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服饰简史知识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3725516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派服饰简史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海派服饰简史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海派服饰简史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海派服饰简史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海派服饰简史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派服饰简史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派服饰简史知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海派服饰简史一、海派服饰的由来 开埠百余年,上海由一个海隅城镇发展成繁华开放的国际大都市。其间,有腥风血雨的民族抗争,也有润物无声的文明进化。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经济地位和社会环境,上海吸引了国内外各方人士,形成兼收并蓄的海派文化,而服饰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姿彩斑斓,美不胜收。 上海服饰风格的形成大约始于十九世纪中叶,即上海开埠之初。其后,经过几番演进,终为国人所瞩目,并赢得“海派服饰”的美称。 清代中期,中国南方的消费中心在苏州、杭州及广州等处,上海尚未脱颖而出。自1860年清政府在上海派驻“南洋通商大臣”起,上海很快取代广州成为中国最大的对外商业中心。其后,随着西方文化和外国

2、资本的蜂拥而入,随着民族工商业的形成壮大和市政交通的迅速发展,上海成了百年间中国近代化程度最高的城市及全国经济、贸易、金融中心。至同治光绪年间,上海服饰已形成奢华、繁杂、精致的特点,并成为国内公认的流行服饰的中心,其声势远远领先于全国各地并左右中国服饰时尚的变化。 衣装时髦是晚清上海服饰时尚的主要特征。“时髦”这一词汇本身在当时就很时髦,其含义几经引申,已成为一种消费格调的代名词。 近代上海,五方杂居,华洋并处。上海人虽受礼教传统的束缚,却比内地更多地受到西方文明的影响。日趋开放的商业社会习俗使他们在服饰上首先放弃简朴同一而崇尚奢华时髦。近代上海人是以时髦为美的消费者,而商人们也以制造时髦为经

3、营要旨,不断鼓动人们投入到流行时尚中。 衣着时髦成了当时上海人追求体面消费的风范之一并不断攀比竞赛,这不但推动了上海时髦服饰的新陈代谢,也促使西方服饰体系渐为世人接受,从而在交流融合的基础上形成了西装革履、中装绣鞋并存的奇妙旖旎的服饰现象。值得注意的是,在重商的晚清上海社会,象征封建传统的服饰制度正在瓦解,时髦的领袖不一定是绅宦名门,也可以是商人、学生、买办、通事。他们较早受到西方文明的熏陶,对中国既有的服装消费模式冲击最大。在他们的带动下,时髦之风在上海猛烈地旋转起来,正如当时海上文化人所说“上海风气,时时变更,三数年间,往往有如隔代”。当时的上海无疑是“时髦”的代名词,上海时髦服饰时尚自然

4、也成为全国模仿因袭的样板。 二、与巴黎同步的流行风 本世纪二十年代后期至四十年代,是海派服饰的一个辉煌时期。作为当时远东最大的城市,海派服饰主要是受欧美时尚的引导。在此期间,巴黎当季的时新服饰仅三四个月后就会输入到上海来,加之上海人的巧手改良,上海时兴服装形成了既与巴黎同步又有独到风格的海派服饰流行时尚。作为全国的服饰中心,各地都以上海的流行趋向为楷模,一衣一扣,一鞋一袜,四方仿效。 至于男子平常所穿的服饰,少数达官贵族及知识分子穿西装、中山装和学生装,也有如鲁讯、郁达夫等人士偏爱中装。普通人更多的则是长袍马褂,或外加坎肩。北伐以后,很多男子改穿中山装,夏用白色,予人清爽洁净之感,其余三季则以

5、黑色为主。 女性时装越来越趋于刻意展示女性玲珑有致的曲线和美妙的身材,当时的时髦女装主要有三类:旗袍,以西式外套为主的时装,西式裙装。二十年代中晚期,使用西式服饰的时髦女子越来越多,西式连衣裙成为一些时髦女性的夏季时装。西式晨服、跳舞服也常有所见。上衣下裙的传统服饰趋少。与此同时,旗袍开始流行,廓形较平直,装饰风格趋于华美精细。三十年代是上海女装最为华美繁盛的时期。旗袍作为主要流行女装已取代上衣下裙成为最常用的时装。其式样变化多,领、袖、襟随衣摆线变化呈现不同的外观风格,对细节刻画大为重视,质地做工考究。完全西式的服装穿用者多为欧化时髦女性,但这种形式并不是流行的主流。松沪抗战后,女装时尚趋于

6、简朴。四十年代正值抗战时期,大多数市民的着装变得简朴,即使是富裕阶层也因战争的气氛而无心作奢侈的妆扮。抗战胜利后,女装流行再度繁盛,西式服装特别是美式时装在时髦女性中有一定的市场,完全采用西式结构的改良旗袍的穿着者日趋增多。自三十年代以后,也有上海时髦女性穿男装风格的西装、长裤,四十年代后期还有时髦女士穿男式茄克的。西式大衣、裘皮大衣一直很流行。 在此期间,从欧美进口的纺织品,如英国的法兰绒、人字呢、女式呢、条格毛织物和美国的“花旗布”(平布),深受欢迎并对国内面料起到样板和引导的作用。纺织印染机械的广泛使用,新型化学染料的传入,西方艺术流派对纹样的影响,使国产纺织品呈现出一派新面貌:古香缎、

7、织锦缎等丝绸新品种常用于流行女装;软缎、纺绸、绉纱、绒类使用普遍;印花布色谱更广并广泛被用于时装;单色织物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如阴丹士林布(用化学染料染成的一种蓝色棉布)曾普遍用于旗袍;国产呢绒也是时髦女装的常用面料,其外观与欧洲进口的毛织物外观相差无几;针织品开始进入时装的行列;抗战初,在上海时髦女性中还一度流行过用国产本白或毛蓝棉布(又称“爱国布”)做成的旗袍;条格织物在三十年代尤为时髦;染织纹样有简化的趋势,除传统内容外还出现了西方艺术风格如“迪考艺术”的纹样;色彩流行时常翻新,配色以高雅和谐为时尚。 三、旗袍:海派时尚的典型 旗袍可视作中国近代女装的典型,而上海旗袍的变化则集中反映了海派

8、时尚的演进。 旗袍本是满族人的民族服装,后几经溶化才成为“新型中装”而著名于世。当时,旗袍多以棉、丝、苎麻制成,棉府绸、丝绸、软缎、织锦、夏布都很常见,毛织物用得较少。旗袍的下摆高低是时尚的晴雨表,旗袍的领型、袖型、襟式、开衩高低、收腰程度、装饰等细节都随之变化。二十年代前期,穿旗袍的上海女性很少。 1925年前后的上海女学生可算是旗袍流行的身体力行者。她们穿用的袍摆在踝关节之上,且袍身较为宽敞,因时髦女性纷纷仿效而流行。1926年,旗袍摆线提高,袍摆处多饰宽宽的荷叶边。1927年,旗袍成为新女性的象征之一,并开始进入一个新阶段,摆线提高至小腿中部,袖型宽短。1928年,受西方流行短裙的影响,

9、旗袍摆线提高至膝下,袖口趋小。1929年,上海女学生穿的旗袍摆线在膝盖处,袖口装上了仿西式的克夫,领高中等,袍变得合身些,显得十分方便简洁,成为流行一时的风尚。 三十年代可以说是旗袍的全盛期。旗袍的外廓型(主要是腰部)做得十分合身,以显现女性身体的曲线;旗袍的摆线由高至低,至三十年代中期,达到衣缘及地的极端,后又逐渐升高至膝;旗袍的领高变化经历了从低到高,再由高变低的过程,袖长也先从短到长再由长变短竟缩至无;旗袍的造型结构受西方服饰影响越来越大,并越来越讲究装饰。 四十年代,旗袍的流行趋向于简便。四十年代前期,受抗日战争的影响,旗袍以简单实用为尚,面料也不讲究。四十年代后期,旗袍造型注重强调人

10、体曲线,暴露程度更大,旗袍摆线从小腿上部移至膝盖处,有变短的趋势。 将上海的流行旗袍与西方同期时尚相比,我们能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旗袍的整体风格变化与西方女装的流行时尚几乎完全吻合,只是依旧保持了中式和传统的外形,这是在西方文明影响下中西服饰合壁的产物。 旗袍虽深受西方女装流行时尚影响,却仍不脱传统俗套,并以制作方便、经济实惠受到各阶层人士的欢迎。旗袍的流行形式和西方女装有很大不同。西式女装中,日装和晚装分得很清楚,而旗袍的适用场合较广;西式女装常采用衣裙分属的套裙形式,领、袖形式多样,采用立体结构,从而使服装具有多种变化的造型,而旗袍则为衣裳连属制,立领或无领。因受结构的约束,旗袍缺少丰富的

11、立体构成变化,这使旗袍格外注意细节处理及装饰风格手段,更强调局部造型。当然,旗袍在结构上也进行了西式改革,先用肩缝,再用腰省,后发展到装袖,终于,上海时髦女士也能在时装店里买到西式结构的“改良旗袍”。 四、海派服饰:时髦的样板 1949年,解放的炮声打破了上海畸形的繁荣,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上海人谱写了理想主义的海派服饰新曲。 五十年代,上海的服饰多少还带有缤纷多彩的格调,但时髦的主导已转向平民。民主、艰苦奋斗和集体主义等时代精神在服装上的反映,是简朴和实用式的时髦。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上海是全国的纺织基地也是服饰中心,上海的服装代表了中国的最高水平。 上海的纺织印染业是计划经济体制下最

12、成功的行业之一,这为上海服装领全国之先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上海的纺织印染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实力最强、技术力量和生产设备最先进、产品质量最好、花式品种最多,并开发出很多新面料、新花型,为全国服装业提供了最好最全的面料。上海服装业的组织化改变了1949年以前服装生产零碎混乱的现象。如果说,解放前上海量生产的成衣质量、时髦程度、成衣数量等都不那么出色的话,那么,五十年代后的上海成衣则完全堪称时髦的主体。1949年以前,上海的服装业多为前店后坊,大都停留在小规模作坊的水平。五十年代后,经合并及引进设备、开设新厂,上海服装业进入了大机器生产的规模经济时期。这不但为当时的社会提供了大批能满足人民生活需要的服

13、装,也为今天上海服装业腾飞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服装商业与服装工业的分家,切合了当时的经济形势,它使得上海服装的销售和生产进一步专业化。上海是当时全国最大的商业和工业城市,依托最发达的商业和最雄厚的工业实力,上海的服装依然是上海人的骄傲。 这一时期,上海的服饰是简洁、朴素、平实的。此时的男装以中山装、青年装、学生装、军便装、春秋衫、工作服式茄克衫、军大衣、派克呢大衣为主。翻折领衬衫、中山装、西式长裤、平头短发,松紧口布鞋是六十年代最常见的男性服饰形式。女装主要有五十年代流行的布拉吉式连衣裙和列宁装、六十年代流行的军便服和工装背带裙、七十年代流行的三粒钮式西装领便服和百褶裙等。运动式短发、西便装、

14、长裤、丁字襻平跟皮鞋是七十年代中期上海女性的时髦形象,到冬天,中西式驼绒织锦缎棉袄最为时兴。五十年代起至六十年代末,上海的服装面料以棉为主。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随着涤纶纤维的引入,涤棉的“的确良”及“涤卡”面料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追求。丝、毛织物在当时被视为高档品,只有逢年过节及重大场合才穿用。服装颜色相对单调,以绿、蓝、黑、灰为主。由于当时的物质水平较低,国家对纺织品实行限额消费,使得流行的变化速度大大放慢。 虽然如此,上海人仍保持着一贯的衣饰传统,保持着精致、优雅、时髦、灵巧、讲究做工质量的海派服饰特征,注重服装的细节及服饰搭配。大至毛衣的编织、领型腰身的改良、领口部位内外衣饰的组合等,小到衣装整洁程度、裤缝处理、旧衣改新等,上海人无不细心装扮。这使得上海服饰的一衣一衫都成为全国时髦的样板,上海服装成了时髦漂亮、质优样新的代名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事务文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