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改革开放的起步》(川教)

上传人:s****8 文档编号:93731895 上传时间:2019-07-27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4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改革开放的起步》(川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改革开放的起步》(川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改革开放的起步》(川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改革开放的起步》(川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改革开放的起步》(川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改革开放的起步》(川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验式教学【教学设计】《改革开放的起步》(川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改革开放的起步教学模式分析: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促进他们的心理机能全面和谐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教学思路分析:激情阶段通过活动交流,让学生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体验阶段借助多媒体播放的视频资料,引发学生关

2、注和好奇,主动求索,带入预设情境。通过教师展示材料和学生讲述故事,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导行阶段过程中始终贯穿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教材分析本课是四川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第7课的内容,主要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在经济特区方面,经过30多年的建设,深圳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拥有11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

3、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奇迹。外国友人称赞“深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勋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改革农村经济体制的措施及作用;改革国有企业的措施及作用;2理解积极体制改革的含义和必要性,一些重要概念,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国有企业改革;3分析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如何在农村带来活力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现实意义;4探究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以及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运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图片展示给学生最直观感受;2.运用体验式教学方式,通过情感预热,让学生达到适度的兴奋状态,对所学知识产生兴趣,希望参与体验,

4、在合作互动中润物无声,实现知行合一的导行内化效果。【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采取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的活动方式,自己分析、归纳知识,使学生经历了一次实事求是“论从史出”的认识过程,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的和学会学习的过程。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教学难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改革的原因,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完成相应预习内容;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激情阶段:导入新课: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1)背景农村人民公社管理体制,严重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农村经济长期停滯徘徊。到1978年底,全国还有上亿

5、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1978年,安徽遭遇大旱灾,省委“借地度荒”的政策唤起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引发了一些地区包产到组、包干到户的行动。(2)开始风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成为全国农村率先搞“包产到户”的一个典型。四川也实行了包产到组。(3)推广:安徽、四川突破“左”的农村政策的束缚、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的经验,逐渐在全国推广。建立和普遍实行以包产到户、包干到户为主要内容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成为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4)结果:到1984年底,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户占全国总农户的95%。此后,政社合一的农村人民公社制度实际已不存在。(5)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分散经营和统

6、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经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彻底改变了我国农产品长期短缺的被动局面。【易混警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不改变土地公有制的性质,土地依然是公有制,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经营权。阅读分析材料材料1:安徽省凤阳县群众对“大包干”的赞扬是“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回答:(1)“大包干”实行后,在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三者之间,首先保证的是哪方面的利益?“大包干”的结果怎样?答:首先保证国家的利益;结果:以“大包干”为形式的家庭联产

7、承包责任制,在坚持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公有制前提下,把分散经营和统一经营相结合,从根本上克服了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体制的弊端,打破了农业生产经营和生产上的“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2)以“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有什么不同?背景不同: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消灭封建剥削制度,经过土地改革形成的;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为纠正人民公社“一大二公”的弊端而实行的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所有制不同: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是在废除封建地主土地制度后形成的农民

8、土地所有制,其本质仍是土地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制是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其本质仍然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经营方式不同: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基本上是家庭分散经营;家庭联产承包制则是家庭分散经营和集体统一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管理制度。土地性质不同:农业合作化前的小私有个体经济下是土地私有,可以买卖;家庭联产承包制下是土地公有,不能买卖。体验阶段:二、经济特区的建立1.提出:1979年4月,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期间第一次提出办特区的主张。2.创办:1980年8月,国家决定在广东省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省的厦门各刘出一定范围的区域,试办经济特区。3.特点:在不损害主权的前提

9、下,国家对经济特区采取与内地不同的、更加开放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4.政策:实行市场经济,利用侨资、外贸进行建设,国家为外商提供优惠的政策待遇和良好的投资环境。5.促进: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珠海、厦门特区,对经济特区的发展给予充分的肯定。6.影响:经济特区的创办,极大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易混警示】经济特区的“特”指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不是政治上的特殊。导行阶段:三、深圳特区的发展1.作用:深圳特区建立后,特区建设者发扬敢为天下先的开荒牛精神,使深圳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先行试验区。2.发展:经过30多年的建设,深圳发展成为一座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拥有1100多万人口的现代化城市,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创造了世界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奇迹。外国友人称赞“深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胸前的一枚耀眼勋章。”教学反思改革的目的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改革阻碍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就不能解放生产力。在当代中国,没有改革,就不可能实现科学发展,不可能建成和谐社会,也就不可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发展是解决经济社会一切问题的关健,改革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必须经改革总揽全局,把改革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改革促进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不展不断深化改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