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外线测温试验作业指导书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93825997 上传时间:2019-07-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外线测温试验作业指导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红外线测温试验作业指导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红外线测温试验作业指导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红外线测温试验作业指导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红外线测温试验作业指导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红外线测温试验作业指导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外线测温试验作业指导书(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编号:Q/变电站电力设备红外测温作业指导书编写: 年 月 日审核: 年 月 日批准: 年 月 日试验负责人: 试验日期 年 月 日 时至 年 月 日 时荆 州 供 电 公 司1 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变电站运行电力设备红外测温工作(不包括绕组变形试验)。2 引用文件下列标准及技术资料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作业指导书中引用,而构成为本作业指导书的条文。本作业指导书出版时,所有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及技术资料都会被修订,使用本作业指导书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及技术资料最新版本的可能性。DL/T 6641999 带电设备红外诊断技术应用导则DL/T 5961996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国家

2、电网公司电力安全工作规程(变电站和发电厂电气部分)(试行) 国家电网安监200583号文3 试验前准备工作安排31准备工作序号内 容标 准责任人备 注1由工作负责人组织作业人员学习作业指导书,了解输变电设备材料的发射率,熟悉使用的红外测温设备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工作流程2了解变电站输变电设备检修、试验、运行情况,了解设备运行负荷情况,分析设备状况明确被试设备的试验情况3准备试验用设备、工器具及材料,将红外测温设备的电池充足电,准备好存储红外热图像用的软盘或电子盘等仪器、仪表经过校验,在校验有效期内,具有校验报告,状况良好4办理第二种工作票符合工作票管理规定,符合安全工作规程32人员要求序号内

3、容责任人备 注1现场作业人员应身体健康、精神状态良好2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及安全培训,并经考试合格,熟悉红外测温技术的基本,红外仪器的工作原理、工作过程、操作步骤、使用要求, 3现场作业人员按要求着装33仪器、仪表和工具序号名 称型号及编号单 位数 量备 注1红外测温设备套1红外测温仪、红外热电视、红外热像仪2照明器具个1手电筒或应急灯3软盘或电子盘若干4湿度计个15温度计个134危险点分析序号内 容1作业人员进入作业现场可能会发生与带电设备保持距离不够情况2由于该试验为背光工作,若照明不够,有跌倒及损坏设备的可能。3若将红外测温设备镜头直接对准强烈辐射源,如太阳等,有可能会损坏设备4不正确使

4、用试验设备,可能损坏红外测温设备35安全措施序号内 容1注意保持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10kV及以下:0.7m;35kV:1m;110kV:1.5m;220kV:3.0m2由于红外测温工作为背光工作,因此要注意防止虫蛇叮咬3任何情况下(开机或关机)避免将设备镜头直接对准强烈辐射源,如太阳、钢水等,以免设备不能正常工作及造成损坏4使用和运输过程中请勿强烈摇晃或碰撞设备5请勿使设备受潮6避免油渍及各种化学物质沾污镜头表面及损伤表面,使用完毕后,请盖上镜头盖36试验分工序号试验项目作业人员运行变电设备红外测温红外设备操作人员照明人员记录4 试验程序41开工序号内 容作业人员签字1工作负责人对作业人员

5、进行“三查”“三交”(查衣着、查“三宝”、查精神状态;交任务、交安全、交技术)42试验项目和操作标准序号试验项目试验方法安全措施及注意事项试验标准责任人签字1运行输变电设备红外测温当使用简单的红外测温仪检测电气设备外部故障时,只要把测温仪的光学系统对准欲检测的设备部位,扣动开关,则可以得到该部位温度的绝对测量值。并根据温度显示值对设备相应部位有无过热故障及故障严重程度做出判断。当使用红外红外热电视或红外热像仪进行设备故障检测作业时,一般先用红外热电视或红外热像仪对所有应测部位进行全面扫描,找出热态异常部位,然后对异常部位和重点检测设备进行准确测温。注意:不同电气设备的重点检测部位1、高压隔离开

6、关转动球头、刀口、低压闸刀及电力熔断器等设备触头接触部位2、高压断路器和电磁接触器等设备的各种触头与导电杆连接部位3、变压器与电抗器等设备除正常运行时的铜损和铁损引起的温升外,重点检测磁回路漏磁引起的箱体涡流过热;套管内外连接不良故障和进水受潮故障;散热器及油路系统故障等4、互感器类设备内外导体连接不良、铁芯及外壳高温损增大故障5、电力电容器等设备 主要是内部绝缘介质劣化或介损增大故障,套管故障等6、阻波器等设备 这种设备故障多发生在与输电线路的连接处。7、各种电气设备的接头(如电缆头、母线接头、引下线T型线夹和各设备出线端子等)都是极易发生过热的故障部位8、油浸电气设备缺油或假油位9、各种设

7、备绝缘受潮和绝缘介质损耗增大故障10、避雷器的阀片老化或并联电阻故障等11、各种绝缘子或绝缘套管故障等1、注意保持与带电设备的安全距离。2、室外检测应在日出之前、日落之后或阴天进行,室内检测宜闭灯进行,被测物应避免灯光直射3、针对不同的检测对象选择不同的环境温度参照体4、测量设备发热点、正常相的对应点及环境温度参照体的温度值时,应使用同一仪器相继测量5、正确选择被测物体的发射率6、作同类比较时,要注意保持仪器与各对应测点的距离一致,方位一致7、记录异常设备的实际负荷电流和发热相、正常相及环境温度参考体的温度值1、表面温度判断法根据测得的设备表面温度值,对照GB/T 110221999(见附录)

8、的有关规定,凡温度(或温升)超过标准者,可根据设备温度超标的程度、设备负荷率的大小、设备重要性及设备承受机械应力的大小来确定设备缺陷的性质。2、相对温差判断法对电流致热型设备,若发现设备的导流部分热态异常,应准确测温,计算相对温差,按下表判断设备类型相对温差(%)一般缺陷重大缺陷视同紧急缺器陷SF6断路208095真空断路器208095充油套管208095高压开关柜358095空气断路器508095隔离开关358095其他导流设备3580953、荆电生200322号荆州电力局变电设备红外测温暂行标准接头类过热判断:不会引起周围有机物劣化的情况。对于铝铝或铝铜结合部位:一般缺陷7090,重大缺陷

9、90110,紧急缺陷110及以上;对于铜铜结合部位:一般缺陷80100,重大缺陷100120,紧急缺陷120及以上可能引起周围有机物劣化的情况:一般缺陷6070,重大缺陷7090,紧急缺陷:90及以上对于存在一般发热缺陷且负荷电流可能增大的设备要加强追踪和巡视,紧急和重大缺陷如改变运行方式后负荷电流降低,经复测可根据实际情况重新核定缺陷等级。43竣工序号内 容责任人签字1工作负责人向运行人员交待所试项目、试验结果和存在问题2办理工作票终结手续5 试验总结序号试验总结1试验结果2存在问题及处理意见6 作业指导书执行情况评估评估内容符合性优可操作项良不可操作项可操作性优修改项良遗漏项存在问题改进意

10、见7 附录 a)附表高压开关设备和控制设备各种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温度和温升极限部件、材料和绝缘介质的类别最大值温度周围空气温度不超过40时的温升(K)1、触头(见说明4)裸铜或铜合金在空气中7535在SF6中(见说明5)10565在油中8040镀银镀镍(见说明6)在空气中10565在SF6中(见说明5)10565在油中9050镀锡(见说明6)在空气中9050在SF6中(见说明5) 9050在油中90502、用螺栓的或与其等效的连结(见说明4)裸铜、裸铜合金或、裸合金在空气中9050在SF6中(见说明5)11575在油中10060镀银镀镍在空气中11575在SF6中(见说明5)11575在油

11、中10060镀锡在空气中10565在SF6中(见说明5)10565在油中100603、其他裸金属制成的或有其他镀层的触头或联结见说明7见说明74、用螺钉或螺栓与外部导体连接的端子裸的9050镀银、镀镍、或镀锡10565其他他镀层见说明7见说明75、油开关装置用油(见说明9和10)90506、用作弹筑的金属零件见说明11见说明117、绝缘材料以及与下列等级的绝缘材料接触的金属部件Y9060A10565E12080B13090F155115瓷漆:油基10060合成12080H180140C其他绝缘材料 见说明13见说明138、除触头外,与油接触的任何金属或绝缘件100609、可触及的部件在正常操作

12、中可触及的7030在正常操作中不需触及的8040上表的说明:说明1:按其功能,同一部件可以属于上表列出的几种类别。在这种情况下,允许的最高温度和温升值是相关类别中最低值。说明2:对真空开关装置,温度和温升各项极限值不适用于处在真空中的部件。说明3:应注意保证周围的绝缘材料不遭到损坏。说明4:当接合的零件具有不同的镀层或一个零件是裸露的材料制成的,允许的温度和温升应该是:a)对触头,上表项1中有最低允许值的表面材料的值;b)对联结,上表项2中有最高允许值的表面材料的值。说明5:SF6是指纯SF6或SF6与其无氧气体的混合物。说明6:按照设备有关的技术条件:a)在关合和开断试验(如果有的话)后;b)在短时耐受电流试验后;c)在机械耐受试验后;有镀层的触头在接触区应该有连续的镀层,不然触头应该被看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