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治【药学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9385185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治【药学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治【药学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最新word论文】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治【药学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治【药学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治【药学专业论文】(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细菌性痢疾的中医辨治摘要细菌性痢疾是西医临床常见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因其传染性强,易于流行,故本文从中医学角度对该病进行了辨证,并提出了中医治疗法则,以便有效地治疗和预防该病。 关键词细菌性痢疾;中医辨证;中医治疗 细菌性痢疾中医又称“滞下” 、 “赤沃” 、 “赤白痢” ,是以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为主症,是夏秋季常见的消化道传染性疾病。 1 细菌性痢疾的病因 中医认为,细菌性痢疾的病因主要是人体正气虚弱和外感时邪、饮食所伤,而外邪与饮食又往往互相影响,一般多属饮食伤中,复加感受时邪而发病。 1.1 饮食所伤是引起细菌性痢疾的重要原因 “素问”就以“饮食不节,起居不时”

2、为致痢之因。如饮食不当,进食肥甘厚腻或误食馊腐秽浊不洁之食物,酿生湿热,积于肠胃;或贪食生冷瓜果,聚为寒湿,留滞肠道。故唐“千金方”有“赤痢为疳湿” 、 “皆由暑月多食肥浓油腻”之说。 1.2 外感时邪和正气虚弱也是导致细菌性痢疾发生的原因 夏秋之季,暑湿等时邪蒸腾,侵犯人体,挟肠中湿滞,郁积不化,成为痢疾,甚则传播流行,称为“疫痢” 。清代陈士铎石室秘录谈到“痢疾之病,多起于夏天之郁热,又感水湿雨露之气以成之”则充分说明了痢疾与气候的湿、热有关。人体正气虚弱,必然使脾胃运化失健,导致胃肠虚弱,故风冷暑湿之邪,乘虚而入,引起细菌性痢疾。 2 细菌性痢疾的临床辨证 张景岳曰:“凡治痢疾最当察虚、

3、实,辨寒、热,此泻痢中最大关系,若四者不明,则杀人甚易也。 ”故细菌性痢疾的患者除了根据发病时日、腹痛、里急后重,便次频繁和痢下的排泄物等临床表现辨识外,更重要的是应用“望、闻、问、切”四诊,找出它的病位(表、里)、病性(寒、热),结合患者的体质以及所处环境的不同,作为临床辨治的依据。 2.1 辨“表” 、 “里” 元代朱丹溪云“其或恶寒发热、身热俱痛,此为表症” ,故细菌性痢疾的患者如有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出现者,则可视为表证,常见于菌痢的初起阶段,是机体抵抗力和病邪作斗争的初期,病变处于外在和浅在。 “里证”则和表证相对, “其或腹痛后重,小水短,下积,此为里症” ,说明此时肠内的病变严

4、重,和表证比起来,病变已发展至内在和深在的时候。 2.2 辨“寒” 、 “热” 明代张景岳曰:“凡泻痢寒热之辨,若果是热,则必畏热喜冷,不欲衣被,渴甚,饮水,多亦无碍,或小便赤涩而痛,或下痢纯血鲜红,脉息必滑实有力,形气必躁急多烦”可见“热证”症状明显、来势凶猛,说明此时正邪搏斗剧烈,病邪亢盛而机体抵抗力也正强。 “寒证”与“热证”恰恰相反,寒证是出现在病邪未去,机体抵抗力趋向衰沉之时, “或口不渴,身不热,喜热手熨烫,是名挟寒” “身凉不渴,溺清者为寒” ,痢下白多赤少,或纯为白冻,或如鱼脑,舌淡苔白,脉濡缓。 22.3 辨“虚” 、 “实” 张景岳云:“实症之辨,必其形气强壮,脉息滑实,或

5、素纵口腹,或多腹满坚痛,及平少新病,脾气未损者,微者行之和之,甚则泻之” ,说明实证病人平素体质强壮,发病多因饮食不当,消化道刺激物充斥所致。而“虚证”患者则“形体薄弱,有颜色青白者,有素禀阳衰者,有素多痰者有年衰脾弱者总在脾虚之辈多有此症” 。 3 细菌性痢疾的中医治疗 根据菌痢的分析归纳结果,视其病邪在表、在里,属寒、属热和患者体质的是虚、是实,应给予灵活的随症治疗,现分述如下: 3.1 解表 菌痢初起夹有表症,发热恶寒、头身重痛无汗者,可用解表法,使之“得汗而解” ,治宜扶正解表达邪,方选人参败毒饮加减。药用人参益气扶正,羌活、独活、柴胡、前胡合川芎从半表半里之际领邪外出,枳壳、茯苓、桔

6、梗宣通三焦,甘草调和诸药,共成扶正祛邪功。若表证已减,痢犹未止,可用香连丸调气清肠;或表证兼湿滞者,可用藿香正气散解表化滞。3.2 导滞 菌痢初起,但无表症,体强滞甚,腹满坚痛之“实证”者,可用导滞法。治宜调气导滞,通腑排毒,方选木香化滞汤加减。药用木香、香附辛香利气,柴胡、草蔻、橘皮、半夏疏肝醒脾和胃,当归、红花和血调气,再配以厚朴化滞除胀。若下利不畅、实滞甚者,可用小承气汤泻下,排除毒物。 3.3 清热解毒 用于菌毒亢盛,下痢赤白、腹痛、里急后重、疫毒炽盛者,治宜“凉解分利,但使邪去” ,方选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药用葛根解肌发表散热、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止下利,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利,

7、配以金银花、白头翁、马齿苋、木香凉血解毒,行气治痢,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若见高热神昏谵语者,可同时吞服安宫牛黄丸,以增加其清热解毒及开窍清神之力。 3.4 行气和血 用于腹痛、里急后重、赤白混杂,便次频甚之际,治宜调和气血,缓解腹痛,即“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而后重自除” 。方选洁古芍药汤加减,药用芍药、甘草、当归调和营血、缓急止痛,黄连、黄芩、大黄(后下)清肠化湿,木香、槟榔、枳壳行气通腑除后重,肉桂通阳和血,银花、白头翁清热解毒。 3.5 温补 一般多用于菌痢后期,或病程迁延日久不愈,导致虚、寒、虚滑三症者,治宜养阴和营、补中益气,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炙甘草补中益气、升阳固表,陈皮理气化滞,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再配以白芍敛阴气、和营卫。 4 小结 综上所述,菌痢的发生主要为外感时邪、内伤饮食和人体正气虚弱所致。因此,治疗时当辨清临证的表、里、寒、热、虚、实,随症灵活运用治疗法则和方案。祛除外邪,维护正气,达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从而有效地降低该病的发病率。 参考文献 1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54-264. 2肖振辉.中医内科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6-121. 33郭振球.内科证治新诠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24-1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医学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