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习题2

上传人:gsy****95 文档编号:93725304 上传时间:2019-07-2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6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师说》习题2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师说》习题2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师说》习题2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师说》习题2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师说》习题2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师说》习题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师说》习题2(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师说习题一、语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郯子(tn) 六艺经传(chun)小学而大遗(y) B苌弘(chn) 不耻相师(xin) 句读之不知(du) C老聃(dn) 或不焉(fu) 择师而教之(jio) D谄媚(chn) 李氏子蟠(pn) 官盛而近谀(y)答案B解析A项“传”读zhun。C项“教”读jio。D项“蟠”读pn。2下列句子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C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D吾从/而师之答案A解析应为:师道之不传也/久矣。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师说以贻之贻:赠送 B不耻相师

2、师:老师 C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风尚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闻:懂得答案B解析师:学习。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答案C解析A项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表揣测语气的副词,也许、大概;代词,他们的。C项都是介词,表比较,可译作“比”。D项转折连词,却;顺承连词,就。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或师焉,或不焉 B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答案D解析A项不否。B项生性。C项受授。6下列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圣人无常师

3、 B余嘉其能行古道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D欲人之无惑也难矣答案C解析C项和例句都是判断句。二、一法一练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它一般作谓语的状语,但常常出现在补语的位置(谓语的后面),我们把这种情况叫作介词结构后置,在翻译时要把语序调整过来。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翻译成现代汉语的语序应该为“青,从蓝中取出,而比蓝青”)“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即“以事具告”。还有一种要注意,介词“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补语位置时,翻译时可视情况而定其成分。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

4、固先乎吾。”(韩愈师说)句子中的“生乎吾前”既可译为“在我的前面出生”(作状语),又可译为“生在我的前面”(作补语),一般来说仍作补语,而“固先乎吾”的“乎吾”则一定要作状语。7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画线的句子并指出其句式特点。 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者,未可谓善鬻珠也。(1)楚人有卖某珠于郑者。译文:(2)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缉以羽翠。译文:答案(1)有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珠子。介词结构后置句。(2)(他)用桂和椒的香气来熏,用珠玉来点缀,用美石来装饰,用翡翠鸟的羽毛来衬托。介词结构后置句。参考译文 有

5、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珠子。他制了一只木兰木的匣子,这只匣子,(他)用桂和椒的香气来熏,用珠玉来点缀,用美石来装饰,用翡翠鸟的羽毛来衬托。郑国人把他的匣子买下,却把珠子退还给他。这可以说这个楚国人擅长于卖匣子,但不能说擅长于卖珠子呀。三、拓展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自以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 宰相董晋出镇大梁,辟为巡官。府除,徐州张建封又请其为宾佐。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调授四门博士,转监察御史。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

6、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 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淮、蔡平,十二月随度还朝,以功授刑部侍郎,仍诏愈撰平淮西碑,其辞多叙裴度事。时先入蔡州擒吴元济,李愬功第一,愬不平之。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

7、诏令磨愈文。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从:跟随 B操行坚正,拙于世务 拙:专心 C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 俄:当时 D宪宗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撰文勒石 勒:雕刻答案D解析A项从:堂房亲属。B项拙

8、:笨拙,不擅长。C项俄:不久。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 B. C. D.答案B解析A项介词,在。B项连词,因为/动词,认为。C项代词,代韩愈。D项介词,跟。10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A谏官论之(德宗)不听 B坐是改太子(为)右庶子 C李愬功(居)第一 D后(愈)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答案B解析“太子右庶子”为官名,中间无省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愈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自幼刻苦读书,后来考中进士,文章得到别人的赏识,终成一代名士。 B韩愈曾上过几千言的奏章把宫市的弊端毫无保留

9、地讲了出来,皇上不仅不听,反而大为生气,把韩愈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后来才酌情内移到江陵任职。 C元和十二年,韩愈担任裴度的行军司马,因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有功,被朝廷任命为刑部侍郎。韩愈借撰写平淮西碑替裴度歌功颂德。 D韩愈性情宽宏通达,与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地位如何变化,他总不改变态度。他跟孟郊、张籍的友情,就是很典型的例子。答案A解析“从小失去母亲,跟随父亲和兄长”说法与原文不符。12断句和翻译。(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答案而观诸权

10、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凡嫁内外及友朋孤女仅十人(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译文:愬妻出入禁中,因诉碑辞不实,诏令磨愈文。译文:答案近日裴锷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参考译文 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亲名叫韩仲卿,不做官也不出名。韩愈三岁的时候成了孤儿,被同族的堂兄抚养。韩愈因为自己是孤儿,小时候学习儒家经典很刻苦,不像其他孩子那样还

11、需要奖励来督促。在考进士的时候,把自己的文章在公卿之间投送,曾担任过宰相的郑余庆很欣赏他,积极地称赞他,因此他很快就出了名。不久韩愈就考中了进士。 宰相董晋出京镇守大梁,请韩愈做他的巡官。董晋的职员班子撤除后,徐州的张建封又请他去做佐官。韩愈说话直爽坦率,不去刻意躲避和忌讳什么,他的品德专一而正派,不擅长处理一些世俗事务。后来调他去做四门博士,再后来升为监察御史。德宗晚年的时候,朝廷中分了好几派,宰相也不好好负责。宫市的弊端很明显,但谏官们反复提意见皇帝也不接纳。韩愈曾经写了几千字的文章极力批判这件事,皇帝不听反而很生气,把他贬到连州阳山县做县令,后来酌情转到江陵府做掾曹。 韩愈觉得自己很有才

12、,但却常被朝廷排挤贬黜,就写了一篇进学解自明心志。政府中管事的人看到这篇文章很同情他,因为韩愈很有史学才能,委任他做比部郎中和史馆修撰(编写史书的人)。过了一年,又提升为考功郎中(大概是负责绩效考评的人力资源部官员)、知制诰(起草政令的人),然后封为中书舍人。不久又有看韩愈不顺眼的人,翻出他以前的事,说韩愈曾经降职到江陵府期间,荆南节度使裴均用比较优厚的条件招待韩愈,裴均的儿子裴锷凡俗鄙陋,近日裴锷回京探望父亲,韩愈写了一篇序文为裴锷送行,称呼裴均的字。这种言论在朝廷传播开来,因为这个韩愈又被贬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八月,宰相裴度担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任彰义军节度使,请韩愈做他的行军司马。

13、淮西和蔡这两个地方平定之后,十二月韩愈随裴度返回首都长安,凭借功劳授予他刑部侍郎,还下诏命韩愈撰写平淮西碑,碑文中韩愈多处记述裴度的事迹。而当时最早进入蔡州捉拿吴元济的是李愬,他的功劳最大,李愬很不服气。李愬的妻子常出入皇宫,于是(向宪宗)诉说碑文失实,(宪宗)下诏派人磨掉韩愈所写的碑文,命令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并刻石。 韩愈性情宽宏通达,和他人交往,不论人家升沉,他总不改变态度。他年轻时和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好。当时两位还没有名气,也未曾显达,韩愈不辞寒暑,在公卿之间给他俩说好话,推荐他俩,其中张籍终于考中进士,在仕途上很顺利。后来韩愈虽然仕途通达,名声显贵,常常在办完公事有空暇的时候

14、,就(跟他们)谈话会餐,论文作诗,和过去一样。而遇到有权有势的豪门贵族,他就像对待奴仆那样,瞪起眼睛不予理睬。对后进则奖掖鼓励,十有六七吃住在他家里,有时弄得自己早饭也供应不上,他却仍然和颜悦色,毫不介意。他总是把兴起名教、弘扬奖励仁义作为自己的职责。总共(经他资助)内外亲戚以及朋友的孤女出嫁的有十人之多。四、语言运用13高二一班召开班会,内容是结合学过的课文,制定自己的座右铭。下面是一位同学写出的上联,请你补写出恰当的下联,要求在结尾处嵌入师说篇目名称。上联:读书自我发愤用功,莫要别人“劝学”下联:答案(示例)学习要有创新意识,哪能全听“师说”14阅读漫画,在横线上写出合适的一句话。这幅漫画形象地提醒人们:答案家长在满足孩子的要求时,不能越过是非的底线。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漫画寓意的能力。做这类题要读懂画面,然后揣摩画面中蕴涵的意义。图中是一对父子,孩子哭着向父亲索要着什么,而父亲却一脸笑容,爽快地答应着,可脚下,已越过是非的底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研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