法”一词出现与之不无关系。 方法即涵先有方,后有

11、法,经方理论的形成,正是体现了这一规律。这种以八纲指导的方证相应治病,对后世影响很深,甚者做为“秘方”、“对病真方”保存、相传。后世虽因以内经释伤寒致六经实质不清,但有不少人因熟记了各方剂的适应证,也能用几个经方治病,这样不用经方理论亦称为“经方家”;,而吉益东洞称不用阴阳五行,只强调“方证对应”也呈经方一派称著于日本。不过应当指出的是,吉益东洞所称的“方证对应”中,不用五行是事实,但并未离八纲,他所讲解的“药征”亦未离八纲、更未离阴阳。其于方极自序:“仲景之为方也有法,方证相对也,不论因也。” 说明方证的积累,是用八纲治病的经验总结,它孕育着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研究伤寒杨绍伊著伊尹汤液

12、经值得一看 上世纪民国40年代,杨绍伊更以文字功夫考证,认为伤寒的原文大部出自汤液,他以“张仲景论广汤液为十数卷”为据,认为汤液出自殷商,原文在东汉岿然独存,张仲景据此论广,故原文一字无遗存在于伤寒中。故把伤寒条文,分为汤液原文、仲景论广及遗论三类而成书为伊尹汤液经。 由今传本伤寒论考证出汤液经法犹如以头胪复原人貌,这种考证,且不论是否确切,但明确提示了: 第一汤液确实存在于汉前,商周已有积累,众多方证皆以八纲为理论,病位分表里,病性分阴阳。应明了,与本经一样,不是一朝、一代、一个人所完成,是由几代、几十代张仲景才完成,托名伊尹只是标志时代背景而已。 笫二伤寒主要内容来自汤液,仲景是“论广”,

13、而非医学浅识,据当时温疫流行、家族多患伤寒而死,于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渴而掘井,斗而铸锥”,一个人由无到有而写成,故确切的说,他是经方杰出传人、传经大师。 笫三,从张仲景论广条文中,看到了张仲景对经方的发展和长成。 22,三、伤标志了经方理论体系的长成,方证不断、丰富、分类,产生六经,仲景论广汤液(王叔和名之伤) 杨绍伊所著伊尹汤液经一书,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经方理论的思路。可叹者,杨绍伊把伤寒原文分为汤液原文、张仲景论广条文、仲景遗论(弟子补入)条文三类,所据是文辞特点,其方法有待内行考订,其内容多多有待分析,这里仅就两个方面分析,来洞观仲景对经方理论的发展。,1、分析六经提纲:,杨绍伊在所著

14、伊尹汤液经, 汤液有六经名,而无六经提纲。,认为伤寒中的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后世简称为六经或三阴三阳)名称,在汤液已出现,且有不少有关每经病证的论述,列为汤液原文,但无“*之为病”主体词,即后世所称之提纲,只在太阳病开头有“太阳病其脉浮”(注意仅见金匮玉函经、唐本伤寒论版本)。做为六经提纲的条文,皆列为既不是汤液原文,也不是仲景论广,而是仲景遗论,由其弟子加入,特别在厥阴病提纲前有“师曰”两字。其意是在说:六经名早已出现,但在伤寒才出现提纲,其提纲在仲景生前还未出现,而是其弟子后来加入。 进一步说明伤不是仲景一人写成。,这里应特别关注的是,提纲的出现标明了六经含义,

15、提纲是八纲概念,为病位、病性概念,标明了六经实质,是解读六经的关键。 胡希恕先生正是据此,并仔细分析各经病有关条文辨明了六经实质,即 太阳病实为表阳证; 少阴病实为表阴证; 阳明病实为里阳证; 太阴病实为里阴证; 少阳病半表半里阳证; 厥阴病半表半里阴证。 标明六经实质为八纲概念,不是经络概念。,2、分析伤寒笫148条(赵开美本原文序号):,按扬绍伊的分类,汤液无148条原文,被列为是仲景论广加入,附于笫230条之后(杨绍伊认为是汤液原文)。148条原文为: “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细),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若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严格说伤无半表半里,成无己始称半表半里,对本条的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