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预习必备[1]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384382 上传时间:2017-10-02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82.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赤壁赋预习必备[1]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赤壁赋预习必备[1]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赤壁赋预习必备[1]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赤壁赋预习必备[1]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赤壁赋预习必备[1]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赤壁赋预习必备[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赤壁赋预习必备[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1 页 赤壁赋预习必备【学习目标】1理解一些重点文言词语,丰富文言词汇。2诵读并背诵课文,培养文言语感,鉴赏本文的音韵美和意境美。3结合作者的处境,体验作者的感情,理解作者的人生感悟。4理解并鉴赏课文把景、情、理有机融合的艺术技巧。【学习障碍】1课文相关资料及字词积累。2诵读课文,理解文中作者流露出来的思想感情。【学习策略】一、障碍突破之策略一:积累法1课文相关资料(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谥文忠,“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著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唐宋八大家:指唐宋时期的八个散文家,即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

2、巩。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苏黄: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和黄庭坚。苏辛:指宋代豪放词人苏轼和辛弃疾。苏门四学士:北宋诗人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张耒,他们四人都出于苏轼门下,且诗文成就极高,故而得其名。(2)背景及相关内容第 2 页 苏轼的一生是在激烈的政治斗争中度过的。他在新旧两党之间得不到任何一方的支持和同情,悲惨的命运便不可避免,特别是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新法逐渐失去积极意义,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势,互相倾轧和报复,苏轼也因此被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 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作。同时的作品还有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后赤壁赋。

3、本文与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基本内容大致相同,都是写黄州谪居的心情。念奴娇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无成的苦闷,作者面对无限的江山、悠远的历史和有限的人生,只有用“人生如梦”来聊自宽慰,流露出消极的情绪。如果说念奴娇偏重于内心矛盾的揭示,那么本文更多地写到矛盾的解决,从羽化登仙的超然之乐跌入现实人生的苦闷,然后再在清风明月中找到出路,表现了他力求排遣苦闷,听任自然、乐观旷达的情怀。(3)文体知识赋:本意谓诵说,或谓铺陈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到战国时期形成为一种文体。最早以赋名篇的是战国时人荀况所作的礼赋、知赋等五篇。班固两都赋序:“赋者,古诗之流也。”可见赋体是由诗演变而来的。给予汉赋直接影响的则是楚辞

4、,故楚辞也称为赋,汉书艺文志有“屈原赋”“宋玉赋”“唐勒赋”之目。两汉时期赋形成为一种特定的体制,并成为两汉文学的大宗。赋在形式上讲究文采,注重声韵,兼具诗的韵律、节奏和散文的章法、句式。规模宏大,以铺叙为主的称为“大赋”;篇幅较短,着重抒情的称“小赋”。赋体的流变大致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和文赋这样几个主要阶段。文赋赋体之一。赋体的发展,从汉赋至律赋,是由散体逐步走向骈偶化和格律化的过程。在唐宋古文运动的影响下,一部分赋又呈现出由骈俪返向散体的倾向,无论是在对偶、声律、用典方面,都显得比较自由。它大量吸收了散文的写作经验,章法灵活多变,句式参差错落,同时又保留了小赋的某些特点,骈散结合

5、,在总体上兼具散文和赋体的格局。人们把这类新赋称为文赋。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等,都是其代表作。2课文字词积累:分类比较记忆法(1)识记字音举酒属()客 窈()窕()之章 桂棹()兮兰桨倚歌而和()之 嫠()妇 愀()然 渔樵()江山相缪() 酾()酒临江 匏()樽 枕藉()(2)通假字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属:通“嘱”,劝人喝酒第 3 页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冯:通“凭”,乘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籍:通“藉”。狼籍:凌乱(3)古今异义徘徊:古,明月停留。如“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今,多指人在一个地

6、方走来走去。美人:古,(文中)指他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如“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今,指貌美的女子。(4)多义词第 4 页 (5)活用词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作状语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西、东:均为名词作状语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 : 攻 占 , 方 位 名 词 作 动 词 用 。 东 : 向 东 进 军 , 名 词 作 动 词用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以为侣,名词意动用法。友:以为友,名词意动用法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渔樵:名词作动词,打鱼砍柴歌窈窕之章 歌:名词作动词,歌咏击空明兮溯流光 空明:形容词用作名词,月光下的清波渺沧海之一粟 渺:形

7、容词用作意动词,以为渺(6)重点词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横:这里为“笼罩”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遗:遗弃羽化而登仙 羽化:古人称成仙为羽化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第 5 页 倚歌而和之 倚:循,依苏子愀然,正襟危坐 愀然:容色改变的样子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缪:缭,盘绕。郁乎:茂盛的样子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舳舻: ,这里指战船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酾: 斟酒。槊: 长矛。举匏樽以相属 匏:葫芦寄蜉蝣 于天地 蜉蝣:朝生暮死的小虫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遗响:余音,指箫声。悲风:秋风是造物者之无尽藏,而吾与子之所其适 藏:,宝藏。适:这里有享受之意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肴核:荤菜和果品。狼籍:狼藉

8、,杂乱的样子(7)特殊句式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状语后置,应为“于江渚之上渔樵”而今安在哉 宾语前置,应为“在安”二、障碍突破之策略二:诵读感悟法这篇文章为辞赋,特别注重声韵美,因此,有感情地反复诵读以体悟文中真情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节录的关于本文的诵读指导,供参考使用。1第一段指导要点(1)韵脚。前半段无韵,后半段的韵脚依次是“间”“天”“然”“仙”。(2)句法。“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其余皆为骈句或近乎骈句,如“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舟”后可断,为两个六字句;“浩浩乎”一句中,去掉第一个“而”(骈体文中有些虚词只有辅助作用,常不计入),也可视为宽对。(3)层次理路。首句点题

9、,“泛舟”“赤壁”四字是下文写景、议论的依托。次写泛舟所见景象,而以风、水、月为主,为下文“苏子曰”一段张本。写景用虚实相济之法,先实后虚,虚景(却“浩浩乎”一句)伏下段“乐”字。2第二段指导要点(1)韵脚。有两组:第一组是“光”“方”;第二组是“慕”“诉”“缕”“妇”。第 6 页 (2)句法。这段开头是散句,次用楚辞句法(与九歌中“桂棹兮兰枻”“目眇眇兮愁予”等相似)。“客有其声呜呜然”也是散句,以下都是骈句。(3)层次理路。“乐”字承上,由“乐”而“歌”,歌词暗写苏子胸襟,为下文“苏子曰”一段作烘托。以下写箫声,为“客曰”一段作烘托,兼伏下文苏子“问客”。3第三段指导要点(1)韵脚。有五组

10、:第一组是“稀”“飞”“诗”;第二组是“昌”“苍”“郎”;第三组是“东”“空”“雄”;第四组是“鹿”“属”“粟”;第五组是“穷”“终”“风”。(2)句法。首句及“客曰”中陈述句“顺流而东也”和三个反问句是散句,其余都是骈句。“方其”“况吾与子”是统领字,不计。(3)层次理路。“苏子问”乃承上启下语。“客曰”一段有两层意思:前一层由三“问”组成,先因望月而问“孟德之诗”,次因望地而问“孟德之困于周郎”,最后合问“而今安在哉”这是主要的一问,为下文写悲做铺垫。后一层转而说到自己,先着眼与曹公相比,突出自己的渺小,不禁悲从中来;后写幻想不能实现,并以“托遗响于悲风”作结,呼应上文“何为其然也”。4第

11、四段指导要点(1)韵脚。有四组:第一组是“往”“长”;第二组是“瞬”“尽”;第三组是“主”“取”;第四组是“月”与“竭”,“色”与“适”交叉押韵。(2)句法。以散句为主,只有“惟江上之清风用之不竭”这一段用骈句。(3)层次理路。先借眼前的水和月说明“变”和“不变”的道理:客知其“变”而不知其“不变”,因而生“哀”与“羡”;知其“不变”,则何哀何羡?后以“物各有主”反跌出明月与清风之无主,可以自娱,以“而吾与子”照应上文“况吾与子”。5第五段指导要点韵脚及句法前面已有说明。本段句句皆是承前作结,最后两句意味隽永,主客“自在”之态跃然纸上。6文章思路分析文章作于贬职黄州其间。通过月夜泛舟的情景描绘

12、和主客间的对话描写,表达了矛盾痛苦而又仍然旷达开朗的复杂心情。第一段,描写夜游赤壁的情况。这一段,正面写了一个“乐”字,为全文定下了一个悠扬和谐的基调。第二段,紧承上文,写作者饮酒放歌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主客舟中对酌,酒酣耳热后“扣舷而歌之”,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第 7 页 第三段,写客人感慨人生短促,作者借主客问答的方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以上两段写“悲”。第四段,写作者丢开个人的愁怀,欣赏大自然美妙风光和豁达开朗的心情。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这一段又由“悲”转“乐”。第五段,写客人转悲为喜,为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13、。“客喜而笑”的“喜”和“笑”,与前文“饮酒乐甚”的“乐”,以及“怨”“慕”“泣”“诉”“愀然”“哀”“羡”等描写感情变化的词语联属一气。这是全文情感发展的线索,直贯全篇。以下的描写与“饮酒乐甚”句相辉映,而最后两句尽现“适”字之趣。这篇文赋,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点,采用主客对话的形式,行文之中常用排比和对偶。但它又不为“赋”这种文体拘泥,大量使用散句,句式有时长短,有时整齐,参差错落,韵散巧妙结合,极富声韵之美。全文波澜起伏,由喜而悲,转悲为喜,但始终喜中含悲,悲中见喜,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7设疑解析(1)“客”是如何阐发当时的情怀的?明确:“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眼

14、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那么默默无闻的平庸之辈就更连影子都不曾晃动一下便悄然消失了,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为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2)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明确: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和客的答话,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功夫都不能保持不变;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的,用不着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著于自己的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3)如何评价作者的观点?(主要从观点是积极或消极的方面进行讨论)明确:作者的某些语言容易被误解为及时行乐,但这种思想并未从文章中直接反映出来。作者表明的观点是希望一个人不要发无病之呻吟,不要去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