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3777336 上传时间:2019-07-2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59.4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李清照武陵春赏析范文 武陵春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

2、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

3、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

4、,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

5、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

6、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

7、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

8、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在这个风雪交加的一天。 鹅毛般的大雪洋洋洒洒的泻了下来,像一群小精灵,落在了连绵起伏的群山之上,像给群山盖了条被子,一片白雪皑皑。 此时显得是多么空旷,冷清。 再也看不到鸟儿嬉戏玩耍的身影,再也听不到鸟儿”叽叽喳喳“的歌声。 大概它们都回到了那温暖而又舒适的家休息了吧!山间的羊肠小道上,好像山舞银蛇,伸向远方。 此时已荒无人烟了,只剩下一条”大被子“和一堆枯枝败叶了。 风越刮越猛,雪越下越大。 洁白晶莹的雪花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江边的大树镀上

9、了一层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江面上全都是雪花了。 芦苇上也缀满了雪花,沉甸甸的,都把芦苇压弯了腰。 一望无际的江面上,有一叶孤零零的小舟,随波逐流。 舟上有一位头戴斗笠,身穿蓑衣的老翁。 刺骨的寒风打在他的脸上,如刀割一般,但老人还是一动不动地坐在舟上钓鱼,就像一座雕塑,与这白茫茫的世界浑然一体了。 他的双眼注视江面,可他的鱼线动也不动,他反而不急,还心平气和的坐在那里看到这,我亲不自禁的想起了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风无情的吹打着,吹落了最后一抹芳香,那最后一片花瓣在空中挣扎着,似乎不甘就这样沦为落花。 可仍然无济于事,它还是与泥土为伴

10、.她从梦中惊醒。 此时,天刚破晓,淡青色的天空还镶着零落的残星。 她推开门,向院中走去,独自一人徘徊在凄凉冷清的院子里。 蹲下默默数着昨夜被风肆意吹若的残花,思绪却早已飘向远方。 天已透亮,东方渐渐泛起了鱼肚白。 她手捧落花,转身走进了小屋。 落叶飘下默默守护铺在这条轮回路。 她坐在梳妆台前,看着铜镜中的自己,青丝已泛起了白霜,神情暗淡,眉宇间透露着浓浓的哀愁,岁月的痕迹显露在脸上,年轻时的风韵早已未存,留下的只是满脸的忧愁,忧愁.一头愁丝散乱披肩,她拿起故人赠的桃木梳,企图将愁丝梳顺,将愁绪理直,却发现,只是徒劳。 唉,罢了,正亦无观,倒不如随它去耳。 她叹息,风景依旧是原样,但旧人早已不复

11、存在。 国败,家破,人亡,一切都过去了。 她想要诉说自己的苦衷,可是还没开口,眼泪却潸然落下,留下的仅是满脸的泪痕和那哭红的双眼。 风起,青丝扬;风止,青丝歇。 版权作品,未经99作文网书面授权,严禁,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闻双溪景之美,我也想去看看。 她这样对自己说着。 但下一刻,她似乎看到了双溪上舴艋般的小舟,一叶舟上坐着愁容满面的自己,独自在水中飘荡着。 “难道这小舟能够装下我心中所有的忧和愁吗?只怕的是,这沉重的思念的忧愁会让小舟翻船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她,一不小心,便愁白了头。 . 杜甫登高赏析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

12、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题解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 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病逝,使他失去了依靠,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六年的成都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 而就在这三年里,他的生活依然很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 那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

13、,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开阔的,但在诗人笔下,却令人强烈地感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鸣、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来临惶然无主。 “风急”,夔州位于长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凄厉。 当地

14、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落叶的阵势,“萧萧下”,又加快了飘落的速度。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人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感伤,同时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透过沉郁悲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中学作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